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昆明信息港
掌上昆明,活色生香--春城昆明互联网城市门户(www.kunming.cn)的微信公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地震台网  ·  云南红河州河口县发生3.2级地震 ·  昨天  
昆明警方发布  ·  接待游客1464.37万人次 ·  2 天前  
昆明警方发布  ·  接待游客1464.37万人次 ·  2 天前  
云南新闻广播  ·  《云南省“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一批 ... ·  3 天前  
昆明发布  ·  新春走基层 | 磨憨口岸客货两旺通关畅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昆明信息港

山高人为峰

昆明信息港  · 公众号  · 云南  · 2024-11-07 15:16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多人在追求人生目标过程中的攀登精神,包括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北宋文学家苏轼、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和北宋科学家沈括。文章强调攀登高峰不仅是追求卓越和挑战自我,也是沿途的风景和不断前行的动力。文章鼓励人们向峰而行,勇敢攀登生活中的高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攀登高峰的意义和动力

文章强调了攀登高峰的意义和动力,包括追求梦想、挑战自我、探索未知和欣赏沿途的风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山峰,但他们都通过不断前行,克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关键观点2: 多个领域杰出人物的事迹和精神

文章介绍了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北宋文学家苏轼、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和北宋科学家沈括的事迹和精神。他们都是在不同领域攀登高峰的杰出代表,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取得了重要成就。

关键观点3: 顶峰的精彩需要勇敢描绘

文章强调顶峰的精彩需要最勇敢的人去描绘。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座山峰等待着被征服,攀登的过程不仅是自我超越,也是心灵的涤荡。文章鼓励人们向峰而行,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正文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想要抵达的山峰,也许是无论如何也放不下的执念,也许是内心长久渴望攀登的梦想之巅。


有的,穷尽一生都无法抵达,但向峰而行的执著,成为了困境中的希望和黑暗里的光;有的,成功登顶,却在这时看到了更高的山峰,于是有了更高远的目标;有的,则活成了山峰的模样,挺拔、坚定。


怎样抵达一座山峰?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积跬步至千里,成为了走得最远的那一个。


东汉天文学家、发明家张衡敢想、敢干,在顶峰看到最绮丽的风景。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内心的坚持从未改变,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那座“山峰”。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攀登医学高峰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也完成了对生命的探寻。


北宋科学家沈括胸怀壮志雄心,向峰而行,一次又一次站上科学的巅峰。


攀登高峰是追求卓越,也是挑战自我。


攀登的乐趣在于沿途的风景,但山顶只留给永不言弃的人。



峰只对攀登者来说才有意义


明代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的故事,从22岁泛舟太湖开始。此后34年,他足迹遍及祖国大好河山,所及之地相当于如今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徐霞客出游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偏重搜奇访胜,天台山、雁荡山、武夷山、庐山、华山、五台山、衡山、鸡足山……他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攀登高峰。后期前往西南地区,攀悬崖、淌急流,冒严寒、耐酷暑,带着寻常人所不能及的勇气,踏入无人涉足之地。探寻山川源流、风土文物的同时,重点考察和记述喀斯特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其形成规律。


面对未知的挑战,支撑徐霞客不断前行的动力是什么?从其游记中的一篇《游天台山日记》中可以窥见一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


沿途壮美、绮丽的风光,让攀登、跋涉的辛苦不值一提。


徐霞客呕心沥血巨作《徐霞客游记》,在地质学等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成为世界上对地质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古往今来对中国展开长时间、大范围实践考察的第一人,非他莫属。


钱谦益在名为《徐霞客传》的长文里,描述这位探险家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贤人勿谓天不可登,但虑无其志尔”来形容他。




徐霞客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实践家,千里之行,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只有像徐霞客一样坚定地出发,才能到达终点。因为山峰,只对攀登它的人才有意义,只会仰望的人,永远也无法抵达顶峰。



峰的 度由你定义


东汉天文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张衡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他擅长机械,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候风地动仪。用仪器来观测地震,在国外是19世纪以后的事。候风地动仪的功能虽然只限于测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却领先世界约1800年。


张衡早早就到达了山顶,可并不满足于此。以“约己博艺,无坚不钻”作为自己为学的座右铭,努力探求未知的学术领域。


比西方早一千多年提出了“月食是由于地球遮住了太阳的光线”这一理论;通过对天体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浑天说”宇宙学说;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浑天说”制成漏水转浑天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利用水利运转的浑天仪,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直观的天体演示工具。






一座山峰、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高度,如何定义这一高度,张衡选择用打破定义的方式,寻找高峰。





为纪念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重要贡献,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北半球的一处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1977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高山仰止 千古一


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气势恢宏,独步古今。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百姓的朋友,一生奔走潦倒,却从未放弃自己的风骨。


钱穆说,他是难得一见的千古完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


苏轼二十一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满天下。


入仕为官后,不屈服于权贵,敢于为民请命,直言进谏。好友黄庭坚曾写信劝他,比起对错,能留在朝廷更重要。可苏轼不为所动,宁愿自请外放,也不愿违背本心,人品厚重,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从黄州到常州,从惠州到儋州,无论命运如何捉弄,始终把失意化作达观,把挫折当做历练,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自掏腰包救济养不起孩子的贫穷人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活出自己的洒脱与从容。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尽苏东坡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坦然与豁达。


身处困境的苏轼,在黄州的赤壁,写出了曾被誉为“古今绝唱”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凭吊古代战场,追念风流人物的才略、气度、功业,苏轼本人的豪迈与旷达尽显无疑。在岭南的荒蛮之地,《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名句,则让人看到了这位豪放派诗人逆境之中也能随遇而安的超然与乐观。



有的人,一生都在仰望山峰,苏轼则活成了山峰的模样。他的旷世才情、高洁人品,如同巍峨的山峰一样,高耸入云,令人敬仰。



躬体力行 人所不能为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攀登高峰的精神丰碑,他的攀登精神体现在对医学的执着追求上。


孙思邈认为,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索。“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他曾这样说。


孙思邈‌不慕名利,对医学知识的渴望犹如饥渴之人寻找水源,毕生都在不遗余力地钻研。为了充分了解药材的功效,亲自上山采药、制药,对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勤于实践,游历四方为百姓治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都很精通,在中医学上首次提出要单独设置妇科和儿科。


攀登医学的高峰,就如同登山一样,攀登的动作,也许枯燥,但孙思邈走的每一步,都让他更接近顶峰。


孙思邈的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对唐代以前的医药成就进行了总结,也是我国首部完整论述医德的著作。


他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其中许多药物的疗效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用药原则,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孙思邈还是中国古代医德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提出了“大医精诚”的行医理念,‌强调医生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并且应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对病人一视同仁,‌不论贵贱贫富。


通过在医学领域的不断攀登,孙思邈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医学理论也愈发完善。孙思邈是积极向上、勇于攀登精神的践行者,他不断攀登的模样,成为了后人的榜样。



的精彩由你描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