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升值君
来源 l 升值计
(ID:shengzhijjj)
分享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以前有个问题在网上讨论度很高,叫“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苦读?”
很多出身底层的人也期待通过读书、通过十年寒窗来改变命运,那这条路到底有没有用呢?十年寒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跟几代人的努力站在同一高度?
有句话叫,
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
这句话火了一段时间了,又把一个古老的命题翻出来了,就是寒门能不能出贵子。
我研究这个问题也有几年了,说说自己的看法。
文章很长,分为四个部分:
1、什么叫赢?
2、什么叫「十年寒窗」?
3、什么叫「几代人的努力」?
4、财富从哪来?
赢就是改变命运。
真正改变命运的就两件事:
1、全球化。
2、城市化。
很多人就是喜欢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个人成功。
但是没有这两条,全给你考上清华北大有用吗?
美国1929年大衰退,哈佛的开电梯的多的是,开电梯都是不错了。
而且
什么叫做赢?
一定要明白一点,
你看起来阶层上升了,但是大多数人在全社会的总排名没有变,
只不过原来你们家在村里一年多吃一顿肉,现在你在上海可能多了一套房,你觉得阶层上升了,其实并没有,社会总排名不变。
但是,我不是说这没有意义,相反这非常有意义,你要排名没有用,蛋糕做大了,他开法拉利,你开丰田,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教育本身,也受益于这两点,让教育公平很多。
大家回忆一下,你的上一代考上大学的有多少人,考上的是不是都是安阳师专,常熟师范,能考上个大专就祖坟核爆炸了。
现在你考上了985 、211是你比上一代人更厉害吗?
不是,因为扩招了,为什么扩招了,
因为城市化,因为全球化,需要更多有文化的人了。
这不是教育本身能做到的。
还有一点你要感谢的,是
你的父母,给你了一个不错的社会总排名。
至于以前的学生,考上大学的有改变命运的没有?
有
,但是以前除非是天才,考大学是要反复复读的。
俞敏洪考了三年,马云也考了三年,实际上就是升老师以前说的,如果你把高中延长到5-6年,最笨的人也能考上北大。
但是呢?
什么家庭能支撑一个青壮年吭哧吭哧读三年书不干活?
有一定积蓄的人家。
拿俞敏洪来说,俞敏洪他妈妈李八妹是他们村第一个万元户,70年代就在折腾企业。
你说应不应该感谢的你父母的排名?
「寒门出贵子」,这件事,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
什么是寒门?
寒门又叫寒族,也就是庶族,对应的是士族,寒门是跟高门对应的,这是魏晋兴起的概念。
高门是大地主,大官僚,你祖上差不多从汉代开始一直是官宦,注意,没有断过,那你是士族。
你要是断了,有几代没有当官,还是寒门。
或者说,几代人后来自我奋斗,终于成了中小地主,好了,你算个寒门。
看见了没有,这里都是地主,没有农民的事,甚至没有商人,没有手工业者的事。
所以寒门是谁,曹操他家是宦官出身,后来做到太尉,他还是寒门。
不是说没有高考,是有高考,这个路子也一定不是你的。
寒门想要出贵子,怎么办呢?
走军事路线,所谓的将门。
不要觉得将门很好听,在高门眼里将门是骂人的。
司马懿他家也是寒门,只不过从他这两代起开始好转。
后来司马炎当皇帝,跟他的妃子胡贵嫔玩飞行棋,结果胡娘娘把司马炎手指抓破了。
司马炎骂她:
你他妈真是个
将种
。
意思是你家是武将之后。
结果胡贵嫔也不客气:
说我爹北伐公孙,南拒诸葛,我当然是将种。
什么意思呢?
我爹当武将,都是跟着你爷爷司马懿,不是打公孙渊,就是干诸葛亮,我是将种,你TM也是将种,你全家都是将种。
司马家就是寒门,只不过就是后来掌握了话语权,给自己在史书里特意加了四个字,什么字?
「服膺儒教」
。
啥意思呢?
我们虽然是将种发家,但是我们也是文化人啊,相当于进修北大博士。
所以
寒门从一开始,就不是真的底层,它应该换个名字,叫
「新贵」
,换到今天,你得是知名企业家。
新贵出贵子,你就能理解了,新贵本来就能出贵子。
而且新贵也要拼,为啥还有个军事路线给你呢?
因为打仗要死人,人家士族不想死人,所以你打仗能出「贵子」。
这就是为什么
豁出命去,能出贵子
。
一张考卷就改变命运的事从来没有,你觉得你是分酬,人家那是血酬。
这不是说魏晋没有考试是这样。
后来有考试也是这样。
宋代的科举,产生了不少科举世家,只要有一个人中了,后代就容易中了。
为什么?
人家有家学啊,考试技巧,作文思路啊,这点你在学校里学不到,只能老子教儿子。
你看《儒林外史》就明白了,当然你光看一个中学课文节选《范进中举》,你看一辈子也不明白。
范进为啥能中举?
不是因为他老丈人是屠户,屠户有点小钱,是个中产,有点这个原因,但这不是全部,
范进中举是因为周进。
周进做了广东学道,才让范进中了秀才,而且跟他说了一句话,说你只要考举人,一定能中的。
范进这个人的文章是好的,但是,他过不了秀才这一关,因为他适合过举人这一关。
说明白一点,
就是过秀才这一关,需要秀才这一级的好文章,
过举人这一关,需要举人一级的好文章,
过进士这一关,需要进士一级的好文章。
而这三种文章,是不一样的好文章。
范进的老师周进,就是卡在了举人这一关,所以考到54岁,还是一个秀才,童生,因为他擅长的是进士级的好文章,
范进这个人,他卡在了秀才这一级,但他其实是举人级的。
这就是教育的吊诡。
这才是《儒林外史》要告诉给读书人的,这个道理,你明白吗?
你读一辈子四书五经,滚瓜烂熟,出不来的,
因为掌管你命运的关键你不了解,选秀才你都过不了。
但是
人家家学有啊,考秀才怎么过,考举人怎么过,甚至哪个主考官,喜欢什么文章,门儿清。
《儒林外史》里有个出书的,叫马二先生,他出什么书,出《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那个时代的高考公考辅导书,但是马二先生这个人,考了很多年举人,没考上。
这就相当于,
一个高考失败的人,来给你讲高考,
他能提供什么经验,他只能提供考童生的经验,还有考举人失败的意见,但是你要考的是举人啊。
这是不是就是今天的高考课外辅导,公考辅导,都是没考好的人给你讲,你掏几万有用吗?
没用
。
所以后来一个高翰林说出了科举的诀窍,
你看四书五经没有用,你要琢磨主考官的文章,琢磨他的喜好。
翰林都是进士出身,这才是真正的考试技巧。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红楼梦》里,贾政给儿子娶媳妇,第一个儿子娶的是国子监祭酒的闺女李纨,第二个儿子贾宝玉,要娶的是,探花郎的闺女林黛玉。
你明白为啥薛宝钗、史湘云这些人,总劝贾宝玉要科举,林黛玉从来不劝吗?
因为人家家里是真考过的,其他人劝也是瞎劝,知道你天天K书也没有用,高考不拼那个。
古代的翰林,都是穷官,但是翰林的闺女从来都不愁嫁。
改变命运,是靠考试吗?是靠教育吗?是靠寒窗苦读吗?
改变命运,不是靠寒窗苦读。
十年寒窗苦读,只是个基本。
而且正如上面所说,即使单纯从知识和教育的角度说,十年寒窗苦读,也大概率没有用,十年寒窗只是一个基本的入场券,但是十年寒窗苦读能不能捅破窗户纸?
不一定。
有些人捅破了,就登堂入室,别说几代人的努力,几十代人的努力都比不上。
这种人,除了勤奋苦读,还有天赋和运气一样不缺,还有一样等下讲。
但大多数人没有捅破,因为大多数人,
首先并没有那么努力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不足以言勤奋,更多是自我感动。
其次就是没有天赋,也没有家学渊源,没有遇到真正明白人,所以参不透那一层窗户纸
。
任何时代都不缺乏努力的人,但是这些大多就是捅不破那层窗户纸,而且现实更残酷的是,
窗户纸不止一层,
就像刚才讲《儒林外史》说的,秀才有秀才的窗户纸,举人有举人的窗户纸,进士有进士的窗户纸。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真有人到50岁才考到进士,而且这绝对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因为还有蒲松龄这样72岁考不中举人的老秀才,就算是惊才绝艳的天才,也需要很多年的磨练。
晚清状元
张謇
4
岁能背诵《千字文》,
16
岁考中秀才,可以算的上天才,期间经过
18
年的六次乡试,方才得中举人,又经过15年
5
次的会试失利,最终考中进士成状元。
我们现代也是一样,就是一关接着一关。
没有人讲透其中关窍,就只能凭天赋和努力一层层磨,磨到哪一步是哪一步。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寒窗苦读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财富吗?
是为了阶层跨越吗?
都不是,
是为了稳定,是为了追求确定性
。
寒窗苦读其实就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社会主流途径,无论是古代的童生举人进士,还是今天的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无非就是一种主流认可的途径,也就是所谓的「正途」。
正途当然很好,因为正途的风险性最低,所以不要说读书苦,寒窗苦读,
来读书的,都是来追求确定性的,读书再苦,也没有不确定性更苦。
因为读书有一个明显的收益在面前,这一路上能得到什么,大致都是明明白白的,这就是
路径清晰
。
也正因为如此,寒窗苦读十年,其中的佼佼者,自然而然地落入了按部就班的窠臼,落入了科层制的通道,寒窗苦读十年,不就为了进大银行、大企业、ZF组织、学术机构吗?
寒窗苦读十年,不就为了不冒险吗?
而所有的大组织,都是科层化的,你再聪明天才,也必须在科层制上跟同样聪明的脑袋瓜竞争,按部就班。
而稳定性,就是财富的大敌。
比如同样是人大毕业,刘强东的校友,其中肯定也有不少优秀的人才,他的前妻,当年就进入了中央部委,享受副处待遇。
这样的职业也已经是很多人一辈子无法触及的天花板了,但是跟刘强东的事业不能比,而刘强东的选择,当年是去中关村倒卖电子元件,这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很少干的一件事,也就是说,刘强东主动追求了一种不确定性。
富贵险中求,富也好,贵也好,是不可能从确定性中得到的。
所谓的「几代人的努力」,是什么?
也就是
祖荫
。
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炫耀的其实就是一种因祖荫获得的优势。
但是我想提醒的是,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说这话的人,
即使有「几代人的努力」,他也必须跟「十年寒窗苦读」者竞争。
这是什么?
这是宁荣二公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换得的泼天功勋,到了贾宝玉这一代,也快折腾完了,贾宝玉要是不去考一个进士回来,贾家就完了。
换句更励志的说法,这叫,
我一路奋战拼搏,终于可以跟你一起坐下来喝咖啡了。
你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跟那些几代人努力的人在一个考场掰手腕了。
如果这都不算励志,还有什么算励志的呢?
这不是自我安慰。
祖荫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刚才我们讲过了,是前辈拼命给你把所有的路都趟过了,沟沟坎坎都知道了,前面所有的路都明镜似的。
所以,
祖荫最大的好处就是路径清晰。
几代人的努力,就是为了子孙的路径清晰。
中国古代所有的兵法,最初都是有图的,
汉书艺文志
说:
「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
。
」
《孙子兵法》都知道是战略圣经,帝王之术,但是普通人学了就打仗,绝对是找死,但是《孙子兵法》其实是配图的,文字可以给人看,图是只给亲儿子亲孙子看的,所以后来就散佚了。
图册就是为了保证子孙几代人有官做,你要用将军,只能找我家。
同样,汉代的经学世家,宋明的科举世家,都是如此,经学的要义,科举的考试技巧,外人不知道。
什么叫家学?
家学不是那些潜规则,权术,甚至不是人脉,而是技术性解决方案,是不二法门。
所以,做将军有做将军的家学,做县令有做县令的家学,做生意也有做生意的家学,这才是最大的财富。
而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家学,要跟十年寒窗苦读的人竞争,很简单,只有两种可能:
1、这家不行了;
2、这人不成器。
换言之,所有跟你说,
「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的二世祖,都是冢中枯骨不足恃。
已经沦落到跟普通人抢一个赛道,而且正常手段还竞争不过,那么已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