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
Hi,欢迎来到国内最大的心理服务平台——简单心理!这里有最实用的心理学涨姿势内容,还有数百位全国顶尖的心理咨询师为你服务。应用商店搜索“简单心理”下载APP,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帮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治愈坏情绪,最好的方式是这个…… ·  昨天  
壹心理  ·  5分钟了解:你的性格适合什么样的异性 ·  2 天前  
壹心理  ·  活得通透的人,都有一个共性:不讨好 ·  2 天前  
京师心理大学堂  ·  朋友圈点赞少,我就特别难受,怎么办? | ... ·  4 天前  
壹心理  ·  身体有这些症状,说明你心理出问题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

每天都在对孩子使用的暴力,99%的父母都没能发现

简单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4-05 20:00

正文

“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要是不好好吃饭,就不让你看电视了。”

“你听不听话啊?!这孩子怎么这样啊!”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也许你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家长们往往不会主动意识到这种说话方式有什么问题,但这些言语其实是带有“暴力”的,常常会引发自己和孩子的痛苦。


也许你一直在和孩子进行“暴力沟通”。


无处不在的暴力沟通


意识到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暴力沟通,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

父母与孩子沟通时有5种常见的暴力模式 ,有些较为明显,有些则很隐晦:

1. 操纵


人们很会利用示弱来引发他人的愧疚感,从而操纵他人,家长对孩子也一样。


有时父母会说:“你这么不听话,爸妈的心都伤透了。” 这时父母是把自己置于劣势的, 让孩子觉得:是我的行为导致了父母难过,我应该对所有事情负责。


通过情感上操纵,父母回避掉了自己的责任,也在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生活。

2. 进行比较


“人家孩子”这种可怕的生物,可能在每个人的童年中都出现过:“你看看那谁家孩子,你怎么就不行!”


Dan Greenberg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人们的影响:

“如果真的想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吧。”

暴力沟通不只是打骂,还有可能是让孩子一直身处于比较之下的自卑中。



3. 强制


强制是指对于别人的要求暗含着威胁的意味,如果不配合,将可能受到惩罚。这是关系中的强者常用的沟通手段。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便是强者。家长们会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 我是你爸/妈,我的职责就是管教你。


父母常常希望竖立一个威严的形象,有些家长甚至以“孩子很怕我,我一瞪眼ta就不敢说话了”为荣,因此在言语中总是盛气凌人,把请求以命令的语气发出:“回你自己屋去!现在!”


4. 身体暴力


儿童虐待(child abuse)是最典型最明显的暴力。人们可能会觉得虐待这个词过于严重,有点被吓到。但是以下的场景可能就普遍得多:

因为孩子不听话,父母照着孩子身上就是一巴掌,孩子嚷嚷着“我要告你虐待儿童!”家长可能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拍你两下就虐待了?还敢告我了?”

家长会解释:“我也不想打你的,但你做的太过分了!” 解释自己是因为在情急之下,没忍住,才打孩子两下。 这一切都是暴力的原因,但不能成为理由。

5. 冷暴力


儿童情感忽视(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即是通常所说的冷暴力,指 父母没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

例如,工作累了一天,回家根本不想再理睬孩子;生孩子气的时候,不想搭理Ta,晾着Ta给Ta点颜色看看;当孩子道歉的时候,故意拒绝或冷漠对待。


这些或有意或无意的忽视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在乎自己, 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一个朋友曾跟我说:“在我的童年回忆中,父母从未在场过。”

为什么暴力沟通没有效果?

首先,当我们运用暴力沟通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也意识不到我们其实不用通过惩罚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使得它成为了正常和习惯。

另外, 以上这些暴力沟通模式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严重身心伤害 ,比如:

  • 退缩、自卑、不愿与人交流;

  • 自我批判、抑郁焦虑情绪增多;

  • 无法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个性和自我被扼杀

  • 影响学业表现、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 成为暴力沟通模式的传递者;


同时, 父母也会因为自己粗暴的态度而产生愧疚,觉得自己不是合格的家长

父母们也许常说:“打在你身上,痛在我心里”、“妈妈每次训完你之后都很后悔的”。

但是没有反思的愧疚往往会重蹈覆辙 。遇到情绪积攒到临界点时,还是会习惯性地使用暴力沟通。

最后, 暴力沟通之所以达不到效果,正因为它有时候看起来很“有效”。

面对命令的语气、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 即便孩子在当下会因恐惧而显得乖巧,接受批评,但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它不能让孩子真正的成长、认同并爱父母,反而会招来敌意和更多的暴力。

如何正确的和孩子沟通?


那么有没有一种交流方式,是完全避免以上所有错误的呢?

答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是Marshall Rosenberg发现的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的准则来进行谈话和倾听,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它包括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 观察(Observation)

观察意味着单纯地阐述观察到的孩子行为,不掺杂任何评判、观点、指责。 想要做到客观的观察是很难的。


一方面, 人们通常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


“你这孩子真懒”是典型的评论,而真正的观察是“今天你睡到中午12点还没有起床喔”。 尝试用观察取代评论,会减少很多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另一方面, 在描述事实时,我们习惯性使用模糊的词汇 。例如:“你总是不专心听讲”, 而真正的观察是“你在上午的数学课上走神了”。

总是、每次都、从不……这些频率词语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和父母会陷入回忆找反例的竞争中。

例如,“你每次都不听我话。” 孩子会拼命反驳:“我上次就听你的报了数学班啊!”


学会客观的观察和表述孩子的行为,是沟通的第一步。

2. 感受(Feelings)


感受容易和想法混为一谈。当人们说“我觉得”时,往往表达的不是情绪感受而是认知层面的想法。


例如,想法是:我觉得你不乖。

而感受是:你大吵大闹, 我感到很焦虑


生活中可以多尝试用“我感到…因为…”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 家长只有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真的找到自己对孩子生气的根源。

3. 需要(Needs)


在批评、操纵等暴力沟通的时候, 话语中隐含了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比如,孩子回家太晚,父母生气地训斥:“谁让你跑出去玩儿的!以后放学必须马上回家!”


孩子通常会辩解或者反击。但其实父母的需要是“孩子的安全”,然而这种需要并未被直接说出来,因此孩子感到的只是最外层的愤怒,而不是内含的担心。


父母应尝试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 ,这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对ta的爱,减少你们之间的矛盾,比如“你这么晚回家,我很生气,因为我很担心你的安全。”

4. 请求Request

最后一步是提出具体的请求,但不是命令。

对孩子提出要求时,我们通常不说希望他们做什么,而说不希望他们做什么,并且非常模糊、抽象。


比如“下次还敢不敢了?”或是“你下次不要再这么晚睡了。”

家长们可以换一种说法问孩子:“能不能告诉我,晚睡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正确的方法是提出正面的、明确的请求,并且 请求越具体,就越容易实现


以上四点不仅是非暴力沟通的重要原则,也是四个 非常具体的、有实际操作性的步骤 。它像一种心理学工具,通过一些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这种沟通技巧。


不论你是家长还是孩子,想要改善你的亲子关系,不妨从尝试非暴力沟通开始。



我们与 跟大熊玩英语 一起组织了

「妈妈也要懂的儿童心理」第一季

非暴力沟通 系列微课



我们的好朋友大熊,以儿童英语启蒙领域 最专业的“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 ,创办了公众号 “跟大熊玩英语” ,每日免费发布英文绘本故事、趣味单词课、英文原版动画、自然拼读课程、英文儿歌童谣…… 是 4-12 岁儿童爱上英语、学好英语的第一站。


跟大熊一起玩英语, 在小学毕业前读完 1000 本英文书 ,这样的成就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大熊这里实现:


「妈妈也要懂的儿童心理」第一季

课程讲师


这次我们请来了三位在儿童青少年心理领域经验丰富的咨询师,作为”非暴力沟通“系列课程的讲师:



丁安睿


简单心理认证
注册系统咨询师

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的心理治疗



马阁蔓


简单心理认证

儿童游戏治疗师

伴侣及家庭治疗师



陈宇飞


简单心理认证

美国马里兰州执照心理咨询师

马里兰州儿童中心心理咨询师



课程安排


非暴力沟通 第一课:

4月17日(周一) 20:00-21:00

1. 如何减轻日常对话中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2. 如何发现孩子隐藏的情绪?

3. 怎样表达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



非暴力沟通 第二课:

4月19日(周三) 20:00-21:00

1. 为什么不能靠孩子“自觉”听话?

2. 如何改变“怨妇式”的表达方式?

3. 什么是对孩子提要求的正确姿势?



非暴力沟通 第三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