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芹是个大大咧咧的姑娘,读书阶段挺受同学们的喜欢,毕竟纯天然无公害。
收到如此鼓励,工作之后也就自然而然把这种性格代入到职场。
但问题出现了。
一次在跟老同事做业务沟通时,对方面对她手舞足蹈的表达,完全没给好脸色。
小芹吃了闭门羹,便只能收起一天的好心情,郁郁寡欢。
回到与同学合租的家,跟他们吐槽一天的见闻,收到的都是温暖的安慰,以及同仇敌忾的站队:
不要理他,他就是无趣。
然后几个姑娘开开心心地一起追剧。
(二)
我是从小芹的室友那听说这个故事的。
她室友在公众号后台留言说,当时一起出恶气感觉很爽,但事后总觉得这样其实是在转移问题焦点。
然后便把问题抛给了我:曹将,你怎么看?
当时很忙,没什么思绪,便只能应付似的回复:
我也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啊。
但后来想想,不擅长做并不意味着不能去做分析。
分析的逻辑其实无外乎: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
(三)
第一,发现问题。
这个很清晰,就是小芹找老同事询问,然后不受待见。
第二,分析问题。
人的情绪来自于外在刺激与内在心境的碰撞,两者相合便悦,相悖则怒。当然,这又受到场景影响,比如对象强大如领导,则收敛;对象弱小如下属,则释放。
很明显,小芹属于后者。
那么我们来看刺激与心境。
即时的没大碍,毕竟改天便转晴。而性格就麻烦了,长期形成,短时间难有大变化。
对于性格的分析,我们可以进行归类。
(四)
性格的归类有很多方法,相关的理论很多,这里用一个简单的思路: DISC 。
这个理论将人的性格归为四种类型:
D:Director,老板型/指挥者,类似希特勒,表现为目标明确、执行力强。
I:Interact,互动型/社交者,类似克林顿,表现为热爱分享、性格活泼。
S:Supporter,支持型/支持者,类似《命中注定我爱你》里的陈乔恩,表现为依赖和迁就。
C:Corrector,修正型/思考者,类似比尔盖茨,表现为标准清晰、追求卓越。
面对外部刺激,不同类型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
所以,我大胆猜测,小芹的同事属于思考者,她的大大咧咧刚好让对方感觉到不成熟,继而产生不舒服的情绪。
(五)
于是,我们进入到下一个分析步骤:
第三步,寻找解决方案。
在说解决方案之前,先要再重申一点,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方面,它在不同的场合下不一样。比如一个人在工作时严谨认真,在生活上可能放飞自我。
另一方面,性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渐变。比如读书阶段一个老实巴交的同学,过几年可能变成人精。
那么,根据之前的假设,小芹的同事属于思考者,也只是说在工作场合针对小芹来说,表现出这样的性格特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应的建议是:
下次找同事咨询问题时,先收敛浮夸的语气,再以结构化的提问方式开展,即总分的逻辑顺序。
打个比方:
张哥,(礼貌)不好意思打扰一下。(先说目的)我想咨询一下如何找到广州的人口数据,(再说背景)我想做一个统计,找到人口与房价之间的关系,但不知道数据的途径。谢谢!
(六)
之前做一个项目时,认识一个厉害的姑娘 Lina 。
我们会经常讨论各种话题,最近一个是:研究分析工作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其中一个答案就是:看问题更有逻辑性。
但这也不全面,还应包括专业度。
逻辑指引你怎么去思考,专业性则指导你思考的深度,两者缺一不可。
从小芹的分析案例中,我们看到,基本的逻辑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专业性则是: DISC 的分析工具。
最终它们一起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基于对待人接物的完整思考脉络。
(七)
关于待人接物,这里再多说两句。
有人会把它理解为人情世故,毕竟它不符合我们一直信奉的「做最真实自己」的初衷。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同理心,考虑对方感受的一种态度。
往大的说,这涉及到团队管理,让大伙更开心地干活;往小的说,这涉及到个人的沟通,让他人愿意听你的观点,并形成良性互动。
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但至少要做到尽量不要因为表达的失误,而让对方讨厌自己。
如果你也想在这个方面上做一些延伸,推荐购买李海峰老师的课程《赢得欣赏,在社交圈里收获好"人缘"》。
他从 DISC 的角度对人际交往做了理论性的阐释,并给出了实践上的建议。
而我个人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则是:了解了一个架构,并指引自己去分析更多的问题。
而这,是我认为学习最重要的地方。
↑ 曹将推荐
我是尾巴1
还是那句话,我不乱推荐,毕竟没必要靠欺骗大家来赚钱。
我是尾巴2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这种分析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