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手导读
青手刚刚结束了日本越后妻有之行,越后妻有就是通过设计与艺术的力量对日本凋零的乡村进行改造,经过十几年艰苦的跋涉坚持,最终让艺术成功推动了整个乡村的经济和文化的复苏发展~~~
而今天介绍的泰晤士河南岸的艺术街区,现在是全球十大艺术街区之一。
相比于越后妻有的废弃农村,这里曾是颓废的大都市,满布废旧港口码头和古老仓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启发在于,越后妻有和泰晤士南岸,两个地方完全不同,但类似的是通过艺术和设计,让一个颓废凋零的区域能焕发新生,是值得深入体验的美好案例
,
跟随我们的脚步来感受泰晤士河南岸的复兴吧
~~
泰晤士河在文学作品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查尔斯·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仔细地描写过泰晤士河。英国经典童话《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以泰晤士河流域的风物为灵感。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 )凭借自己生活在泰晤士河畔的经验,创造出一个温情的动物世界。可以算是家喻户晓的基础读物了~~~
可能在大家印象里泰晤士河几乎从不结冰。而在17世纪和19世纪间的伦敦,寒冷的冬季有时会冻住泰晤士河表面。热爱玩乐的伦敦人便在冰上开启“冰雪游园会”(Frost Fairs),享受在冰上跳舞杂耍和溜冰嬉闹的乐趣。最后一场冰上的盛会在1814年举行。之后,因为泰晤士河水流太快,再也无法结冰。
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欧洲曾以大规模改造为主进行城市更新。这种彻底改造的模式,带给城市的是对历史的恶意颠覆,是一种单调乏味、缺乏历史感和人性的城市环境。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城市规划对大规模彻底改造模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从而产生了“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基本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保持历史城市人文建筑的完整性,以新区建设为主”的城市发展模式。
到了20世纪80年代,伦敦的活力开始下降,城市面临著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地区形象差、部分居住设施破旧等城市问题。针对这些城市问题,伦敦政府实施了一个以社区为主的计划,希望将泰晤士河南岸地区从衰退状态转变为新兴地区。
继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开幕,伦敦南岸
开发出
一系列世界顶级的文化设施,如设计公司OXO塔楼的改造项目~~
说个有趣的佚事~OXO这个奇怪的名字,其实来自于OXO浓缩汤料。当年政府禁止大楼业主用霓虹灯做他们OXO浓缩汤料的产品广告,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聪明的建筑师因此巧妙地将产品名称OXO融入到了大楼本身的设计中。高耸的OXO塔楼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设有三面高达3米的窗户,而三面窗户的几何造型正是OXO3个字母。入夜了这三个窗户用灯光勾勒出OXO造型,其效果不比霓虹灯差哦~~~
占地3000平方米具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达利作品纪念馆(Dali Universe)改造——
达利作品纪念馆则位于南岸区中心的达利作品纪念馆(Dali Universe)最具超现实主义风格,里面的艺术氛围给人一种迷幻般梦境感受。达利作品纪念馆占地3000平方米,展品极具创新精神,常年展出萨尔瓦多·达利令人讶异的作品~~~
大文豪莎士比亚工作过的环球剧场的恢复等等等具有特色又独树一帜的地标性建筑——
莎士比亚的大名想必大家都如雷贯耳~~~
17世纪时莎士比亚大多数作品都在环球剧场演出,但环球剧场在1613年演出《亨利八世》时被大火烧毁,400年后,新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在原环球剧场附近不远处重建,重建的剧场可谓轰动一时~~~
1. 以“伦敦新艺术殿堂”的定位
,统领泰晤士河南岸的改造。
以往的泰晤士河南岸包含了许多娱乐活动,包括酒馆、剧院、斗熊场,甚至16世纪河岸畔还有红灯区。根据其历史传统,泰晤士河南岸地区改造的总体定位为“伦敦新艺术殿堂”,并以此为核心进行重建;
2. 以艺术产业为核心,进行重点项目建设。
在“伦敦新艺术殿堂”的定位指导下,
除了宽敞的河堤散步道、码头,伊莉莎白国家剧院内的展览和自娱自乐节目,以及日益增多的办公室、小剧场、电影院、画廊、餐厅、咖啡馆、酒吧等,
泰晤士河南岸的产业定位增加了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建设和修缮,如
世界最大的摩天轮——“伦敦眼”、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的形式优美且充满高科技感的人行步道——“千禧桥”、连接赫赫有名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南岸地区的多元文化特色以及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还有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英国国家剧院
等伦敦最著名的建筑。
青手往期文章回顾:
青手英国行 | 泰特现代美术馆和那些牛逼到不行的展品~~
又称为千禧之轮(
Millennium Wheel)是世界上首座、也曾经是世界最大的观景摩天轮
于1999年年底开幕,总高度135米(443英尺),竖立于伦敦泰晤士河南畔的兰贝斯区
。
它被誉为数学上的奇迹,工程师透露,建造这座摩天轮所需的电脑计算能力,超过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建筑。"伦敦之眼"重1600吨,除了体积,最美妙的是这个庞然大物竟可以稳固的矗立在泰晤士河河面上。两支从陆地延伸过来的支架,将承担摩天轮大部分的重量,另外加上六条巨型钢索防止其倒塌;这些支架与钢索的地桩将打入地底180英尺的深处,确保安全无虞。
"伦敦眼"是伦敦最吸引的观光点,
作为
泰晤士河畔
的
伦敦地标
,
下面游客排着长队,蓝天白云俯瞰风景绝佳。
▲上图为“伦敦眼”
英国建筑大师Norman Foster的“Blade of light - 光之刀”
伦敦千禧桥约325米长,设计理念是“Blade of light - 光之刀”。伦敦千禧桥的结构明快,由钢缆连接各结构部件以支持桥身,而钢缆亦没有直接连接桥身。这样独特的吊索桥设计出自英国建筑大师Norman Foster的手笔。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影片开头的惊险场景,食死徒袭击伦敦千禧桥一幕被视为最大亮点。整座千禧桥遭魔法袭击而被摧毁的震撼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这座钢结构小桥将南岸与城区连通,只供行人通行。从千禧桥上望去,包括圣保罗大教堂,来来回回的游船在内的迷人风景尽收眼底。
千禧桥跨度非常大,长325米,可同时容纳5000人通过——设计的是行人通桥,汽车不能通过。想想漫步在泰晤士河上面,就感觉十分舒适惬意。
千禧桥跨越泰晤士河,连接起了南北两岸,便利了两岸居民的出行需求,无论是步行还是骑自行车都是很不错的体验。走在桥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圣保罗大教堂,夜晚的千禧桥也是欣赏泰晤士河美景的好地方,而且因为桥两边轻巧纤细的钢索缆,也赋予了千禧桥“银带”桥的名字,远处望去,千禧桥像一条跨越河流的银带。
▲上图为“千禧桥”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Shakespeare's Globe)
1613年被大火烧毁,400年后
在原环球剧场附近不远处重建
重建后的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特别难得的是!
剧场设计、建筑方式、建材运用,都与原来的环球剧场非常类似,以砖瓦和木材为主,饶富古意。
这里演出的莎士比亚剧都是伊莉莎白一世时期的风格,采取自然光线代替舞台灯,舞台布景相当简单无额外装饰,与观众席之间没有屏障,充分让观众与戏剧融合为一,与当时剧场情景相当类似哦~~~
▲上图为“莎士比亚环球剧院”
英国国家剧院(The National Theatre)
英国
泰晤士河南岸的混凝土艺术建筑群中不可错过的重点
穿过黑衣修士桥(
Blackfriars Bridge),经过英国电视中心后的
英国国家剧院(The National Theatre)
,是泰晤士河南岸的混凝土艺术建筑群中不可错过的重点~~~它由3个分剧院组成:奥利佛剧院(The Olivier),利泰尔顿剧院 (The Lyttelton),科泰斯洛剧院 (The Cottesloe)。全年演出传统和新兴剧目,交替相当频繁,最多2周内要演9场不同的戏剧作品,可以说是随时都有精彩剧目上演,不遗余力的带动了社区活力~~~
▲上图为“英国国家剧院”
3. 调整空间布局,制定环境整治计划。
这一步重点在开放空间的体系完善,南岸地区有超过100处开放空间得到整治和改善哦!~~~比如著名的
南岸社区中心(South Bank
Centre
)
,最下面的架空层是伦敦少年们的最爱了,可以随意涂鸦和玩旱冰和滑板。上面的大楼里有很多功能空间,基本免费使用。
该空间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它是再生的,带来新的生命。其次,该空间的构想,并通过当地社区的参与下交付。最后,该空间所有表演艺术家将作为艺术节的一部分。
南岸艺术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欧洲最大的艺术中心。每年吸引着三百万的参观者。形形色色的街头艺术家使出浑身解数向世人展示他们出人意表的绝招:有肢体雕塑、有沙雕、有个人乐队等等。在狂野的反叛中居然带有几分含蓄~~~
沿岸街边充满创意的小装置和令人感动的小惊喜!就连一旁的公共座椅也由设计师精心组装,游客可以通过手机蓝牙和这些附有播放器的座椅交换歌曲,当然通过蓝牙也可以为旁边的客人点歌,寻觅知己。还有根据音乐舞动的喷泉~~~
4. 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
泰晤士河南岸的社区参与计划,使得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增强、适居性提高、社会凝聚力的增加。反过来泰晤士河南岸的改造也回报当地居民发展。 大大增加了当地居民参与性和整体街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