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厚朴上到第三年,大概2016年的时候,张浩辞去了之前的工作。那是在上中药课的期间,张浩和同学们跟着老师上山采药,走访安国的中药市场,了解行业信息,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对中药异常感兴趣。在逛药市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像回到孩童时期,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发自内心的喜欢、开心。他发现自己真的越来越喜欢中医了,所以干脆就辞职,把爱好变成了自己的事业。由于他之前的工作经历,徐老师安排张浩担任即将招生的临床班五期的班主任。2016年的冬天,他和刘丽欣老师一起,筹备起临床班五期的招生工作。说到这里,特别请他聊了一下临床班招生的细节,因为之前采访的很多师兄师姐都说自己按照招生信息发了相关资料就被录取了,似乎非常的容易。张浩介绍说,每一期临床班的招生要求都不太一样,五期、六期的招生方式是先让有兴趣学习的人写一封邮件,附上一篇文章《我和中医的缘分》,然后填写一个在线问卷,回答一些问题,通过这些形式来选择学生。因为后续临床班七期、八期招生采取面试形式,那么没有面试的时候怎么知道谁合适,谁不合适呢?张浩说,学过中医诊断的人都知道,四诊的望闻问切里面的闻就是听和嗅。那么听一个人说话和表达和看一个人写的文字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你能从申请人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个人的性情。有的人表现的是虚弱无力,游移不定的;有的人是焦虑烦躁的;有的人是温和坚定的。所以说招生要用到中医知识,这就是厚朴的特色。张浩成为五期班主任的时候,还没有从四期毕业,因此几乎每个周末他都在小红门。不是在听课学习,就是在组织五期上课。班主任的事务可以说是非常繁杂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需要非常多精力协调,但很幸福的是,张浩跟着五期又听了很多新的内容,充实了自己的中医理论。
2019年底,厚朴在北京新设了两家健康管理中心,一家在顺义,一家在西城。张浩在西城健管中心出诊非药物调理,2020年春天,又接任了西城健康管理中心的主任。此时西城健管中心刚刚成立不久,存在许多管理和运营上的问题。张浩首先着手建立了每周一的培训制度,要求调理师们听课、分享、交流、实践,极大的提高了西城健管中心调理师的临床水平。2021年,徐老师调张浩任北京厚朴中医诊所所长。在他离开西城健管中心的时候,已经构建好了整体的管理体系,产品体系和培训体系,同时西城店的业务量提高了近十倍。在诊所,张浩一如既往的强化正规化管理,建立了例会制度,提高了部门协调效率;推出了微信约诊,方便了患者。张浩任诊所所长的2年,正是疫情严重的时期,但是诊所的业务量比之前增长了一倍多。2023年,徐老师又调张浩任研发处处长,加强诊疗系统等信息化建设。现在经过他近一年带领研发人员的努力下,诊所的诊疗系统完成了升级迁移,预约系统进行了整合。
尽管担负了很多的管理工作,张浩在临床和教学上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2018年,他考取了执业助理医师,2024年,又考取了执业医师。从2019年开始就出诊按摩调理以及担任身心健康评估,至今完成了1000多例健康评估。2024年在小红门诊所出诊针药治疗。而在教学上,从临床班五期时他就担任诊断实操课的讲师,一直到到现在,还担任过经络实操、按摩实操、针刺实操课助教,以及养生班线下课形体结构讲师、功法课的助教。其中诊断实操课和养生班线下形体结构课程,都是他配合教务长从零搭建起课程的框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此外,他还担任了线上养生班两门课程的辅导老师。2023年,张浩开始跟诊刘琼大夫的专病专科,重点在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方面,进一步夯实了自己的临床基础。
谈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成长,张浩觉得自己从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到现在初窥门径,变化不可谓不大。这其中身心健康评估对他的帮助最大。身心健康评估这套体系独具厚朴特色。对患者来说,有充分的时间让医生了解他的过去,分析身体问题,评估本身就是一个调神的过程。而对评估医师来说,也有充分的时间去深入实践所学的诊断知识,这对双方是一件互利双赢的事情。相对于评估更多的应用中医诊断,按摩和针药治疗就更多的实践了中医治疗。在针药治疗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应”的感觉,就是临床实践和所学相应,那是一种与道相合的快乐,似乎让人得窥天道的一角。这种快乐和满足不是一般的事情能带来的。
张浩认为中医临床总体来说是比较辛苦的事情,如果发心起愿不是正的,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到苦,坚持不下去。而当你行医的发心起愿是正的时候,心理负担就会少。作为一个医生,只需要在自身认知范围内做正确的事情就可以。而之前的行业对他来说,常常面临不认可但不得不做的尴尬,身心违背,这也是张浩后面决心辞职的原因之一。医术作为一种技术,主要靠自身的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不太依赖外界的环境或者体系,特别在厚朴这样的环境里面,能够让人有尊严的生活。而临床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去实践,而决不能停滞不前。徐老师创建的厚朴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平台,让临床班的学生能够实践所学,而患者在这个平台上也接触和接受了基础的中医思维,比较信赖和配合医生,这种良好的氛围是非常宝贵的。
作为一个非医学出身的人中途改学中医,张浩也分享了他的一些经验。非医学专业的人改改行中医有很多困难要克服。首先一个劣势是年龄相对偏大,记忆力会差一些。而徐老师一直是推荐熟读甚至背诵《伤寒论》等经典,这个对年龄大的人就非常吃力。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要改变自身原有的思维习惯,跳出非黑即白的框架,要形成中医思维。另外作为已经有职业基础、家庭负担的人,如何投入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中医,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避免在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把学中医功利化,这样就违背了徐老师传授中医的初衷了。但是,抛开这些困难,有生活阅历的人能够更好的理解人性,是更有助于诊疗过程的。因为看病的过程除了诊断、治疗以外,还有很多沟通的技巧、了解人性的需求。之前的职业经历对中医的学习和实践是大有帮助的。
对中医的现状和发展,张浩持一种谨慎乐观甚至悲观的看法。他认为,现代社会工业化程度高,生活节奏快,使得很多人不愿意通过中医这种相对慢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甚至煎药的麻烦、服药的口感等都影响了中医的普及。其次,中药的质量近年来一直有争议,道地药材需要种植的地域和采摘时间等多方面保证,而现在的检验方式难以保障道地药材这些要求的实现。再加上现在种种宣传和社会压力所致,使得熬夜、寒凉饮食、高蛋白饮食等生活习惯变得习以为常。而单纯的针药治疗只能改变一时,没有患者生活饮食习惯的配合,无法长久保持。
尽管说了很多对中医现状稍显悲观的看法,张浩表示自己依然热爱着中医,并会一直实践中医。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没有个人这根火柴,则不会有万万人的熊熊大火。也许、可能,有一天中医会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而重现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