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普华永道联合亚洲开发银行、国际项目融资协会(IPFA, International Project Finance Association),共同举办“普华永道PPP系列沙龙之“一带一路”中国企业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 ,活动邀请了包括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国际多边金融机构高级官员、和企业高管等众多嘉宾,共同探讨“一带一路”与PPP发展趋势。
活动首先由普华永道中国海外投资服务主管合伙人黄富成先生开场致辞,他指出刚刚闭幕的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 “加强金融合作,促进资金融通”的主题下,极大推动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2016年底“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GDP总和大约1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6%; 这些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为7.2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1.7%。中国对外贸易总额3.7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1.2%。很显然,和经济规模对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远高于中国。 因此,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可能是中国未来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贸易额最有效途径。2016年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也跨入“新纪元”,根据普华永道统计分析,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金额在这一年高达2,210亿美元,增幅246%,几乎是2015年的3.5倍,超过前四年交易金额总和。虽然去年由于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压力持续,外汇管制有所加强, 影响了部分企业海外扩张, 我们还是看到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还是有所上升。 据数据分析,仅仅去年中国对沿线53个国家的直接投资就达到了145.3亿美元,中国企业对相关国家新签的合同总额达到1260.3亿美元。不仅仅是签了合同,而且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和完成。其中包括在巴基斯坦、土耳其、匈牙利等国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对改善有关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韩志峰先生首先作主题分享。他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于今年3月发文征集“一带一路”PPP典型案例。中国企业采用PPP模式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步伐之快已超出许多人想象。就目前央企和民营企业申报的44个PPP案例,其范围覆盖五大洲共计25个国家,其中14个亚洲国家, 6个欧洲国家, 2个非洲国家, 2个南美洲国家及1个大洋洲国家。这些国家既有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这些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埃及、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
韩副司长还就 “一带一路”PPP政策及推广PPP模式的意义进行了深度解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大量基础设施需求,为PPP模式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中国提倡和推广PPP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去年中国境内投资者给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投资,累计对外投资总额1.1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3.7%,基础设施是投资的热点之一,契合了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从资本输入到资本输出都对推广PPP模式具有现实意义。此外,推广PPP模式与丝路精神倡导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精神高度契合,也与联合国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一致。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广PPP,通过帮助沿线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增强公共服务,也是帮助这些国家发展,提高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这些国家的老百姓谋福祉。
会中,普华永道基础设施与大型项目投融资服务总监姜宏斌先生发表了题为《“一带一路”的投资、融资及风险与回报 》主题分享,普华永道在中国的基础设施与大型项目投融资服务(Capital Projects & Infrastructure, CP&I)团队是分布在全球各主要国家的专注于基础设施、政府和公用事业团队的一部分。依靠全面的技能和深入的知识积累,普华永道基础设施与大型项目服务团队为政府和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且在交通、环保、能源、片区开发和社会类基础设施等行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姜宏斌先生指出2013年,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到2014年,丝路基金设立,以及2016年,“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实质操作阶段。装备“走出去”和产能合作面向全球、覆盖面广,中国在海外的基础设施投资发展迅速。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外部需求的驱动催生海外投资的新一轮热潮,包括中国改革步伐加快,国内较为宽松政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欧债危机,以及世界金融危机后,欧洲和美国等国经济发展有所放缓,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理想的外部投资环境。 “一带一路”上诸多国家是资源大国,中国可以通过技术和装备出口,工程队伍“走出去”合作开发能源资源趋势向好。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并且积极推动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共建全球能源大市场。这些都为“一带一路”海外投资基础设施提供了新的机遇。普华永道近期刚发布的《中国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2016年回顾与未来展望》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内贸易增加将驱动交通基础设施相关项目成为投资热点。电力公用事业在许多中等收入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有大量的需求,或可成为投资重点行业。人口老龄化,高生育率和医疗资源不足将刺激“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产业的投资增长。
姜宏斌先生分享了中国企业海外大型项目的主要融资方式包括:自有资金,商业银行贷款,出口信贷,联合体方式(借助其他有经济实力的外国公司合作),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融资,BOT,PPP等)以及海外项目融资的特点与主要面临的问题。与此同时,就中国企业海外项目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如企业自身融资能力较弱,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融资难度提高,中国国内政策限制和金融业制约等。同时,姜宏斌先生也分享了“一带一路”收益与风险。
海外项目投资的风险与挑战在于:
-
经验不足。
中国企业部分缺乏明确的海外投资战略定位,成功的国际项目经验不足,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经验,对东道国的文化和商业环境的了解也不够深入。
-
信用风险。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中国企业需要面对信用风险,例如海外交易方破产、拖欠商业款项、东道国战争、主权国家违约、汇兑限制等。
-
交易对手。
海外交易方的经营状况、货币贬值、东道国的国家政策法规调整,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都可能导致海外交易方偿付能力和偿付意愿严重恶化。
同时他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针对所在国政策的制约应完善政策法规框架;应对项目融资可行性不足,应鼓励融资机制创新;而应对融资可行性不足及融资产品难以满足需求的风险,应加深与金融机构合作等。
研讨会还邀请了瑞栢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王景先生和顾问律师周瑶女士分享海外基建项目的法律风险。瑞栢律师事务所是一家独立的中国律师事务所,也是普华永道全球网络的成员机构,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与高品质的法律服务。王景先生首先分享了他对风险的理解,他认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所面临的政治、市场、投资运营和法律风险本质上都是财务风险,但是大多数风险都可以通过尽职调查、架构设计、合同管理和履约管理等法律方式解决。周瑶女士从项目融资的角度,分别从借款方以及融资银行的立场,对于项目融资中的主要风险点做了分析。她提到,项目融资的风险主要在于构建项目的可融资性 (bankability),而且根据项目经验预测未来无追索融资结构是趋势。现场王景先生和周瑶女士还通过案例分享了搭建海外架构的优点,如股东信息隐蔽、税务成本节省、便于利用海外融资以及分散商业风险等。以及对于项目融资而言,离岸架构还可以为银行在处置担保(特别是股权质押和项目全资产抵押)提供多种不同的处置选择。此外,两位法律专家还从项目发起人和融资银行的角度分别解析如何设计担保结构和如何控制项目现金流的主要考量和特别需要提醒的注意事项。
亚行高级投资官员王艺鸿女士代表本次活动联合主办方之一,向在座各位介绍了亚行的愿景、任务以及核心业务。她也分享了如何在亚太地区开发高质量PPP项目以及亚行如何搭建区域合作平台支持PPP项目的落地与实施。本次活动也是另一方联合举办方-国际项目融资协会IPFA在中国的首场活动,IPFA成立于1998年,全球拥有超过600家企业会员,是全球基础设施专业网络及交流平台。会上国际项目融资协会亚洲区理事肖光睿先生向我们分享了IPFA近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