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琪,重庆广电重庆之声主持人、法治记者、重庆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形象大使。每天下午15:00-16:00,在FM968重庆之声《身边说法》节目里,您会听到她的声音。
2024年安琪参与录制了重庆广电大型系列节目《主持人看新重庆》:地下综合管廊——让城市有“里”更有“面儿”。
安琪入行
8
年,在第
1
年短暂地做过旅游节目《走遍重庆》和访谈节目《精彩人生》,之后常驻法律节目《身边说法》,这是重庆之声一档做了
20
多年的老品牌节目。
当年,这个非法律专业的
23
岁姑娘,自告奋勇加入《身边说法》时,引来一片质疑声:“《身边说法》专业性很强,她不是学法律的,不合适”“她太年轻,撑不起这个节目”……不被认可的曾安琪质疑过自己,也偷偷地流过泪。
有的种子注定要经过泪水的浇灌,才会开出与众不同的花;
有的人也注定要经历挫折才会成长,这个过程很艰辛,但对曾安琪来说却是痛并快乐着的。
这
8
年,曾安琪主持了近
2000
期法律节目;打造了有针对性、特色性的专题节目,如普法类《细说民法典》《一绮趣学法》、辩论类《与法同行,法论天下》、公益类《法律公益进行时》、政法类《正在执行》《雨澜释法》;她还注重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为每期节目嘉宾量身定制特色海报,开设《身边说法》同名微信公众号,八年发布节目推文
1000
余篇,点击阅读量近
200
万。疫情期间安琪打造了个人
IP
:安琪说法,用以案释法的方式给大家普及法律知识,其中单篇抖音播放量
2.2
万余人次。
在这期间,安琪通过学习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在职研究生。
无数个日夜,她早起晚睡,白天上班晚上学习。
那段日子,不仅要拼命学习,工作也不能落下,为了得到《身边说法》老听众的认可,每一期节目曾安琪都会反复斟酌修改提纲,有一次甚至花了4个小时时间来打磨15个提问,她一边哭一边写,哭过以后还是要继续。她苦中作乐地在心中给自己鼓劲:“法海无涯苦作舟,安琪施主快加油!”走过了那段艰辛的日子,“法律小白”开始朝着“专家型主持人”转型。
现在的安琪可以很娴熟地将枯燥难懂的法律条文,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让更多的听众“知法于心,守法于行”。
这些年,为了让自己更专业,安琪还积极参与法治公益活动。
从2018年开始,她一直担任“重庆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形象大使”,参加了“阳光与花儿”法律援助项目,帮助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走出心理阴影。
安琪曾在全国第八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中讲述了自己第一次参与法律援助的真实故事。
荣昌区年仅14、5岁的徐家兄妹,母亲因犯运输毒品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父亲因病去世, 90多岁的爷爷、奶奶,常年生病,一家四口靠着两位老人每月五百元的低保度日,家中重担全部落在两个未成年孩子的身上。
监狱干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联系了重庆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希望帮助两个孩子早日走出困境。安琪作为基金会成员和法治记者,加入了这个特别的法律援助小组,一同走进了徐家兄妹的家。
当他们推门而入时,看到的是狭窄的屋子、昏暗的光线,还有一股霉味混合着中药味迎面扑来。
法律援助小组当即从“阳光与花儿”法律援助项目金中,拿出6500元补贴给他们。拿到帮扶金的奶奶紧握着安琪的手,嘴唇颤抖地念叨着“谢谢,谢谢”。但是两个孩子却不说话也不抬头,只要眼神一对视就会闪躲开。
回来后,安琪咨询了心理专家,初步判断:母亲服刑给孩子们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未来可能会误入歧途。于是,安琪向小组建议,长期关注兄妹俩的情况。
第二次访问前,安琪特意去了监狱,并获准录了服刑母亲对孩子们说的话。她还邀请了心理专家一同前往徐家。刚开始孩子们的心理疏导挺顺利,但一提到妈妈,他们突然变得很抗拒,不仅拒绝交流,还充满敌意地把心理专家往外推。安琪赶紧上前,一把抱住两个孩子,安慰道:“没事了,没事了。是不是想妈妈了?我有妈妈的视频,要不要看一下?”两个孩子咬着嘴唇使劲点头。当看到妈妈的视频时,孩子们的情绪彻底爆发,在安琪怀里嚎啕大哭。
就这样,两个孩子成为了她的牵挂,工作之余安琪多次前往荣昌,向当地镇政府反映,解决孩子们遇到的各种困难;并且与学校加强联系,老师们开始关注两个孩子的成长,其他同学也不再对他们有偏见;周末,安琪还不时跟他们通电话,充当他们的树洞姐姐,倾听他们的烦心事儿。后来,两兄妹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高中,他们的眼里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之光。监狱里的母亲得知这一切也写来了感谢信。最终,孩子母亲因为表现优异获准了减刑。
《身边说法 》 特别节目——“守护成长的少年,向欺凌勇敢说不”。各方专家谈“校园欺凌”。
安琪参加全国第八届“好记者讲好故事”,获得重庆总决赛市级媒体片区第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