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子
最近的 AI 行业似乎陷入了一种集体焦虑的状态,很多朋友带着困惑来找我聊 AI Super APP 的话题:
为什么我们还没看到真正的 AI Super App?
AI 技术看起来很厉害,但AI产品的数据却平平无奇。问题到底出在哪?
AI 产品商业模式也很迷,现在大多采用订阅制,为何付费转化率极低?
带着这些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越思考越深刻地认识到一点:
AI Super App ,只靠 AI 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调动人,构建人人都能参与的系统。
2. AI Super App 怎么定义?
AI Super APP 其实是没有严格定义的,我也不准备去过多探讨定义。
不过既然是 Super App,就是未来的全民应用,至少日活得过千万吧。
目前达到这个标准的 AI Native 产品,只有一个,就是 ChatGPT。
但是它太特殊了,去年靠着曾经领先业界一年的技术和营销天才CEO,爆发式的疯狂增长,牢牢占住了人们的心智。
天时地利人和占尽,不可复制。
反观其他的产品,新用户的30留连20都不到,DAU 很难突破千万。
从留存数据上看, C.AI 30留突破了20,又是在娱乐赛道,所以它不怎么靠投放就能做到 700 万日活,其他 AI Native 产品均无法突破 300 万日活。
要知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几百万的日活产品实在稀疏平常。
内涵段子这个一看就不是 Super APP 的家伙都有 2000 万日活。
BOSS 直聘这样找工作的软件都有 1500 万日活。
而现在豆包+KIMI+文心+整个赛道一起,都不到 1000 万日活。
这还是烧钱烧到30块钱一个CPA之后的结果。
1000万/14亿,渗透率千分之七,少得可怜。
AI 号称技术革命,为何境况如此凄惨?
3. 为什么现在 AI 产品的渗透率低得可怜?
让我们回到本质去思考这个问题。
产品的本质是满足用户需求。
虽然可以靠烧钱投流把新增用户数怼上去,但是用户使用频次、时长、留存不会骗人,用户是用脚投票。
本质上 AI 就是没有满足大众用户的需求。
或者换一种说法,没有去解决大众实际的问题。
用户想要找工作,AI 只能帮用户改改简历。
用户想要找对象,AI 只能帮忙回复个聊天消息。
用户想要买东西,AI 只能帮忙给点挑选建议。
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匹配,是撮合,是行动。
4. AI 和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再让我们回到人类交易的本质去思考这个问题。
人类为什么需要和其他人产生连接和交易?
我们把人的价值,俗气地拆解一下,最主要的就是两个:
AI 能帮你赚钱吗?
能,你需要用 AI 制作一款产品或服务,把产品和服务卖给客户。所以在 2B 侧,AI 真的能帮你赚钱,而且数据方面 AI 2B 蒸蒸日上。
但在 2C 侧,我们且不说普通用户,就说创作者,GPTs 和 Coze 的创作者赚到钱了吗,并没有。
AI 能让你快乐吗?
能,和虚拟角色聊聊天,是能获得一些幻想中的快乐。
但是这份快乐,对比短视频、游戏、社交软件,又没那么快乐。
不管是广告收入还是付费收入,都比不上无 AI 的传统娱乐手段。
5. 解决了问题,才能赚到钱
人类解决问题的更常见的方式,其实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其他人类。
我们开发软件,需要雇佣产品经理和程序员。
我们打车、外卖、搬家,都是请人来解决问题。
付出金钱,获得自己需要的结果。
人类整个经济体系就建立在这套简单的模式之上。
一个人帮另一个人解决了问题,他就赚到了钱。
AI 也需要帮用户真正解决了问题,才能赚到钱。
然而 AI 现在有两个自身存在的问题
-
能力受限,以现在的 AI 能力,付了钱,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这是个概率性的产品,还充满了幻觉,甚至不得不把互联网作为RAG放进去做成AI搜索才能成为「知识获取引擎」。
-
即便能力到了,光靠自己也不够,也需要人的协作和配合。
人能做成一件事儿,靠的绝不仅仅是聪明才智,还有其他人类的帮忙配合。人类是彼此共生的,每个人类都在漫长的成长中获得了一些自己独有的知识或技能,不同人的知识和技能互补共赢,才能一起做成更大的事情。
一个 CEO 最大的责任不是要自己多聪明多能干,而是要找到一堆能干的人,把团队搭起来。
这时候就有人想到,如果有一些 Agents,每个都在自己的领域把事情干好…
那 CEO
岂不是
找一堆 Agents 就能把大事儿办了?
很可惜,我们是在聊科技,而不是科幻。
6. Agent 目前还是科幻概念
科幻和科技之间有个分界线,如果满分是100分的话,至少得有60分才算科技。
现在 Agent 就算乐观一些,也就只有不到 20 分的水平,所以 Agent 到现在为止,基本上属于一个科幻概念。
其中最科幻的分支是 prompt 工程的 Agent。
“
你是一个代码专家,你精通各种语言的代码,你写的代码逻辑清晰,非常实用,没有bug。现在,请写出一个抖音app
”
你可能觉得这个 prompt 很搞笑,但很多 AI 软件里,用户实际就是这样写的。
这何止是科幻,这无异于魔法!
所以指望 UGC 做 Agent 平台,只是天真美好的愿望。
7. 还是回到赚钱的本质,AI 解决问题了吗?
AI 需要帮用户真正解决了问题,才能赚到钱。
现在的共识是 AI 只是 Copilot,自身能力不太够,需要人来指导。
既然有这样的技术共识,那最终想解决问题,想赚到钱,就还得靠人。
指挥 AI 的人就是开发者。
那现在 AI 让开发者赚到钱了吗?
至少在 B 端的观察,是赚到了,整体的 B 端是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广泛而急切,但是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开发者远远不足。
以前做企业智能服务的开发,都得有个比较大的研发团队,现在有了 Dify 和 HiAgent (Coze 的企业版)这样的工作流脚手架之后,研发 AI 产品有两三个人就可以了,可以说把2B服务的门槛下放得相当低。
但是,把门槛降低到小团队,依然也是门槛。
很多个人开发者其实很聪明,一样可以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但个人开发者没有 2B 的商业经验,不懂 2B 的玩法,而在 2C 侧,也是无法通过制作 Dify 和 Coze 产品来直接赚钱的。
试想一下,如果抖音上的优质内容,是需要团队才能生产的,抖音也不会有今天的繁荣。
这就是现在的行业问题,AI 应用生产门槛还是不够低,
门槛需要降低到个人
。
只有解决行业问题,才能让所有人都能赚到钱。
8. AI for Everyone 不只是说说而已
每个人都在喊 AI for Everyone,可是不去解决行业问题,怎么可能 for Everyone?
个人开发者无法通过制作 AI 工具赚钱,核心是现在缺少一个完整的平台。
有人说我们有了 Coze 和 Dify,还不够吗?
对,就是不够,这其中原因有二:
-
Dify 是一款 2D 的产品,面向专业开发者,它的发布部分做的非常弱,很难发布出一个产品级的页面,或者小程序,后面的付费就更不要说了
-
Coze 虽然可以发布到很多地方,但是 Coze 的商业逻辑是 SaaS 逻辑,它本身不能接入其他模型导致成本高昂,而且它并没有构建让用户可以赚钱的功能,这样创作者创作了东西,交给用户,用户使用反而要向 Coze 交钱,整个商业模式不是平台共赢思维。
然而,前阵子爆火的 Wordware AI 就把以上两个产品的问题都解决了,同时还做好了另外一件重要的事,凑齐了三个要素:
-
可以发布成网站
-
可以直接在网站收费
-
可以直接copy网站模板快速建站
这么简单的三件事,相当于构建了一套 AI 站点快速搭建系统。
高级玩家可以自己开发网站,不需要依赖其他平台
中级玩家可以用 Dify 或者 Wordware 原创工作流
入门玩家可以 Copy 一下
W
o
rdware
上成功的网站模板,靠自己的增长手段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