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韭圈儿
做好的投资者教育(原“韭菜说投资社区”迁移而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佳的投资笔记  ·  吊打97%的权益基金!实操详解:如何利用de ... ·  22 小时前  
大佳的投资笔记  ·  吊打97%的权益基金!实操详解:如何利用de ... ·  22 小时前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宁德时代香港上市,投行疯抢“骨头渣”承销费 ·  3 天前  
ETF和LOF圈  ·  Deepseek概念开门红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韭圈儿

为什么中证A500指增会是兵家必争之地

韭圈儿  · 公众号  · 投资 金融  · 2024-12-04 17:00

主要观点总结

上周基金业协会公布了最新的基金保有数据,本周围绕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的市场变化展开分析。股票基金受益于指数投资持续增长,而混合基金规模仍在萎缩。当前市场热度集中在中证A500指数上,该指数因其战略意义和优质贝塔特性而受到公募基金的重视。兴证全球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正在发行,其超额收益的来源包括指数的贝塔收益和因子的阿尔法收益两部分。该基金的核心人物是田大伟,他强调风控和超额的可持续性,追求行业和市值的中性,同时注重策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兴证全球基金在量化策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团队支持,旨在实现更稳定、更可持续的阿尔法收益。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股票基金受益于指数投资增长,混合基金规模萎缩

近期基金市场数据显示,股票基金受益于指数投资持续增长,而混合基金规模仍在萎缩。投资者对于指数基金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关键观点2: 中证A500指数成为市场热点

中证A500指数因其战略意义和优质贝塔特性成为市场热点,吸引了众多公募基金的关注。该指数的主战场地位凸显,成为量化发挥的重要舞台。

关键观点3: 兴证全球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的特点

兴证全球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注重风控和超额的可持续性,追求行业和市值的中性。其策略稳定,旨在实现相对指数的稳定超额收益。

关键观点4: 兴证全球基金在量化策略方面的优势

兴证全球基金在量化策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团队支持。其量化平台构建完善,注重策略的隐私和保密性,同时强调团队整体利益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平衡。

关键观点5: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兴证全球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经理的过往管理业绩不代表未来。


正文

上周基金业协会公布了10月基金保有数据,看份额变化,股票基金受益于指数投资,增长仍在继续,而主动基金为代表的混合基金规模仍在萎缩。
我们不排斥优秀主动基金的价值,但至少在新一轮阿尔法爆发前,指数基金仍然会占据主导地位。

尤其是这两个月热度最高的中证A500指数,不仅场内ETF、场外指数基金纷纷出手,A500指数增强基金的上报数量也突破了40只。

在A500争夺渐趋同质化之后,指增确实是做出差异化的一种可能。

赶上 兴证全球中证A500指数增强 (A:022473;C:022474) 正在发行,就找他们交流了一番。

公募基金到底会如何在这个代表性指数身上找超额?

不奢求多么炸裂的收益,实现可持续的超额,或许是目前大家所追求的。



为什么是公募量化指增?

挑选一个指增,和买指数的逻辑差不多,它首先是一类工具。

如果回归指增产品本身的收益来源来看——

指增收益=指数的贝塔收益+因子的阿尔法收益。

贝塔体现指增的工具属性,由我们自主挑选想买的指数,自主决定买卖时点。

虽说指增也会有起伏,但总体还是围绕指数本身的贝塔来波动,最终的净值大部分也不会偏离指数太多,胜在“敞口清晰”。

而阿尔法收益,其实才是区分不同量化团队,真正实力的地方。

在量化指增的超额获取方面,公募不可避免地要与私募量化做比较。

虽说二者都叫量化,但本质上还是完全不同的模式。

私募可以更高频的交易、更多样的工具提取更高的业绩carry,而公募的属性决定了量化的约束确实更多,不仅没法做高频,也会对很多股票的入库有限制和要求。

种种原因造成了,在收益的爆发力上,公募确实比最顶级的私募要弱。

但没关系,公募可以在超额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上多想办法。

反正业绩展示更加公开透明,如果可以有序提高策略的规模承载力,进而服务更多的客户和更大的规模,本身也更符合公募普惠金融的定义。

兴证全球量化团队的负责人田大伟是行业老兵,在公募私募量化领域,已有超10年的从业经历,对二者的商业模式和收益特征,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来兴全,也是想把之前所学在公募做一次更系统的实践和反馈。

在他的主导下,兴全的量化指增会更在意两点—— 风控和超额的可持续。

首先,田大伟不会在某类因子上做太大的偏离,也不会让主观选股偏好带到模型上。

他追求的就是行业和市值的中性,即使某一因子回测数据特别有效,也不会超配太多,从历史回测来看, 超额基本全部来自于个股层面。

在市场里浸润多年之后,他确信不管多么有效的因子,总会有失效的一天。

2024年年初的市场波动,其实就是小市值因子集中遭遇流动性冲击而导致的黑天鹅。

如果在小市值上偏离过多,那一波其实还是挺难熬的,就算管理人自己坚持策略不动摇,也很难说服客户不赎回。

资产端下跌+负债端净赎回的双杀,对投资者的账户和心理冲击会尤其大。

所以作为管理人,尤其要谨慎,不能在正反馈时蒙眼狂奔,而是在事前多考虑风险,保证组合在因子负反馈时不会太被动。

其次,田大伟也不奢求短期超额的爆发性,更不追求某一阶段在同类排名中跑到前面。

公募的商业模式已经决定了,一时的领先算不得英雄,只有持续与稳定的超额才会有出路。

所以在田大伟的预期里,公募指增如果能每年跑赢指数5%-10%,那将是非常理想的目标了。



为什么是中证A500?
本次公募量化指增把目标纷纷对准中证A500。

作为新一代核心宽基指数,中证A500指数本身的战略意义就比较大;再具体到投资端,A500本身的成分股数量和编制规则,天然更适合量化的发挥。

A500究竟好在哪?我觉得可以分三点来展开——

第一,复盘历史,将中证A500放置在过去20年市场中回测显示,该指数曾三次创出新高。
本身的贝塔就更加优秀,在更优质的贝塔上做增强,后续的收益也更值得期待。

第二,量化有个不成文的共识,股票数量越多,超额越好做。

之前,量化指增的主战场是中证500和中证1000,就是因为这俩的成分股数量足够宽。

现在A500也有500只成分股,数量上已经赶上了中证500,所以它就会比中证A50指数、红利低波100指数、沪深300指数都更适合量化的发挥。

第三,中证A500在指数的编制规则上覆盖的子行业足够多,市值覆盖度更广,这也蕴藏了更多的超额、选股空间。

中证A500的编制逻辑主要看重行业均衡选样,做到了对35个中证二级行业,以及92个中证三级行业的全覆盖。

而从成分股跨度来看,中证A500的成分股横跨沪深300为代表的大盘,中证500为代表的中盘,以及中证1000为代表的小盘。

这还只是最终入选指数的成分股,在备选的股票池,仍有大量、丰富的票源可供挖掘,样本池够大,蕴含的超额机会当然也就更多。

为什么是兴证全球中证A500指数增强
兴证全球本身有做好指增的经验。

最有代表性的,还是申庆团队的兴全沪深300指增和兴全中证800六个月持有指增。

不同于田大伟的量化指增,申庆团队的策略是主观选股,但他的超额确实比较有持续性。

尤其是成立时间够久的兴全沪深300指数(LOF )A ,从2011-2024H1,13.5年的时间,只有1年跑输了业绩基准。

而成立时间刚满三年的兴全中证800六个月持有指数A, 也把回撤控制和较好的收益稳定性 ,保持得很好。
图片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4/9/30

在A500指增的风险收益特征上,田大伟团队的量化策略,当然也会借鉴申庆团队的运作思路。

事实上,田大伟来兴全之后,最要紧的就是构建量化平台。

大家知道,量化不同于主观选股。

主观基金经理可以大胆分享自己的投研观点和方法论,因为这些东西别人模仿不来;可量化最核心的就是那一串代码,曝光之后别人可以第一时间拿去实践。

所以在很多量化团队,大家都非常看重策略的“隐私”和“保密性”,每个人的策略源代码都不愿意分享。

这可以理解,最核心的知识产权当然要保护,但确实也造成了团队内部各自为战的现象。

田大伟早就注意到了这种情况,所以在他的团队,每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因子。

目前兴全量化团队的成员,很多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行业老人,每人都有自己的策略以及追踪的因子,田大伟要求大家对因子的值数据、源代码以及因子的说明文档,做到充分的共享。

眼下兴全只有一个因子库,但整体质量比较高。

每个人做策略建组合,从中选几个因子的效果肯定好于自己的因子库。

而具体到如何挑选、赋权、调配因子的细节,这些都可以由自己掌控也不用公开,也是每个人真正需要对自己业绩负责的部分。

这样既保证了团队整体利益,又呵护了个人主观能动性,1+1>2的效果也就实现了。

量化确实是一个很考验团队和平台的工种。

比起主观,量化投研每天的时间并不是研究公司商业模式、基本面和竞争格局;他们更像工程师,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挖掘能够创造收益回报的因子,持续跟踪并做出迭代。

目前,兴全因子库里定期跟踪的因子大概有1000个,每天跟踪的因子就有500多个。

日常光交易往往就涉及上百只股票的买卖,单策略如此,如果是多产品多策略还要更复杂,没有各部门的支持协作根本实现不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