专栏名称: 琢磨先生
生活,就是心怀最大的善意在荆棘中穿行。即使被刺伤,亦不改初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世相  ·  问了DeepSeek100个问题,发现它比我 ...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马斯克:Optimus人形机器人未来有望创造 ...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松下回应将出售电视机业务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琢磨先生

搜索即得的时代,还需要学这么多知识吗?

琢磨先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5-24 20:09

正文


如琢如磨

Michael J. Sandel有句名言: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信息,整理而成为知识。知识,理解而产生行动。行动,总结而养成能力。能力,反省而化为智慧。智慧,就是能区分这些。


“静心读完一篇长文是阅读力的体现。”



文 ✎ [美] 威廉·庞德斯通


无知可以是理性的。 经济学家安东尼 · 唐斯提出了这一说法。他的意思是,很多时候,为获取知识多付出的努力,超出了获取知识所得到的优势。

当今时代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是很矛盾的。我们仰慕知识,而且至今仍认为:知识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又更多地把知识看成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实现社会进步,获得财富、权力。对毫无功利心的教育,我们心存怀疑;而看到“投资回报率最差的 8 类大学文凭”一类的标题,我们就会忙不迭地点击进去。

这是理性无知的黄金时代,也是为无知开脱的黄金时代。 信息被以惊人的速度生产出来,又以惊人的速度贬值过时。 每一天,我们脚下的文化都在改变。跟上它的脚步越来越难,人们甚至说不清自己是否跟得上它的脚步。我有个朋友,最近大声地自言自语:不知道《权力的游戏》有问题吗?如果你说,需要的任何信息随时都可以查,这其实是回避问题。你总不能谷歌一个观点吧。

知之甚少,不一定是知道得少。他们只是知道不同的东西。一个把所有空闲时间都拿来玩电子游戏的玩家,对这些游戏有着百科全书般的了解。说他知之甚少,评判标准未免过分武断。赫施有一个观点:有一套固定的事实,是所有人都该知道的。 不是每个人都同意。 但如果没有这样的一套事实,知识渊博就只能是一个完全相对的概念了。

当今的传媒界并未给我们太多指导。它鼓励我们对信息进行个性化的过滤,让人能够超轻松地获取自己中意的有关明星、节目、球队、意识形态和高科技玩具的新闻。这样,我们花在其他事情上的时间和注意力就越来越少了。重大的风险倒不在于互联网让我们知之甚少,或是接收到了错误的信息。相反, 重大的风险在于,它有可能令我们陷入“元无知”(meta-ignorant)状态,也就是说,无法意识到自己无知的状态。

互联网怎样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记忆,是如今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让我们先从“谷歌效应” (Google effect)谈起。

人不可能记得住所有事。无须有意识的干预,大脑会自然地对记忆进行分类。显然,大脑能认识到,对容易获取的信息没太多必要都存储起来。因此,人们以为事实被归档了,其实事实大多被遗忘了。这种现象现在有了名字—— 谷歌效应,意思是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会自动遗忘。

如果你把谷歌效应推导至最荒谬的顶点,拍照就可能导致健忘。 2013 年,费尔菲尔德大学的琳达 · 亨克尔(Linda Henkel)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向了上述问题。亨克尔注意到,博物馆的游客痴迷于用手机拍摄艺术品,但对观赏画作本身的兴趣却越来越低。于是,她在费尔菲尔德大学的贝拉明艺术博物馆进行了一个实验。在本科生参观博物馆时,他们要按照预先指示去观赏特定的画作。依照实验设计,有些人要拍下画作,有些人只简单做笔记。第二天,亨克尔询问两组学生对画作本身的了解情况,发现拍照的学生在辨别画作、回忆细节等方面都表现较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