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囤积不是一个老年问题,而是一个有囤积倾向的人每十年都可能加剧的问题。
据推测,囤积症的患病率是2%~6%。男性患病率更高,但临床样本中女性更多。大约80%~90%的囤积障碍者有过度收集行为,最常见的是过度购物,其次是收集免费物品(比如宣传广告纸、别人丢掉的物品)。
老年人的囤积症状几乎是年轻人的3倍
(年轻人指34~44岁,老年人指55~94岁)。一项研究发现,囤积行为在老年精神科病房中占比23%。
但是,
囤积症状通常在生命早期就出现了(11~15岁)
。只是囤积的严重程度,会随着每10年的生命进程而加剧。比如,20多岁时只是生活不便,不能在家招待朋友;30多岁时出现临床损害的迹象;到了50多岁作为样本进入临床研究时,已经很严重了。
除了上文我们提到的压力和创伤性生活事件,囤积症的另一大风险因素是遗传。约有一半的囤积症患者,报告有亲属存在囤积行为。
2. 一种脑损伤/认知下降的表现。
囤积行为可能是脑损伤诱导的。有些老人出现的囤积行为,是一种轻度中风或未发现的脑血管疾病的提示。在轻度阿兹海默症的老年中,囤积也很常见。
所以,囤积障碍的确诊必须排除这些脑损伤/认知障碍的可能,也需要与其他精神障碍有所区分,比如强迫症中的强迫思维,抑郁症患者发作时能量减少而导致的无力丢弃。
3. 老年人被忽视的情绪障碍。
到了老年,人们通常会经历重大的社会变化,导致社会孤立(家庭成员或朋友的死亡);或者无法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退休)。
对于囤积症群体的研究发现,
情绪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共病,其次是焦虑症。
人人都会发展自己的防御来应对情绪痛苦,有人喝酒,有人去找心理咨询师,而
囤积症患者更倾向于将财产视为自己的延伸。
作为情感上令人痛苦的安慰来源,他们可能会高度依恋物品作为自我认同的来源,并依赖物品来体现和回忆过去。
囤积症患者几乎不会主动求助,因为囤积行为本身可以带来愉悦。但是它会破坏家庭和人际关系,并将自己从身体和心理上困在自我浇筑的牢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