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kyleChin(ID:kyleslide),授权转载。
演示的内容不符合观众的口味,讲的人辛苦,听的人心累?内容组织不恰当,也让人听得昏昏欲睡?
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工作中接触得到PPT的,大家认为自己的做PPT算不算好的PPT?或者说,在大家的认知中,好的PPT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呢?
推荐《乔布斯的魔力演讲》
无数伟大的前辈和大咖都在给我们示范什么才是好的演示,比如,乔布斯的演讲一直被万人拥簇,诙谐幽默又逼格满满,市面上出了无数分析乔布斯演讲的书籍,这里推荐一本给大家,叫做《乔布斯的魔力演讲》,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研究一下。
罗永浩x锤子手机发布会
事实上,罗永浩的演讲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乔布斯的影响,而且非常相似!老罗啊也是个玩演示的老司机。
柴静《穹顶之下》
最近中国各地的雾霾还挺严重的,当年柴静的演讲大家是都还记得?没有看过的小伙伴建议再翻出来看一下,幻灯片制作精良,从雾霾的现状入手层层分析,娓娓道来,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优秀的演示都有什么共同点?幻灯片制作精良,逻辑很清楚,演讲很生动。所以我们说,
演示的本质其实就是在良好的体验中高效的传递信息。
做好PPT必须扮演好的两个半角色
这就要求我们的PPT要有足够逻辑的支撑完成信息的传递,同时具备足够的美感提升观众的视觉体验,我们的演绎要足够打动人已达成说服力。我们平时和设计师经常开玩笑说,想做好PPT必须扮演好的两个半角色:
第一个角色,
编剧
,需要将PPT的内容和逻辑进行策划编排;
第二个角色,
设计师
,需要将幻灯片的进行制作美化;
第三个角色,
半个演员
,为什么说是半个?如果说你的PPT需要你自己去讲,那么你就是这个演员,如果你的PPT是给别人做的,你就得负责对演讲者进行指导,当然你也可以不管。
价值27万的PPT
事实上我们在给其他公司做项目的时候也是这么分工的。这是我们给华为全球用户大会做的一份PPT,这是手机拍的现场图,在杭州的凯越酒店,我们的策划师也就是编剧这个角色负责整个PPT的内容策划,设计师负责PPT的制作美化,然后团队跟进现场指导华为的演讲人把PPT演绎出来,最终现场的效果非常棒。
这个PPT华为付了27万。
那有小伙伴要纳闷了,我就做个PPT而已,怎么搞得跟拍电影一样,又当编剧又当演员的?事实确实如此。
好的演示就像是一部最动人的电影,扣人心弦。
《长城》豆瓣4.9分
说到电影,在今年的贺岁档上映了一部电影,叫做《长城》,大家有看过的吗?看上去是部大片,演员阵容强大,特效堪比好莱坞,然而据说这部电影最后是亏本的,为什么?因为口碑很差。在国内比较权威的电影评分网站豆瓣网上,大众给出的评分是4.9分,满分是10分,是的,没及格。其中观众吐槽最多的是剧情太弱,虽然特效牛演员阵容强大,但是观众却并不买账,可以看出现在观众的观影需求正在不断地提高,大家已不仅仅追求视觉上的体验了,剧情才是最重要的。这恰恰说明了编剧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同样的道理,
PPT的内容逻辑决定了我们整场演示的说服力。
2016年刚刚结束,最近应该是各个单位年终总结汇报的爆发期,因为我明显感觉到最近问我要模板的朋友越来越多,有些人甚至我都不认识。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天都有近万场的演示在同时进行,但是这其中
大部分人却并不知道自己演示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信息非常多而且杂乱
比如上面这张幻灯片,信息非常多而且杂乱,领导或者受众最关注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能利于他做出决策和判断。
将散点的数据进行组合
我们不妨尝试将散点的数据进行组合,形成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价值信息,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小张是个很好的女孩子,那基于这样的观点受众就可以很自然地做出的决策方案了,比如说我要追求她。
演示的真实目的
这其实才是演示的真实目的,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推送,而是让受众准确接受信息后并有所反馈,不管是思考、决策还是有所行动。
而刚才我们对信息整理归纳再造的过程其实就是策划的过程。
策划的作用
再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我的母亲特别注重养生,所以经常要求我帮忙购置一些食品,往往她给我的清单都是这样的?乍一看没什么毛病,我决定一个一个买呗,顺利的都买到了,虽然来来回回跑了几趟。所以有一次我出去买之前将清单进行了简单的信息整理,变成了这样,不同的类别能够在对应的货架上轻松找到,不用来回跑了,节省了不少时间。例子虽然很平实,但是却是策划作用的体现,
简单的信息整理能让受众更加直接的接受,并完成合理的决策动作。
我们回到PPT上来,一般情况下,我们接到PPT任务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将现成的文稿一般是
word版本转化成PPT
,这种情况因为大框架已经确定,策划的成本相对比较低,我们只需要按照刚才所讲的将信息整理再造输出即可完成到较好的内容编排。
第二种情况,就是
材料不够或者直接没材料
,这时候该怎么办?只能去找啦,这里推荐几个搜集资料的方法。
材料来源
1.
百度
一下,你就知道。这个不多说,唯一不足是信息太过杂乱,筛选成本比较大。
2.
微信
,三年前微信做了一次革命性的更新,公众号的文章可以搜索了。在这里能够找到很多与你主题相关的文章,一般也是由编辑精挑细选过的。如果觉得手机上搜索不方便,大家也可以使用搜狗微信搜索来进行检索。
3.
知乎
,这两年发展很快,坐拥中国最大的UGC宝库,同样是搜索你的主题关键词,出来的内容比百度微信可有趣有料多啦,强烈推荐!
我们掌握了原始材料的搜集方法,但是发现好像还是做不好PPT。
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套路,也就是我们整个PPT的结构,今天给大家介绍几个我们经常用到的叙事结构。
1.
并列说明
第一个套路,并列说明,这是一个说明型的框架。它的主要用途是介绍或者讲解,而不是说服对方达成某个目的。我们在很多培训课程中都经常看到这样的框架。并列要素框架其实就是将重要的要素一一罗列,因为简单,所以这一框架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比如我们下面这个例子,锐普设计师常用的10大英文字体,一个大标题,后面紧跟着1-10个字体的罗列和相关介绍,简单直观。
锐普设计师常用的10大英文字体
并列说明框架最大的问题是容易显得枯燥,所以我们需要对文案做些必要的美化,这里介绍两个方法给大家。
比如我们可以
用数字概括核心内容
,就像我们上个例子一样,“设计师常用的10大英文字体”,“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我们也可以用
关键词的英文首字母缩写
进行概括,比如比较常见的SWOT模型,PDCA循环原则等,都是使用这种方法提炼出来的概念。
2.W-W-H
第二种常用的框架叫做产品介绍逻辑,主要用来介绍一个新产品、推广一个新理念或者教会一项新技能。我们可以运用刚才说到的关键词首字母缩写的方式将这个概念定义为WWH,也就是Why-What-How框架
第一步要让观众对一个没有接触过的新东西产生好奇,我们首先就必须引导他们产生了解的动机。动机没有建立起来,后面的所有内容都无法再让观众产生兴趣;动机产生之后,接下来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要介绍的新事物。介绍新事物并不仅仅是阐述概念、描述特征,最重要的是呼应前一步的Why,解释它能够带来的好处;如果说对于一个新的产品来说,How这个环节自然是如何购买,如何快速购买,如何优惠地购买,以及告诉观众为什么现在就应该买等,这部分的目的,是给观众一个理由,让他们立刻下单成交。
其实不难发现啊,各大产品发布会其实都是按照这个套路来走,不管演绎多有趣,讲多少段子,其核心的结构都是如此。
3.时间序列
第三个套路也很简单,叫做时间序列。时间序列在工作型PPT中使用的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年终总结和明年计划报告中都是按照这种套路写的。
比如今年-明年-后年,首先-然后-其次等等,使用时间序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先后顺序。
时间序列错乱
我们来看下这个目录,是不是感觉有点别扭啊,为什么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时间序列错乱,时间的维度要保持一致,时间不要间断或者错乱,如果忽然断了一个或几个时间段,整个逻辑就变得几乎毫无意义。
4.内容归纳
第四个套路,叫做内容归纳逻辑,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金字塔结构。说起PPT的逻辑,“金字塔”原理可能是很多人心理的第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