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周国平  ·  林清玄:人生最荒谬又最真实的事情 ·  2 天前  
洞见  ·  今年春节回家,我决定不入局 ·  2 天前  
澎湃新闻评论  ·  夜读丨灵魂深处有个家 ·  昨天  
澎湃新闻评论  ·  夜读丨灵魂深处有个家 ·  昨天  
深夜书屋  ·  毛泽东自述:低谷自救,他太有力量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为什么我们就是无法说服老人扔东西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2-05 19:56

正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一个有温度,有态度,守伦理的专业心理公众号


我的朋友A,不想回家过年。


她有个难以对外人道的慢性压力源: 老人太爱囤东西了。


每次回家,A都要面对他们沿着墙体摞起来的包装盒、纸箱、米油粮面。它们散发一股暗暗发誓把所有房子住成老破小的自毁心态。A只能趁他们不注意,跟在后面偷偷扔。十几年了,她都无法理解,现在她不想理解了。


老人的囤积癖最近似乎越来越严重。所有抽屉,拉开都是实心爆浆的;那些“总有一天会用到”的塑料袋,团在一起脏兮兮,数量之巨大,让本就为数不多的收纳空间雪上加霜。


更令A震惊的是,有一回过年,她发现头顶上拉了条横穿客厅的弹力绳。绳上挂有若干张前一晚洗过的塑料保鲜膜。


我家穷到这个地步了?


不至于。要不然,那些满满当当的储物柜、零食罐,十几年了吊牌还在、根本穿不完的衣服和鞋要如何解释?


更年轻时,长辈们似乎不是这样。他们麻利、干净,就算偶尔杂乱,也不对物品有过分的执念,更不会有只进不出的仓库。


在A的印象里,不爱扔东西常被说成一种无伤大雅的爱好,甚至是积极的节俭行为。但有时囤积者也会上社会新闻。比如十几年前,67岁美国“囤积王”在家中被自己的囤积物活埋。救援人员只好撬开屋顶,花费2天才抵达尸体位置。这一事实仍让她心有余悸。


A很困惑。 囤积,真的是一种正常的老年问题吗?当它发展到哪种程度时,会进入DSM-5所定义的强迫性囤积障碍?


今天,我们用一篇文章回应A的担心。



悲伤囤积:作为一种创伤或

重大压力事件 应对方式


囤积症走入公众视野,总是从极端案例开始。前段时间,《人物》杂志曾报道了一个独居老人和她成千上百万只蟑螂、老鼠和活蛆的家。


这名家住天津的姥姥什么都囤(与其说囤,不如说什么都不扔)。 剩饭菜、塑料袋、捡垃圾,还养了十几只猫狗。 家里的地表有厚厚的腐殖层,无法辨明原本的材质或颜色。睡觉时,蟑螂会钻进老人的耳朵。


子女们向专业清洁队求助。在家政团队拍摄的视频里,气味可以穿透防毒面具。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也忍不住脱下面具干呕。


普通人家的壁虎(上)和姥姥家的壁虎身型对比(下)(PS:壁虎吃蟑螂)


一个典型的囤积症患者会面临基本的生活困难。


比如: 人不能睡在床上,厨房不能做饭,浴缸不能洗澡。 在家中的移动路线堵塞。一部描绘囤积症的小说《纸崩》写道:我朋友从客厅走到厕所只要10秒钟,而在我家需要1分钟。


关于囤积的误解很多。比如,有人觉得囤积是一种自我照顾。


与之相反,病理性的囤积障碍患者,常常是自我忽视的。一项样本是老年人群的研究发现,囤积、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和自我忽视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还有人说:囤积是因为太穷了。


虽然有些爱囤东西的行为,的确与过去的匮乏经历有关。但研究发现,涉及到囤积的病理行为(也就是:强迫性囤积障碍), 相关性最大的因素并不是穷困 ,而是创伤或重大压力事件(比如亲人过世后的丧痛)。 虽然对某些人来说,对财产的依恋可能会随着变老而增加,但这种倾向尤其会在晚年更频繁发生压力事件之后加剧。


一名清洁工作者说,我见过亲人去世后不同程度的囤积行为,其中包括动物囤积(养了太多宠物,但无法给它们提供最低限度的照顾)。


这种现象被称为 悲伤囤积


《人物》的报道也提及:这个家最大的转折点就是姥爷过世。姥姥年轻时并不是这样,一切是从丈夫去世后开始失控。她突然养了几百盆花。


《虽然不是英雄》


当我们讨论病态意义的囤积时,要与主动的、有目的收集区分开来。


作为心理障碍的囤积症有2个基本特征:


1. 持续难以丢弃个人物品,无论这些物品是否有实用价值。患者有积攒物品的需要,丢弃物品会让他感到极度痛苦。


2. 囤积引起了临床意义的痛苦。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空间(如果影响不大,只是因为存在第三方介入,比如家人、清洁公司),还可能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受损(比如房屋安全性、火灾隐患)。



老人更容易囤积吗?


1. 囤积不是一个老年问题,而是一个有囤积倾向的人每十年都可能加剧的问题。


据推测,囤积症的患病率是2%~6%。男性患病率更高,但临床样本中女性更多。大约80%~90%的囤积障碍者有过度收集行为,最常见的是过度购物,其次是收集免费物品(比如宣传广告纸、别人丢掉的物品)。


老年人的囤积症状几乎是年轻人的3倍 (年轻人指34~44岁,老年人指55~94岁)。一项研究发现,囤积行为在老年精神科病房中占比23%。


但是, 囤积症状通常在生命早期就出现了(11~15岁) 。只是囤积的严重程度,会随着每10年的生命进程而加剧。比如,20多岁时只是生活不便,不能在家招待朋友;30多岁时出现临床损害的迹象;到了50多岁作为样本进入临床研究时,已经很严重了。


除了上文我们提到的压力和创伤性生活事件,囤积症的另一大风险因素是遗传。约有一半的囤积症患者,报告有亲属存在囤积行为。


2. 一种脑损伤/认知下降的表现。


囤积行为可能是脑损伤诱导的。有些老人出现的囤积行为,是一种轻度中风或未发现的脑血管疾病的提示。在轻度阿兹海默症的老年中,囤积也很常见。


所以,囤积障碍的确诊必须排除这些脑损伤/认知障碍的可能,也需要与其他精神障碍有所区分,比如强迫症中的强迫思维,抑郁症患者发作时能量减少而导致的无力丢弃。


3. 老年人被忽视的情绪障碍。


到了老年,人们通常会经历重大的社会变化,导致社会孤立(家庭成员或朋友的死亡);或者无法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退休)。


对于囤积症群体的研究发现, 情绪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共病,其次是焦虑症。


人人都会发展自己的防御来应对情绪痛苦,有人喝酒,有人去找心理咨询师,而 囤积症患者更倾向于将财产视为自己的延伸。 作为情感上令人痛苦的安慰来源,他们可能会高度依恋物品作为自我认同的来源,并依赖物品来体现和回忆过去。


囤积症患者几乎不会主动求助,因为囤积行为本身可以带来愉悦。但是它会破坏家庭和人际关系,并将自己从身体和心理上困在自我浇筑的牢笼中。


▷ 纪录片《囤积:活埋》


4. 家中没有进行适老化改造。


人们在衰老的过程中,会经历记忆、体力和行动能力下降。这可能会让丢东西变得困难。比如:


太高的柜子无法使用,物品只能堆在地上或较低的台面上,导致家里越来越乱;

身体变得虚弱,无法进行大型清扫;

忘了东西放在哪儿,只能新买。


一名91岁的丧偶老人说:你知道,我老了,朋友基本上都去世了,我处在社会孤立状态。家里很乱,而且我也不喜欢别人看到我的公寓是这样的。我必须坐下或躺下,因为我背疼。



催促他们进行清理的努力,

大多都不会成功


囤积是很大的火灾隐患,可能导致食物污染、营养不良,灰尘或昆虫/啮齿动物感染可能会加剧呼吸道问题。在一个没有正常生活空间的家中, 囤积给老年人带来另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致命跌倒。


而跌倒,本就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要原因。


但是,催促他们扔东西的努力,大多都不会成功。


在临床中,囤积者对心理治疗的反应率也很低。因为囤积物品的过程实际上使他们感到愉悦。造成困扰的常常不是囤积物品本身,而是杂乱或与家人的紧张关系。


如果你和A一样,家中有无法停止囤积的老人,可以参考我们整理的一些可能有用的Tips(基于文献和各类经验性证据)。


1. 倾听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他真正在意的事上。


在多种意义上,物品只是一种象征。


在纪录片《囤积:活埋》里,Kerry虽然在整个屋子里囤积了关于猫王的一切,但心理治疗师发现卧室才是情感难关。一说到要清理卧室,Kerry就有情绪失控的倾向。


治疗师:Kerry,告诉我这堆物品下面是什么?


Kerry:是母亲的床。她去世前睡在这里。


治疗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信息:你妈妈不在了,她会希望你过上好日子。


Kerry没有回答,但他的清理意愿已经得到松动。有时候转变看起来很难,有时又是那么轻易地发生。



2. 避免争吵,在物品去留问题上务必尊重当事人意见。


“他就是因为不愿丢弃才变成这样。让他决定,那我们还丢不丢了?”


当事人赋权十分必要。在物品的清理中,当事人往往最担心的就是,我的东西,我能否说了算。


寻求允许,避免争吵,也不要威胁对方,或者在没有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扔掉东西。大规模的清理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如果所有东西都被强行拿走,他们通常会重新开始囤积。


这可能很困难,也很反直觉。但请把这些阻力想象成《哈利·波特》中的魔鬼网——魔鬼网是一种束缚人的藤蔓植物,越是挣扎束缚得越紧。反而当你全身放松时,魔鬼网才会松开。


心理咨询师在所有人面前强调:请大家注意,这是Kerry的家,他是物品去留问题的负责人。


3. 理解家作为一个实体空间,对于他的心理意义。


有研究发现,对于有囤积行为的老年人来说,能够留在现有的居住地很关键。


囤积行为严重的人,通常会遭遇社区的孤立、指责和驱逐。对5名有囤积行为个体的半结构访谈发现,有支持作用的举动是:允许他们留在自己的家中,帮助他们减少受到伤害的可能。


心理咨询师认为强行扔东西会给Kerry造成更大创伤,于是与Kerry商议慢慢来:今天的任务是在客厅和餐桌之间,清理出一条通道,好吗?她会在整个清理过程中,定期提供支持。


4. 有时使他们发现物品的糟糕状态是有用的。


这一条来自经验性个例。


许多囤积症患者都无比珍视囤积物,而拒绝承认这些物品被保存得多么糟糕。比如:压箱底的衣服被虫蛀、发霉了;囤积的食品过了保质期;未拆封的物品还没用,就因为时间太久或被压、损坏。


亲眼看见自己珍惜的物品报废、宠物死亡,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改变。


在《人物》的报道中,工作人员能说服姥姥接受他们的清扫,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们在清理沙发角落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小猫的尸体。


5. 深入理解他们的囤积行为,而不要传递出评判性。


囤积行为是多因素的,它涉及社会、环境、家庭和个人问题。即使是专业组织中的清洁人员,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解决(客户)情感问题。


你需要注意从语言开始不要传递出评判性 ,比如:你这多脏啊,真寒酸,是有多穷。多使用中立的语言,向对方传递一些关于囤积症知识的科普。


其次是好奇地接近和询问。比如:姥姥,你觉得如果用物品来代表姥爷的一生,你印象最深刻的3件物品是什么?我们就留下这3件来纪念他吧(强调留下而不是丢弃)。


《我的完美秘书》


6. 目前的文献证据显示,多模式干预法相对有效。


在临床和心理咨询中,多模式干预法可能是最有希望的。包括联合使用动机式访谈(处理矛盾情绪和自知力差的问题)、CBT(用来减少杂乱并抵制收集的冲动)和认知重建(用来缓解丢弃恐惧)。缺点是时间漫长,成功与否取决于当事人意愿。


研究囤积症十几年的学者Grisham呼吁,在公众语境中消除对囤积症的成见和刻板印象。


囤积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心理健康状况,它会影响任何人(无论年龄、性别或财务状况)。并非所有囤积症患者都意识不到自己在干什么。但是,哪怕是一些自知力良好的囤积患者,一旦他们感到羞耻,就不太可能去寻求治疗。


关于如何才能让一个人改变,心理学家黄维仁是这样说的:


第一,他可以感觉到爱。


第二,他有不改变的自由。



参考文献
————————

Ayers CR, Najmi S, Mayes TL, Dozier ME. Hoarding disorder in older adulthood.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15 Apr;23(4):416-422. doi: 10.1016/j.jagp.2014.05.009.

Whitfield KY, Daniels JS, Flesaker K, Simmons D. Older adults with hoarding behaviour aging in place: looking to a collaborative community-based planning approach for solutions. J Aging Res. 2012;2012:205425. doi: 10.1155/2012/205425. Epub 2011 Oct 12. PMID: 22013529; PMCID: PMC3195538.

Hoarding in the elderl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Published online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06 February 2017. DOI: https://doi.org/10.1017/S1041610216002465

Hoarding behaviors among nonclinical elderly adults: Correlations with hoarding cognitions,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and measures of general psychopathology. https://doi.org/10.1016/j.janxdis.2011.08.0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