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何将时间分配做到利用率最大化?
02.
创业和打工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1、创业者是需求驱动,打工者是任务驱动。
2、创业者在无限环境中解决问题,打工者在有限环境中解决问题。
3、创业者面对真实市场,打工者面对虚假市场(所处平台构建的虚拟环境)。
4、创业者持续试错,打工者避免错误。
5、创业者承担责任,打工者逃避责任。
03.
互联网人很喜欢讨论创新,他们总在想未来会出现怎样的变革?
我更多关注的是,有什么是十年甚至百年不变的东西?
04.
又有一位朋友清空了自己在社交网络的所有动态。
他的企业规模很大了,不太适合以个人身份随意发点工作相关的东西了。
于是他就这样在网络中消失了。
真心为他感到高兴。
希望我也能够有消失的那一天。
很多人追求名气。
但我总觉得,生前的名气是一种负担。
盛名之下,总会名不副实。
有名气了,就不自由了。
希望有一天,人们可以记得我的作品,但忘记我这个人。
这样便是最好的。
05.
简单,往往是极致的前提。
06.
多数人在工作中的错误认知:
作为员工一心一意「为公司好」,结果经常费力不讨好,升职加薪还不如偷懒耍滑会拍马屁的同事。
于是感慨,自己就是老黄牛的命,老实人注定要被欺负。
其实「为公司好」在很多情况下是错误的,「为上司好」才是员工更正确的选择。
身为员工,要搞清楚,谁对你的职级、薪资、去留有决定权(通常是你的直线上司),你就应该对谁忠诚。
当「为公司好」与「为上司好」不兼容时,你要想清楚,什么是「正确的选择」。
理想状态下组织中的所有人都应该团结在一起,通过提升集体利益来增加个人收益。
但在现实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背离才是常态。
如何调和成员间的利益矛盾,将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便是管理者在管理组织时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
如果出于某些原因,管理者无法(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对员工来说,这个问题就是无解的。
在这样的组织中,你越是坚持集体利益,死的越快。
07.
在这个信息爆炸、消费至上的时代,明星、网红、商业媒体、资本占用了太多的公众资源,获取了远超他们自身价值的影响力。
这对公众来说,是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价值观、情绪都在被人用来谋利。
年轻时,我曾相信自由市场可以带来动态的均衡。
但年纪越大,越支持国家必须对信息渠道进行强有力的管控。
08.
在没有充足融资的情况下,想招聘到优秀的人真的很难。
创业公司只能靠创始人自己硬抗。
一家创业公司有没有未来,和创始人的水平直接相关。
创业公司失败,就是创始人的失败,没有其他原因。
09.
做一个猜测吧,中国是绝对不会支持比特币的。
因为这东西天然通缩,且大部分比特币高度集中在外国资本手里。
无论是从金融安全还是从资金外流的角度,对中国都是坏事。
外国炒这玩意很大一部分作用是对抗法币波动,避险用,还有一小部分是灰色用途。
但国内是绝不会允许资本这样做的。
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加上不同的文化结构,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整体还是高度一致的。不会像国外那么割裂。
所以比特币对中国没什么实际价值可言。
国内最支持比特币的只能是三类人:资本家、相关从业者、人云亦云的绿色植物。
10.
永远要记住,不管关系多好,同事(包含上司、老板)都不是朋友。
不要对同事袒露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不要对同事过多暴露自己的个人隐私。
不要对同事展现你的痛苦与迷茫。
不要对同事讲自己的秘密。
不要把同事当作人生导师(极少数好的上司是可以的,但这种人太少了)。
不要和同事抱怨工作。
不要和同事在背后评价别人。
不要和同事复述别人的话。
不要给同事发其他人的聊天截图。
不要和同事借钱。
不要和同事谈恋爱。
与同事可以培养工作友谊,但要注意别越界。
多和同事讲利益,少讲感情。
和同事关系好不好,取决于你是否能为对方带来好处。
别对同事抱有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否则你最终肯定会失望。
我见过太多年轻人死在这样上面了,希望你不是下一个。
11.
祝愿小姑娘有个闪闪发光的未来
12.
我们习惯性的花费时间、精力去寻找更好的答案,却总是忽略,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否是真正的问题。
13.
很多网红、KOL都存在的心理:即所有关注我的人,都是我的粉丝,是我的财产,因为有我(创作内容)他们才会存在。
但实际上,这些人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的关注者,全依赖于平台提供的渠道。
粉丝并不属于网红个人,而是属于平台,离开平台,网红靠自己不可能聚拢庞大规模的粉丝群。
信息流转才会产生价值,认为内容大于渠道的人,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
14.
年轻男孩可能永远无法理解,一个中年男人日常生活中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工作。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