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墨
来源:云云云的书房(ID:Yun_Study_Room)过去三四十年是全球化的几十年,也是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但是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是不同的。
随着中国崛起,美国越来越多表现出来的是敌意,怎么理解这样的变化?又该如何应对?
本文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笔者对中美经济和贸易摩擦底层逻辑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美国经济的三重循环
美国依赖科技公司,从全世界获得了巨额的利润(最大的是信息科技,第二是军工、医药等行业),这一点从美国科技公司的利润率和利润总量可以看出来。
用美国的整个股市市值,除以PE,即得出每一年的利润。目前美国股市大概55万亿美金,信息科技也是最主要的成分股,大家可以算一下利润是什么级别。
美国通过政府赤字,每年维持着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紧平衡,从而使得经济持续向上,目前美国联邦赤字总共约36万亿美元,而美国的赤字都是美元,即便是向其他国家的借债,也是可以通过发行本币来归还,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使得美国不担心债主的“挤兑”风险,底线是再印一些美元。
也可以理解为美国手上有一张没有限额、没有限定归还日期的“钻石级信用卡”,只要大家还相信美国,他就可以持续刷卡消费下去。
一个经济体只需要持续维持需求略大于供给,那么价格和经济增长就很容易处于向上的通道里,美国过去充分利用了手中的这样一张信用卡,维持着供求的紧平衡。
美国通过美元,用接近于0的成本(印刷美元的成本)换取了自身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这是巨大的优势。
举个例子,美国拥有全球最多的航空母舰舰队,也有最强的空军,虽然美国并不是用0成本的美元直接换航空母舰,但是美国用美金换其他资源、商品和服务,再用置换的钱和其他资源去建设自己的军队等等,可以说航空母舰是0成本换的。
不仅仅是军事物资,其它物资也是可以通过印刷美元换得,所以美国的强盛,美元做了巨大贡献。这种财富的堆积自然会变成强盛国力,反过来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地位。
中国经济的三重循环
中国是通过向美国提供“类代工”业务,用资源和劳动换取了经济利益,分享到了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也享受到了美国的派生需求。这一点很好理解,看看A股苹果供应链上市公司就知道了,像立讯精密有23万员工,富士康的员工更是百万级别,在大陆的也有几十万。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我们过去的增长离不开美国的拉动,我们除了直接销售给美国本土外,很多美国公司把产品卖给全世界,同时这些美国公司选择中国企业作为供应商,这个过程拉动了中国的经济。
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也不能否认,实事求是非常重要!
在城镇化过程中,中国通过房地产行业,把个人和家庭几十年的收入,一次性变成GDP,从而带动产业进步和GDP的高速发展。
一般情况下,老百姓买房都是首付加贷款。首付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过去10年、20年的积蓄,而贷款20年、30年等于是未来几十年的收入。买房子相当于把个人或者家庭总共40年、50年的收入一次性“花出去”。
而房子建设过程也就两三年时间,房地产公司把老百姓贷款拿过来的钱,在两三年时间里变成整个产业链的材料、人工工资等,也就是我们把很大一部分人四五十年的收入在两三年内变成了GDP。
中国政府大一统的规划,搭配极强的执行能力,加上中国的规模优势,完成一场全国性的经济大循环。
这是中国特有的发展经历,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往好了说叫执行力,往中性或者不好的方向说叫“控制力”,这在其他体制的国家不可能做到。
此外,这里面也有文化基因,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制度过程中,发展出来“父母官”这种嵌在基因里的文化意识,让老百姓对政府的“依赖”(或者称“听从”)更为明显。
加上国内独特的新闻和信息渠道,进一步强化了老百姓和政府的这种特殊关系,从而使得执行力更强、效率更高,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效率非常之高。
这种高效率使得本来需要10年完成的循环,在两三年之内就完成了,比如高速铁路、大基建的建设就是典型。
以上是中美在过去经济都能高速发展的核心原因,很明显,中美经济的发展底层逻辑是有差别的。
现状
美国看到中国在追赶,所以必须遏制中国,逻辑是:
如果中国超过美国,美国科技公司可能逐渐失去绝对优势,利润也逐渐被抢走,这可以从微观竞争格局来解释,一个行业从1个供应商到2个供应商的时候,首先是利润要被两家分掉。而两家公司的利润总和并不等于过去一家公司的利润,实际上两家公司的总利润要比之前一家公司的时候少很多(竞争使然),更少的总利润还要再被两家分,这导致之前那家公司的利润骤减。这就是美国科技公司未来可能面对的情况。
如果美国继续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中美发生冲突,美国会非常被动,这一定是美国不希望自己所拥有的处境,中国叫国产替代,美国叫供应链安全,说法不同,但包含的意义和本质是相同的。
如果中国超过美国,美元、美军和美国全球影响力都会下降。再去对照前面的美国的三重循环,也就是中国是威胁到美国经济的底层运行基础,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必须打压。
不再掩饰的遏制
过去每次美国出手对中国进行打压的时候,还冠冕堂皇地以“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为理由,并强调说不是为了遏制中国发展(contain China)。
现在不一样了,出政策依旧提“国家安全”为理由,并明确说就是让中国的速度“慢下来”(slow down)。美国的媒体就更不掩饰,直接说“遏制中国”的政策。
其他国家的立场
除了“极度站队”国家,大部分国家是看戏的心态,部分国家为有“第二极”的出现而高兴。
因为对大部分国家来说,除了自己的优势产业外,其他方面上,整个国家都是一个“类消费者”的角色,消费者当然希望市场上的供应商越多越好,中国就是这样一个新的供应商,所以不同国家的态度差别很大。
比如说美国对中国在半导体、汽车等任何领域的领先都非常抵触;欧洲似乎不那么在乎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进步,但是对中国越来越有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忧心忡忡;而澳大利亚则很高兴看到中国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汽车,全球南方国家几乎是全盘接受中国在各个领域的突飞猛进(个别国家除外,比如菲律宾、印度)。
怎么看全球化贸易和分工?
在没有地缘政治阻碍的情况下,全球化是做大整个蛋糕最好的方式,因为全球化意味着分工,分工意味着每个人、每个国家都专注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从而使得每个环节效率都能达到最高,最终使得全球一起把蛋糕做到最大。
另一方面,大部分国家都不具备完备的产业链,参与国际贸易,并在国际分工中集中力量做优做强自己擅长的部分,即各个国家有所侧重,对大部分国家来说也是最优的方案。
但是对于头部国家,比如说第一名的美国,有传统制造业优势的欧洲,在有挑战者出现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用非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干预,即我们今天看到地缘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需要阻止中国发展,所以抗衡是必然的。中美两国都会极力发展自己,都希望在这场抗衡中获得胜利。
美国放下原则了吗?
美国是实用主义,只是过去原则好用,现在实用主义好用,哪个好用用哪个。原则更好用的时候用原则,这本身也是一种实用主义。
如果我们在一个坐标轴上的一端放“原则”,另一端放“实用主义”,那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在这个坐标轴上选择一个点。
只是有些距原则近一点,有些距离实用主义近一点。甚至在不同的时间点,或者在不同事件上,选择原则还是选择实用主义,这就是我们经常发现的双标,其实这是实用主义而已。
过去美国选择的点更靠近原则,中国更靠近实用主义,中国也因此被说成是丛林法则。不过现在美国也逐渐远离原则,向实用主义靠拢,甚至在有些时候变成了极端主义。
该怎么做?
美国要做什么,自己会操心,最重要的是中国自己要做什么?
美国和中国都有自己的优势,美国是“研发创新强、工程能力弱”;中国是“研发创新弱、工程能力强”。
这里是指两国相比之下的相对强弱,如果你拿中、美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项能力和第三世界国家比,那第三世界国家两者都弱爆了。
更为基础的是中国的规模优势和现在已经具备的基础,只需要充分发挥优势,不断巩固,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开放”,过程可能颠簸,大方向不会变。
此外,我们也需要理性地看待美国的打压,这种打压是竞争使然,换一个国家放在美国的位置,结果也是一样,没有必要对美国的行为怒发冲冠。
相反,一个真正合格的对手是一定是冷静和理性的,该向他学习的地方依然向他学习。
总结起来,就是做好一贯坚持的八个字:实事求是、改革开放!
也正是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变和经济运行模式的调整,很多领域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压力,所以市场出现了悲观的一派。
与此同时,又看到中国在很多领域突破,乐观派喊出了“厉害了我的国”。双方结结实实上演了一把冰火两重天、水火两相容的奇特景观。
资本市场也因此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有些板块单边下跌,有些板块机会频出,未来到底如何,我们一起见证!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