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也谈钱
从草根起步,为最终财务自由而奋斗的也谈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航空工业  ·  蓄力奋战“开门红” 跑出新年“加速度” ·  21 小时前  
西藏发布  ·  已启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最新消息 ·  23 小时前  
西藏发布  ·  已启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最新消息 ·  23 小时前  
航空工业  ·  他们,在“战位”迎新春 ·  昨天  
航空工业  ·  魏应彪一行春节期间赴驻蓉单位慰问调研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也谈钱

焦虑

也谈钱  · 公众号  ·  · 2023-11-29 14:25

正文

关于焦虑,我一直有个想法——焦虑来自口头上对一件事儿的重视程度,和实际上的行动投入不匹配。

就像我以前读名人传记,经常觉得压力很大,仿佛他们总有办法快速成功,而我……直到后来有意关注时间线,感受才完全不同。

每当觉得焦虑的时候,我就去看看那些我佩服的前辈们,看他们从最最开始学习相关知识、做相关的事儿到今天一共花了几年的时间。

看完就不焦虑了。

知道真实的成功多么难,就不会再纠结为什么我已经努力了 5 分钟还是看不到结果。

只要能认清「重视」和「行动」之间的偏差,很多问题就会改善,包括心态。最近看一位健身博主的视频,从路人练成“粗狗”,很喜欢他说的一句话:

找对方法,快的话,3、4 年就练出来了……(博主自己练了 6 年)

快的话,3、4 年……这背后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道理,肌肉每天生长上限大约就 10g,理想状况下一年也才 4kg。这比我们直观感受要慢得多,生活是不是也这样。

……

前段时间有小伙伴问我,每天只能读 1 小时书,所以一个月只能读 2 本不太厚的,书单总是读不完怎么办?

我正好也在关注自己的阅读时间(微信读书记录)。简而言之,如果真能每天读 1 小时,不可能一个月才读 2 本。所以关键点也许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实际上没读。

我读书算是很慢的,一般要平均时间的 1.5 到 2 倍。遇到新奇的名词、网址、地名啥的,总要去查查看,到底怎么回事儿。即便如此,每天 1 小时,一周也够读完 1~2 本了。一个月就是 4~8 本,一年就是 48~96 本。只要真的在读,大部分书单都读得完(不过读书过程中发现新书单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没有读不完的书单,但有读不完的书)。

很多我们焦虑的问题,认清「重视」和「行动」的偏差,把行动投入和口头上的重视对齐,都会改善。

……

上次录播客,我和小酒馆的伙伴们还在聊投资熊市里的心态管理。2 个月过去,行情依旧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但我感觉比之前好多了。

可能是因为这样一句话:

不懂利润、股利、价值或企业管理的投资者完全不具备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的决断能力……我们应将时间用在从可知的行业、企业和证券中发现价值上,而不应将决策建立在对更加不可知的宏观经济和大盘表现的猜测上……

——《投资最重要的事儿》

如果担心行情、担忧经济,不如重读几本投资经典、了解一些经济和商业上的基本知识。补齐「重视」和「行动」中间的偏差,感受也会好很多。

我这么做了,确实如此。我在重读七本书,《投资第一课》《投资最重要的事儿》《聪明的投资者》《漫步华尔街》《股市进阶之道》《随机漫步的傻瓜》《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目前读到第三本。

为了引导自己更多把时间花在正确的地方,我在手机主屏还加了个文件夹,挺有效的 😝

如果总去做错的事儿,可以试试把正确的事儿放在更加触手可及的地方

有两个明显的感觉:

1、重新梳理投资收益的底层规律,发现它们都没变。比如最近常有人担心的,经济不好投资还能赚钱吗?

读到《投资第一课》中关于「预期收益」的推导逻辑,看到里面的关键环节并没有变化,就可以打消这个顾虑(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也算在预期之内)

2、我把 Flomo 笔记中的一个标签 #识别机会和风险 改名成了 #识别风险和机会。一点点意识到,识别风险更重要。普通人只要避开高风险、价格过高的区域,哪怕只能很平庸地买入,长期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奇怪的是,之前很多次读到这些话,当时为什么没有这种感觉?果然,人读书只有一小部分是在读作者的内容,更大一部分是接作者的视角,重新梳理当下的经历和感受。没真正经历过的东西,读不到。

也许这个感受正好可以反过来解释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一边觉得焦虑、一边又什么都不做?

可能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已经读过各种道理了,应该明白了,不应该是行动不足的结果。但事实上,同样的东西,当时读和焦虑的当下再重新读,读到的可能完全不同。

……

PS:我们的情绪能反应出很多东西,有时候甚至只要关注一下情绪感受,就能知道自己当前在做的事儿是否在正确方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