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本该是放假放松的时间,有90个牛人参加了一次思想和身心都受到触动的训练营。为什么说是牛人,他们有教授、创业者、企业高管、投资人、咨询和培训达人,比如有香港中文大学、四川大学的教授、知名商学院院长、阿里某事业部的负责人,DDI的区域老总。在培训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开放沟通,并没有显示出基于自己经验和背景的任何傲慢和偏见,在知识面前谦虚、空杯、开放,一群爱学习的人。我们不要羡慕别人的光彩,而要看别人付出的努力。
这就是混沌大学的创新领教训练营,是什么样的魅力在吸引着这些牛人们?本文试着在学习设计的角度来复盘这次训练营。学习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学员的改变,包括认知、思维和行为层面。所以一切内容和形式设计都是为了这个改变。
一、课程和老师是核心
李善友教授深钻创新8年,精心打磨,持续迭代。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课成了他的命。他在带着课成长,课也带着他成长。混沌大学的使命是:用哲科思维点亮创新。基础课程是第二曲线、非连续性、第一性原理,本次课程是第一模块第二曲线。课程中融入了物理学、生物学、美学、经典创新理论,讲求同构问题的迁移,用底层思维思考问题。比如创新与变异:
混沌大学已经有30万线上付费用户,可见该课程的魅力。我认为衡量一个课程好坏的重要标准是推荐率,而几年来陆续会在朋友圈看到朋友们推荐混沌的课程,当然也有部分是由于促销的原因。开始我未曾动心,但当我敬佩的朋友向我推荐时,我开始重新审视该课程。如果你问我是否会向他人推荐该课程的话,我现在不正在做这样的事情吗?
在第二曲线模块,我受益最大的一个知识点是“单一要素最大化”,其实对于大部分培训机构来说,好课程就是那个单一要素。这一点在混沌大学已彻底执行。
二、魔鬼训练营的设计
培训效果是折磨出来的,仅仅靠好课程是很难带来学员改变的。本次训练营是阶段性淘汰方式,每阶段都会淘汰人,这种设计是一种高刺激度的方式。4天课程的基本设计逻辑是“老师讲+学员案例研讨+小组PK”。在培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环“See-Do-Get”,既理解了知识,然后需要自己做一下,才能get到这个技能。这正是众多培训课程听起来很好,但是后期没有转化的原因。很多伙伴说,小组案例研讨环节受益匪浅,既是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应用,又是同组学员间的智慧碰撞。学员为了学习效果和集体荣誉,经常会讨论到深夜甚至下半夜。好的培训一半是向老师学,还有一半是向同学学,能来参加领经营的均非等闲之辈,而正是通过严格的筛选流程才构筑了一个同频的群体,也只有同频才能让这个场域沸腾起来。
所以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学员群智涌现,互相切磋,十分精彩。
如果打磨优质课程是“单一要素最大化”,那魔鬼训练营模式就是
组合创新
,不同于一般的公开课,而是让你自己深入进去,融入进去,变成你的思想,而非知识的搬运和简单的理解。
三、牛人的思维模式
牛人学习绝对不是简单的理解和复述,牛人喜欢有自己的洞见,其实说是一种思维习惯更准确。一般有这3种模式:1、大尺度;2、深入思考;3、不同见解
大尺度就是能横跨亿年万年,同构迁移多个领域,比如从生物进化到企业创新;从企业竞争到国家间的竞争,有伙伴用第二曲线分析中美印之间的竞争关系,并大胆预测未来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