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描述了中国电子电路发展论坛的相关内容,包括大会主题、嘉宾报告、行业趋势、企业面临的挑战等。大会上,作者做了关于AI生产力革命的报告,同时参加了关于企业海外投资等相关议题。此外,文章还涉及了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的工作和贡献,以及电子电路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大会主题为“洞察先进、破局未来”中国电子电路发展论坛,作者和教授分别做了关于AI生产力革命和中国企业应对国际营商大环境变化的报告。
中国经济面临挑战,但积极应对会带来更大发展机遇。企业需要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追求产业特色化、高质量发展。行业正在经历从总体增长向结构性增长转变的趋势。
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通过组织会议、发布榜单等方式为行业会员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是于国家、于产业、于会员单位做了大量现实和具体的工作。
投资者关系日常中的一些问题被揭示,包括机构投资者的行为问题以及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交流问题。作者提出,为了提升交流质量,上市公司应更注重公告的透明清晰披露。
后续会陆续安排“走进新质生产力”活动,践行金融投资服务于高质量发展之路。作者还介绍了闭门私域-知识星球,提供了最新的科技动态分享、产业趋势与研究成果分享以及科技大讲堂等。
这周来深圳参加主题为“洞察先进、破局未来”
中国电子电路发展论坛
。我本人很有幸在大会上做了一场题为《
AI,下一个十年的生产力革命
》的主题报告。
同场与会的国际问题专家郑永年教授,分享了《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应对国际营商大环境的变化》报告。讲到中国经济面临不少挑战,但如果积极应对,最终会迎来更大发展机遇(以日韩为例);提醒企业家们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提出产业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才是未来,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差异化发展策略。报告
宏观高度高
,对企业经营,尤其是企业出海,有
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
会议由
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
主办
,在
行业协会由镭理事长
的致辞中开启。15分钟致辞,理事长全程脱稿,条理清晰,表达一气呵成。大大小小的的各种会议我参加过不下数百场,客观比较下来,这演讲水平绝对顶流,比那些秘书写稿照着念稿还磕磕绊绊、错误百出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理事长致辞讲到行业从整体增长
向结构性增长转变
的趋势,讲到
企业不能简单的用自动化、智能化来代表管理水平的提升
,讲到
企业海外投资热潮
下市场、文化、客户、产业链面临的相关,讲到企业
科技原创研发
与市场策略,讲到
投资与资本市场变化
,全程围绕企业如何
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
截止2023年12月底,
电子电路行业在A股上市公司共有75家
。每年能把这么多有头有脸的上市公司组织到一起,共商行业发展大计,为行业会员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做了于国家、于产业、于会员单位很现实、很具体的大量工作,着实不易。电子行业细分领域那么多,
成立于1990年
风雨无阻地
坚持了30多年
兢兢业业、红红火火的
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
,是为数极少的行业协会之一。协会会员单位、协会领导、协会工作人员的群策群力、默默贡献功不可没。
会上,行业协会也发布了《
第二十三届(2023)中国电子电路行业主要企业营收榜单
》,很全面,有
综合类
、
内资类
、
各种材料类
、
设备类
、
配套类
等。具体请点击以下公众号加关注查阅:
会上,最开心的莫过于,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洪芳女士为我颁发首席分析师的聘书。产业研究分析能为实业所用,金融服务于实业,这是我的初心,更是对我的鞭策。
大会详情可见:
2024中国电子电路产业发展大会
会后第二天的今天,在深圳机场翻朋友圈看到“董秘学苑”的一篇文章,颇有感触
(
阅读量接近上万,可见深入人心
)
,于是想写点什么。
IR日常: 参加的不是策略会,而是相亲
最近参加策略会,有一种相亲的感觉
没几个人愿意了解你的过去和将来
也没人愿意了解你为了生存做了多少努力
上来就问你:
“今年能赚多少”+“怎么证明”+“帮我拆一下”
………………………………………………
我同一套话术
从早上 8:55开始讲,讲到晚上19点结束
和不同的人
像极了当年相亲
…………………………………………………
话说:“帮我拆一下”是个什么梗?
很简短的公众号下面留言不少,看来这位IR(投资者关系)所讲乃真实普遍现象,确实引起了共鸣。
我好几年前就曾在金融圈内“关起门来”地指出这点家丑,今天被上市公司IR公开地发在公众号上,我相信这不是她(他)一整天的感受,而是长时间的积怨。
我用“
机构投资者的沦丧
”来表达,一点都不为过。有资格参加策略会的人,会是普通散户吗?
两周前,有某财经媒体的创始人来我办公室,戏谑地说某个新财富电新分析师在任何一场上市公司业绩会上总是“恭喜公司取得优异业绩”,每一场都是宣称超预期,搞得有些业绩其实并不理想的公司高管都很哑然。究其原因,券商研究之间是有竞争的。为了争相维护好与上市公司的关系,研究机构的客观性就会被打折。当然,
问题也不仅限于卖方,买方机构在投关互动方面也是有不少问题的。
五年前,我组织一场颇受市场关注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调研。事前也很明确地告知参加调研的十来家机构人士,这次参加会议的是董事长,公司很重视做了充分准备。结果开场没多久进入重头戏问答环节,两家机构人士一上来就问两个问题:1.这个季度业绩多少?2.全年业绩指引多少?。问完这两个问题,提问人士立马就拉着拉杆箱跑了,美其名曰“赶飞机”。早就定好的调研行程是准时开始的,哪来的赶飞机一说。董事长平时和机构接触不多,会上不蕴之色只好强忍,会后跟我这个组织者说,感受到不被尊重很不开心。确实很能理解,几百亿市值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被周围争相拥簇着,就算是政府大员对他们面子上也是很尊重的。而这两个大机构的小年轻,
早早退场倒也罢
,
关键是问的两个问题还是那么赤裸的内幕信息
,公众场合很为难上市公司。专业大机构,以上种种习以为常,并不是个例。
雪崩发生,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机构,尤其是大型公募机构被宠成这样,上市公司群体也不是没有责任的。大型公募办公地点,上市公司高管排着队去上门一对一反路演,基本是常态。至于一对一具体讲了些啥内容就不得而知了。但非常遗憾地是,集万千资源于一身的大型公募,并没有做出明显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更没有倡导出值得颂扬的投资理念。
然而,上
市公司投资者交流活动中,最稀缺的是啥?高质量的问答
,能同时引发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深入思辨的
前瞻性、根源性问答
。问问题的水平反应了研究的深度,要想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其实并不容易。无论是现在的我还是以前做分析师的我,每次去调研,最期待的就是调研同行中有几个准备充分有逻辑力、辨识力的睿智人士。去程、调研现场和返程的自由交流中,他们的新奇视角和独到的洞见才是行程最美的享受。
市场兴亡,上市主体和投资者有责。自助者天助之。上市公司与其上杆子上门反路演,不如把包括年报中报在内的公告透明清晰披露。
公告,多全面多有效率的手段啊,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