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官方认证公众号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每日毅讯|NEJM:无线起搏器与无线ICD的联合治疗效果评估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 公众号  ·  · 2024-05-24 08:00

正文

每日毅讯

+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皮下植入的无导线ICD和无线单腔和无线双腔起搏器相继问世。这些无线设备由于没有导线在血管与心脏,因此植入手术更加方便,并发症更少。然而,由于皮下植入ICD只有除颤功能,缺乏了起搏能力,有专家就想能否把两种无线设备联合使用,从而通过无线通讯的方式实现起搏与除颤功能,真正带领起搏电生理进入“无线时代”。近期,NEJM杂志发表了MODULAR ATP单组目标值研究,探讨了这种可能性。


本研究为一项国际多中心的单组试验,纳入了有心室心律失常导致猝死风险的患者,并在患者植入模块化起搏器-除颤器系统后跟踪了6个月。安全性终点是未发生无导线起搏器相关的重大并发症,以86%的性能目标进行评估。两个主要的疗效终点是起搏器和ICD之间成功通信(性能目标,88%)以及实现在0.4毫秒脉冲宽度下2.0伏特或更低的起搏阈值(性能目标,80%)。


研究结果显示:共纳入了293名患者,其中162名属于6个月终点队列,151名完成了6个月的随访期。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岁,16.7%为女性,平均(±标准差)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3.1±12.6%。未发生无导线起搏器相关重大并发症的患者百分比为97.5%,超过了预先设定的目标。无线设备通信在98.8%的通信测试中成功,超过了预先设定的目标。在151名患者中,有147名(97.4%)的起搏阈值在2.0伏特或以下,超过了预先设定的目标。成功通过超速起搏终止的室性心律失常占到了61.3%,而且没有发生因为通信失败而未进行超速起搏的情况。在162名患者中,有8人死亡(4.9%);没有死亡被认为与心律失常或植入手术有关。



毅讯点评

本研究通过单治疗组干预研究的方式,预设了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目标值,从而验证这种基于皮下ICD与无线单腔起搏器联合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证明,在这些高猝死风险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这种无线ICD+单腔起搏方式可以实现高效的无线通讯,满足并超出了所有预设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目标。大约有61%的室性心律失常被超速起搏成功终止,这个数据与正常ICD植入的50-60%相当。本研究为未来完全无线的起搏电生理治疗提供了重要证据,期待未来有更加简便有效的起搏和除颤装置,让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401807


本文技术观点不代表CCI观点


作者简介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同济大学科管部副部长(挂职)。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曾获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