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各行各业裁员,及中年焦虑的背景下,参加法考、做律师,变成了很多人考虑的职业选择。
社交媒体上,很多人问“40岁转行做律师可行吗”、“为避免程序员中年危机,能否考虑转行做律师”。也有关于成功转型者的案例,“人到四十,我从月入两千的实习律师重新开始”。
对另一些转行者,他们曾是另一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医生、专利代理人、造价工程师等,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其专业知识与律师工作的关联,可以利用曾经的技能,在转型律师后有所作为。
如果再将时间往前推,转行做律师的缘由更简单,可能是入行相对容易,且收入高、体面。
世纪之交时,律师行业方兴未艾,转行做律师没有太多复杂的理由,只是能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兵,看中这是一份“读书还能赚钱的工作”。
80年代中期,何兵在家乡的团县委工作,用他的话说,这份工作是“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混半天”。坐了三年多办公室,把生活一眼看到了头,何兵梦想着别样的人生,读书是他的爱好,就想找一份通过读书赚钱的工作。
某天,有熟人告诉他,国家第二次律师资格考试三个月后举行,他问,专科、无法学背景是否可以报考,答案是肯定的,于是报名参加。
何兵买了两本辅导资料、一本法律汇编,复习三个月,考取了律师资格。
他感慨道,“那时国家法律少,每部法律的条文也少,可能仅及当今的三分之一,考生何其幸运!法律汇编总共100来页。”“今天的考生,面临的法律条文,大约是当年的10倍。”之后,何兵辞了机关工作,成为县法律顾问处的专职律师。
当年,法律顾问处是有编制的事业单位,除财政工资外,还有根据业务量发放的奖金。
何兵说,他的收入是机关工作人员的两倍,他很满意,
“何况当事人还不时地请下酒馆!”
全县只有六名律师,提到自己的职业,就底气十足。“那时,我感觉很幸福,对未来充满信心。对于常人来说,幸福就是:我过得比你好。”
不过后来何兵还不满足,几经辗转进入高校任教,在近10年又将精力投入法庭实务。
“为什么放弃测绘专业,跨行从事律师?
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那么崇高——追求公平正义,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性价比高。”
杭州天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罗云说。
九十年代末大学毕业后,罗云就开始从事测绘工作,几年历练后反而对职业感到迷茫。2001年春节与同学小聚时,大家都在讨论未来的职业方向,有人突然对罗云说,他很适合当律师,听说只要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就可以,不需要法学专业背景。
罗云把这话记在了心上,自己查询资料后,花200元买了整套律师资格考试用书——7本指导教程和一本法条汇编。2002年,他通过了首次国家司法考试。
在谈自己为何转行做律师的文章中,
罗云总结了这一选择的优势:门槛“低”、周期短、费用少、可自学、见效快、空间大。
报考的门槛低,对没有法学背景的罗云,学习十个月就能通过法考。费用除最初买书200元,报名费80元,他还买了模拟试卷等400元,加起来不过700元。并且,可以不上任何辅导班,完全自学。见效快是指,实习一年后就可做律师,相比考研再读三年时间短。最后,律师行业天花板高,是一份较为体面的职业。
另一种转行做律师的情况是,原先在其他专业领域工作,转行后将法律与曾经的专业结合。
上海政博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政,在父亲的影响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做了心内科医生医生,当时他发觉到患者的维权意识和对医疗服务的预期在提高,就报读了法律硕士,毕业后成为保险代理人。
2012年通过司法考试,又离开从事十多年的保险行业,开始做实习律师。他希望把医疗、法律和保险结合起来。
独立办案后,他要求自己每个案子都要看病历,同时分学科咨询临床专家,胜诉率和调解成功率大大增加。
曾是专利代理人的广东三环汇华律师事务所律师程跃华,十分关注知识产权案件。过去,在一些知识产权案件中,代理律师对相关问题了解不深,在案件庭审过程中,代理意见往往不能切中要害,随着专利纠纷和诉讼越来越多,这一问题日益凸显,于是他萌生了“跨界”当律师的想法。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律师哈晓玲,做律师前是一名造价工程师。当时她的工作是接受当事人委托,对法院委托的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报告初稿进行复核,然后把工作成果转述给律师,律师再转述给法官。
工作中,哈晓玲发现,在传达过程中,有些信息会在有意无意中被“过滤”,效果大打折扣。这让她想到,如果以律师的身份介入案件,用自己掌握的造价专业经验直接跟法官、当事人去交流,效果可能更好,因此选择转行。
2016年,哈晓玲第一次参加了法考,但因准备不足没有通过。2018年,她认识了不少从建筑工程专业转行的律师,让她更坚定了转行的决心,在这一年通过了法考,如愿成为律师。
2018年是司法考试——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一个重要节点。以这年4月28日为界,在此之前入学的,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的法本还是非法本,亦或法硕,都可以报考。
但在此后入学的,其他不变,仅法学专业的本科或硕士可以报名,若非法学专业想报考,需要取得法硕学历或有3年法律工作经验(全日制,且除司法考试放宽地区)。
虽然报考条件收窄,但不影响较早取得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人。在原行业工作多年,觉得前景不明,想尝试新职业的人,仍然可以选择报名。
凯丽曾是互联网大厂管理层,一直有个律师梦,2019年意外怀孕后,便休息了3年。2022年报名参加法考,那时她边带娃边备考,学习时间一般只有晚上九点到十二点左右,复习三个月,客观题184分压线通过。随后的主观题,她把所有的真题和模拟题做了两遍,最后考了124分,出乎意料,一次通过了法考。
当然,还有人需要考第二、第三次,甚至更多。有人裸辞后备考,压力太大不知哭了多少回,为了备考效率,半年内拒绝一切社交。她在转行分享的帖子下留言,“我今年35岁了,听课听了5遍都听不懂。”
要成为执业律师,还要经过1年的实习期。律所对年龄更敏感,找到实习可能比法考更困难。
38岁的晓慧是前房产营销人,因为行业下行,又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三十六七岁转行做律师的人,40岁时年入百万,让她备受鼓舞,就选择了这条路。在通过法考后,没有立刻去实习,而是去考法硕。
读研时,周围的人告诉她,以现在的经济形势,年龄是她最大的问题,在大城市没什么资源,很难挂证当实习律师。
开始她不相信,在投了几十份简历、参加了12次面试,都以失败告终后,她有些自我怀疑。
不过就在几乎要放弃时,还是有一家律所抛出了橄榄枝。
实习后要从杂活儿做起,每天打法院的电话催案件进度、写起诉状、上诉状等法律文书,整理案件证据,写立案申请、律师函等等。每天早上8点起床,晚上8点回家。与高强度工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第一个月的实习工资——补缴社保后,到手200元,让她哭笑不得。
社交平台上,很多人留下自己的心酸遭遇。有37岁的网友说,自己投简历,基本都是已读不回,或者好不容易进了律所,发现同事都是九五后,实习半年也无法融入;还有41岁实习7个月后,被年纪小的带教律师骂“整天都在梦游”。
而凯丽的幸运延续到了实习。为了平衡工作和家庭,她找了离家近的律所,面试、入职都很顺利,不到10人的小型律所有更高的包容度。她觉得工作氛围很友好,带教律师也毫无保留地指导。工资少她不太在意,之前还有积蓄,而且家人都非常支持。
由其他职业转行做律师非常普遍,例如,2022年,四川省律协青年律师的职业状况调研报告中,有占比55.31%的受访者在执业前从事过其他工作。
以上故事,讲述了三种转行做律师的不同情形,其中有个人选择,也有时代因素。时过境迁,如今的律师行业已不能与往日相比。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去法考,或是咨询能不能做律师,网络上大龄转行的成功案例、经验分享比比皆是。成功固然值得欣喜,但展现出的可能是“幸存者偏差”,也有人在这个过程中频频受挫,现实与想象的距离逐渐拉大。不知你属于哪一种?
如果你也已经或正在转行做律师,或者转行不再做律师,
并认为自己的故事有价值,无论喜悦或是失望,都可以与我们分享。希望故事包含以下要素:称呼(实名、匿名均可)、年龄;选择转行做律师的理由;目前的状态;这个过程中的体会、特别的经历。
可通过后台留言、邮件、添加文末作者微信分享,如果合适,并愿意接受进一步的采访,我们将与你联系。
《法庭上的柳叶刀》,何兵
《40岁转行做实习律师,他们过上想要的人生了吗?》,三联生活周刊
《人到四十,我从月入两千的实习律师重新开始》,Boss直聘
《“跨界”律师解疑难纠纷有“金刚钻”》,法治日报
《我为什么从测绘转行做律师?》,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