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真评十句
努力追求理性,认真保持趣味,犀利洞察世界,温柔观照内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真评十句

印度和我们,谁更有“硬度”?

真评十句  · 公众号  ·  · 2017-07-17 18:25

正文

汪十句,小城青年,北大男生,前媒体人,现归隐京城某处,关心时事,略通文史,热爱思考,欢迎朋友们批判性转载,鼓励性关注】


敬请关注,点击上方蓝色“真评十句”,长按文末二维码,及搜索公号“真评十句”或“TrueTen”





中印边境冲突已持续一个多月,印度不顾中国的反复警告通牒,在洞朗地区以中方修筑道路为由,派兵入境,在中方界线一侧也已经呆了一个多月。



这是1962年中印战争以来,双方最严重的边境事件,也是两个头号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冲突。

 

这段时间,国内网上一片喊打喊杀。有人兴致勃勃畅想,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如猛虎下山一般,从青藏高原席卷而下直捣新德里。有人则满怀深情的回忆1962年的摧枯拉朽。



印度高官放出言论,我们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没等到外交部回应,爱国网友群起而怼之——难道我们是1962年的中国吗?

 

不过,网上的喧嚣在官方保持克制的情况下,逐渐消退了。于是,刷屏的变成了一个段子……印度哥们到了中国街头,被吓得落荒而逃,原来到处都写着“激光打印”。



开心吧?痛快吧?

 

可痛快之后,你看到没?印度军队其实还没走。



抗议也没抗走,激光打印也没打走,这几天,媒体开始集中报道印度军需不给力,子弹不够打。

 

有人说,这是想让印度人自己看到之后,翻翻自己的子弹箱,吓出一身冷汗,自己跑掉吗?

 

看上去,想拿印度来试试“硬度”的想法,来震慑一下周边南海东海什么的,至少这一段时间,也就这样了。

 

差不多可以消停了。

 

 ▼▼▼

 

消停归消停,洞朗冲突还是可以说几句的。

 

每一发具体的国际风波,都像一出锣鼓喧天的戏,戏台就是历史渊源,和地理环境。

 

大的历史渊源,就是中印关系的几十年恩恩怨怨。

 

中印有长期友好交流的历史,唐玄奘、孙悟空,都是见证人。但近代以来,英国控制印度之后,矛盾冲突成为了主流。

 

对英国来说,印度是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从背后进军中国的跳板。

 

关键是,印度这块跳板,就算没人踩踩,自己跳的也挺嗨,其中自有大印度主义的雄心壮志。

 

对印度不断强化的民族意识而言,对于位于世界屋脊、对自己国土具有居高临下优势的西藏来说,就算不能控制,也应该努力成为和中国之间的缓冲。

 

至于印度和西藏之间的尼泊尔、锡金、不丹、克什米尔诸邦,当然应该拿到自己手里。

 

整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人带着印度人,在西藏周边游历、探险、勘测、袭扰,还曾组织大规模军事进攻,一直打到拉萨。



1947年,全球殖民秩序崩塌,大英帝国夹着尾巴杵着拐杖拎着饭盆逃跑了。


但在欧洲挑事几百年的英国人,没有放弃搅屎棍本色,抛出蒙巴顿方案,号称印巴根据宗教分治,但两国国土、民族、宗教错综复杂,给英国人留下的“调停”介入机会,够用三五百年的。

 

同时,独立后的印度则完全继承了英国对于西藏的领土主张和野心。

 

与我们在脑中固化的,漂浮在恒河边的,印度人那种萎靡困顿的刻板印象不同,新生印度政府的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其实非常强势,比我们强横的多。

 

首先,印度以武力手段,直接吞并了英占时期、并未纳入“英属印度”范畴的一大批独立土邦,如海德拉巴。

 

然后大战巴基斯坦,把巴国的东半部,打成了独立的孟加拉国。

 

所以说,不要只是嘲笑印度的叠罗汉摩托车兵。



人家这也是大印度铁骑,真的打下了一个大大的疆土呢!

 

至于与中国的争议领土,在50年代前期,中印在“不结盟”旗帜下短暂的蜜月期结束之后,沉浸在“大印度主义”里的印度,对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悍然提出了一口独吞的要求。

 

矛盾不断升级,边境冲突不断,最后终于爆发了1962年的战争。中国以速战速决的方式,击败了印度,然后从战线上回撤,基本维持战前的控制线。

 

目前,中印1700公里的边界,几乎全未勘定。



而争议土地共分三段。西段阿克赛钦,约3.3万平方公里,除巴里加斯一小块,全部控制在中国手里。这块土地贫瘠荒凉,但战略地位重要,连接新疆西藏,新藏公路从此通过,而且是整个克什米尔地区的制高点,也是连接中亚、南亚的战略支点。

 

中段四处,约2100平方公里,全部被印度占领。

 

东段9万平方公里,最大,最富饶,中国的兵锋曾一度进入,但战后全部退出。目前基本上被印度占领。

 

印度于1987年在此成立“阿鲁纳恰尔邦”,然后大量移民,目前人口超过全西藏两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藏南”。

 

印度在这一段的领土主张,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目前由一种说法,一是源自1914年英印诱骗没有外交权的西藏地方当局签署的《西姆拉条约》,二是根本就是伪造的。

 

但即便如此,凭借印度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宣传,和西方国家总体上偏袒印度的整体立场,不光印度,在很多西方国家出版的地图上,这条法理欠缺的边界,已经根深蒂固。

 

这里面的深层逻辑,在于印度和它背后,在这个问题上与之阵营相同的国家,不承认那时候的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中央地方的关系,而是宗主国附庸国的关系。这种“西藏特殊论”的立场,一直延续至今。

 

所以,这不单是领土问题,它涉及到对中国基本架构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根本性的矛盾,尽管没有全面爆发出来。

 

这也是印度至今一直在西藏问题上挑事的原因所在。

 

回到藏南问题,除了主张之外,印度一直保持着持续占领,这也非常重要。

 

中国在1962年战争取胜之后,扼守西段,在东段从战线回撤,有战略态势的考量,东段虽然富饶,但与本土联系被喜马拉雅山分割,驻守不便。

 

中国在青藏高原上,居高临下,则始终能对藏南保持强大威慑。这也是印度的忧虑所在。也是这次印度主动生事的心理背景。


▼▼▼

 

在与中国争夺领土的同时,印度建国之后,就大张旗鼓向尼泊尔、不丹、锡金等缓冲地带动手,多管齐下,无所不用其极。

 

此次中印这出洞朗大戏,也有锡金、不丹的戏份。


锡金最小最弱。1947年印度独立,1950年就拿到了锡金的外交权和驻军权,1975年则正式将锡金吞并成为一个邦。虽然中国长期拒绝承认,但扛到2003年,出于中印关系的整体考虑,还是承认了。

 

不丹大些强些,鉴于锡金前车之鉴,对于印度吞并还是有所警惕的,奈何力量太不对等,经济命脉和外交基本被印度掌控。

 

而此次爆发冲突的洞朗地区,就是三国交汇之地。一面毗邻不丹,一面毗邻印度占领的锡金。

 

对于中国来说,印度军队是从锡金出发的,而中印边境在锡金这一段,恰恰是不存在争议的,早在1890年锡金仍处于独立时就已通过条约划定。

 

所以,印度是单方面加剧紧张局面,将争议蔓延到本来不存在争议的地区。

 

但印度的说辞是,派兵是为了不丹出头,因为洞朗地区中国和不丹的边界并未划定。



洞朗地区,印度方面叫做多兰高地,只有100平方公里左右,属于西藏亚东县。中国和不丹曾于1996年举行边境谈判,对此地的边界划分做出了安排。但是1998年,印度压力下,不丹又改口推翻了原案,于是争议至今。

 

而抛开纷繁复杂的外交说辞不论,印度此次之所以顶着中国航母、大驱逐舰下饺子的声势,主动挑事,从它的立场上看,中国在洞朗地区修筑道路的行动,确实已经让这些动可玩摩托车、静可泡恒河水的南方牛人们,变得有些坐立不安。


▼▼▼

 

不要小看洞朗这100平方公里,这是一把刺入印度脖颈的尖刀。

 

洞朗再往南走几十公里,便是连接印度东西两部分国土的西里古里走廊,这里可以轻易把印度切作两端,西边是首都新德里,东边是与孟加拉国、缅甸等国接壤、民族宗教复杂、纷争不断的印度东北部地区,还有藏南。



不要小看洞朗这条路,它和咱们小区拉的那条路不一样。

 

高原修路不容易,更要命的是,这条高原公路有战略价值。中国在这个尖刀部位修成了公路,军队部署、保障、增援将更加便捷。



本来中国扼守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制高点,相比印度占据的山下平原就有战略优势。几十年来,面对中国摆在自己头顶上的小股部队,印度被迫在这一地区大量屯兵、练兵、备战,甚至影响到整体的国防和经济部署。

 

而路修通了,这种战略不对等还会成倍扩大,而且公路之后还有铁路、机场呢,到时候怎么办?

 

因此,哪怕外交上生拉硬扯,哪怕冒着擦枪走火的危险,印度也要冒险主动出手,拖住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战略上不愿被动局面越陷越深的考虑之外,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提速,GDP增速依靠后发优势超过中国,莫迪政府通过税收、币值改革收拢人心,也为印度的冒险提供了底气。

 

冒险激发民族主义情绪,有利于转嫁国内改革派生的矛盾,也有利于莫迪的人民党在这几天的总统选举得势。这是老套路了。

 

此外,印度判断,中国有朝核、东海、南海等一系列问题的牵制,而且印度自信自己能在国际舞台争取比中国更多的支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美国、日本等国的纵容,更给印度斟了一杯满满的壮行酒。

 

三哥,喝了这杯,撸袖子上吧!

 

印度要拿出“硬度”来噢!


▼▼▼

 

不过,考虑到和中国国力之间仍然存在的巨大差距,特别是自己也有“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以便赶超中国的考虑,印度的战略目标不是大打出手。

 

如果在客观上能够拖慢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免得战略天平过快倾斜,印度就很满意了。

 

如果还能顺带对中国造成一些整体性的牵制,在“一带一路”的南翼造些麻烦,再把不丹等国和自己捆得更紧一些,那简直是超值大赠送呢!

 

正是因为印度的意图可能停留在“拖”和“磨”的层次,中国和印度保持目前的对峙不升级,即便擦枪走火也控制下来,也就有了妥协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中国不像鹰派网友说的,拿印度来祭旗,一下子打疼它,显示我们的“硬度”呢?

 

应该来说,打一下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至少从现在看不大,近期概率不高。

 

退一万步讲,让印度人在我们的界碑里耗了一个多月,已经不太“鹰”了。

 

前一阵环球时报和众多爱国网友集体打鸡血,开脑洞,策略从拉不丹倒戈、扶持锡金复国、弄乱印度后院,到外科手术打击、全面出兵一举定藏南,甚至醉卧新德里、饮马泰姬陵,至少从现在军事层面的反应来看,不太像马上就要动手的样子。

 

为什么中国的“硬度”和他们想的有差距?

 

一方面,决策者是要通盘考虑的,局部立威,然后外部环境彻底逆转、一带一路推倒不干,换谁都要掂量掂量。毕竟美国、日本更希望我们打。

 

另一方面,印度不是小国,不是只有遍地贫民窟、强奸案,这是货真价实的世界第二号发展中国家,是很多严肃的战略评估者眼中的明日之星,是准备接棒中国的。

 

这几天有一篇文,叫做《我们真正要担心的,不是印度的山地师,是它颠覆性的经济改革》。

 

相比鹰派的喊打喊杀,这一篇强调从另一个方面看问题,重视印度的实力。

 

虽然有些观点矫枉过正,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但我认为它的提醒作用是很重要的,至少他提示了我们一点——其实我们并不了解印度,而在这个并不弱小的对手面前,我们有些沾沾自喜了。

 

印度以差不多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养活了大致相同的人口,这是不容易的。


GDP增速、人口红利,这些都有数据的。




印度乱,不如我们有秩序,但这样乱糟糟却并不至于崩溃,仍然在民族复杂、宗教混乱、种姓制度残余不去的局面下,赢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意味着巨大的潜力。

 

印度的IT、生物医药,我们关注、研究了很多年,好像也没有个之所以然的结论。


印度的民主看上去有些脏兮兮,还会在议会打架扔纸团。但我们自己的改革任务也任重道远。



印度的外交可能不如我们灯火辉煌,但实打实的是,它能同时从美国、俄国、欧洲、以色列买到武器,扩张起来其实很凶悍,国力排名也不断上升,却始终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


不得不承认,这是真本事。

 

更是我们在选择提高对抗强度时,所不得不考虑的掣肘。


▼▼▼

 

因此,我等小民,应该深刻领会、真心支持国家的决策,尽管可能看上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热血澎湃。

 

更重要的是,我们面前有很多大事,从今年,一直到2022年冬奥会。

 

在做任何预测和判断之前,先把这句话念十遍:

 

一定要巩固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真评十句,有理有趣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或搜索
“真评十句” / “True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