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文艺而理性的人
都收听了“周冲的影像声色”
有人问:大学毕业,我是该在京闯荡,还是回乡进体制,哪一种比较好?
我尊重每一种选择。
但如果你来咨询我的意见,我会告诉你:
去大城市,去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去市场化最普及的地方。因为,那里自由多,机会多。
我在体制内呆了多年,深知小地方+体制内,对一个年轻人的束缚有多厉害。
一来是薪水,二来是机会,三来是观念。
当时在县城中学,月薪3000+,永远上不去,也下不来。而教了一生的老教师,薪资也不过翻了一两番而已。
也就是说,你卖力与否,优秀与否,一辈子,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一生都困在四位数里,却要你用半生的激情、斗志与可能来交换,想想也真是亏得很。
可是,当你走出体制,从市场中拿钱,按劳分配,按价值分配,境遇会有什么不同呢?
以朋友圈的几个友人为例。
A离开体制,做IT,薪资是原来的几倍。
B离开体制,做培训班,薪资是原来的十多倍。
C离开体制,做新媒体,薪资是原来的一百倍。
没有一个离开体制的人,是混得比原来差的。
也许有人要说,你举的这些例子里,主人公都是很有本事的人,我又没本事,哪里来的机会?
对此,我想说:
1,没本事在体制内也会混得不好;2,在本事均等的情况下,机会当然是大城市比较多。
小地方重人情。
大城市重市场。
重视市场,权力的成分就被削弱,裙带关系的权重会被减轻,你会得到最少的控制,最多的自由。
自由,必然带来机会。
机会,必然带来资本。
资本,又反过来催生自由和机会。
于是,良性循环开始。
在这种地方,你就可以依照契约与规则,创造商品或服务,来赚自己的钱。
同时,自由会带来竞争。它会推着你前行,不断地提高服务,创造更好的商品,回馈给市场。也就是说,它会逼着你成长,而不是纵容你堕落。
但在体制内呢?
一个在事业单位工作了10来年的人说:想想真是吓人,工作半辈子,本事没学到,能力没长进……庸碌辛苦,真没什么太大的意思!
最令人难受的,是体制内盛行的观念。
印象特别深的是,当我工作时,父辈们就一直教我:要学会做人——逢年过节要给领导送礼,要多请领导吃饭,领导有需求不要拒绝,不要管它合理不合理,不要和同事们起纷争,能避就避,要夹着尾巴做人……
那时我觉得,体制内真是没劲啊!
工作以后,则觉得暮气沉沉,壁垒森严。
那种“领导说了算”、“想那么多干嘛,开心就好”、“今晚三缺一,你们谁来啊” ……等得过且过的氛围,会让你慢慢地,也消融在其中,失去进取心。
有人说,清闲的工作,不是刚好可以拿来充电吗?
其实不太可能。
在无压力、无竞争、无激励的情况下,你会觉得,不学习是正常的,反正有饭吃;不努力是正常的,反正有钱拿;不思考是正常的,反正有班上……因此,慵懒和落后成了一种必然。
你就这样浪费着时光,一不小心,就到了中年,然后又将这种落后观念,传承给你的孩子。
有一回,参加一个酒席,一领导坐首席,以一种不可商量的、“老子就是真理”的口吻说:“
我女儿马上大学毕业了,说想去深圳,说什么那里机会多,我就说,你要去深圳就别认我这个爹,赶紧回县城来,女孩子跑那么远,搞那么辛苦干什么,就应该呆在父母身边,再说了,又不是没饭吃,没房住…
…
”
众人称是。
连道:领导真有远见,领导真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