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该文章主要讲述了学生L同学的留学及跨专业经历。L同学通过尝试不同专业领域的课程,在作品集里展现了跨专业学习成果,并成功获得了多个院校的offer。文章还详细描述了L同学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体验,以及他在H·ART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最后,文章提供了关于如何申请跨专业offer的建议和心得。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跨专业学习和作品集的重要性
L同学通过跨专业学习在作品集里尝试不同领域,获得了众多专业offer。表明跨专业学习能够打开更多可能性,而作品集的准备对于申请至关重要。
关键观点2: 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及在H·ART的学习经历
L同学描述了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以及自己在H·ART的学习经历,包括作品集的准备和与老师的互动,强调了环境设计作为一个跨学科专业的特点。
关键观点3: 如何申请跨专业offer的建议
L同学分享了关于如何申请跨专业offer的建议,包括尽早开始准备、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尝试新事物、跟着老师学习完整的设计知识体系、接触前沿的软件技术等。
关键观点4: 个人经历和心得分享
L同学分享了自己在留学申请过程中的经历和心得,包括面对挑战的态度、对设计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正文
或者说不止UCL,
上面这个问题几乎出现在了每个院校的面试官口中。
因为我把空间、交互、系统转型设计都在作品集里尝试了一下
(可以说真的很尽兴了hhh)。后来也如愿拿下来众多专业的offer。
出现这一场面,一方面
是因为
跨专业学习在同济环境设计专业并不困难: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加上学校的鼓励(毕设可以选任意专业方向答辩),几乎为学生打开了所有可能。
另一方面归功于前辈们对空间设计行业的生动描述,让我对“空间”的存在仍有许多探索兴趣,因此
早早和家里预告了一番关于未来就业方向还没选定,还想再试试的意愿。
为了更好地打开眼界早早和家里沟通了留学的想法,获得父母支持后,大二下学期就麻溜来到了H·ART开始作品集学习。
H·ART可谓是满足了
我诸多需求
,学着学着,
我
从室内转向了交互,又学了些参数化与装置编程,转眼已是一个小有作品的跨专业设计师。
但要问起下一步怎么走,收到
皇艺、
UCL、爱丁堡、伦艺等offer,我仍想边体验边探索:
获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Design Practice MArch
UCL Design for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MArch
爱丁堡大学 Interior,Architectural and Spatial Design MA
伦敦艺术大学 Interior and Spatial Design MA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Design 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MDes
同济的环境设计很特别,属于读了不会后悔的那一类(指我自己)。
这个专业和环艺有点像,但环艺专业挂在建筑学院下,学习压力大、课程也卷,等就业时发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估计情绪就比较大了;
但同济的环设下属设计学院,更多是作为一个跨学科专业存在
,比起具体的空间形式,更注重设计的系统性影响,这是属于同济的创新思路。
四年内,我们都在尝试
各种新物件去设计出一个可以让人愉快生活的“空间生态系统”
,其他的不做限制。此话一出,松弛感就来了。
所以
到毕业季,
专业里做什么的都有。
有我这种往空间交互发展的人,也有走向了服务设计的,还有的干脆读硕时换了个赛道,走向文科/商科甚至去做社区服务等等。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就算是面对较为严峻的就业环境也很难生起“怨言”,
毕竟同济的教学确实满足了很多我对大学要关怀人文、认识世界的幻想,是我梦想的大学。
同理,我们作为一批被培养出来的“
理想主义者
”,和其他专业比起来自然就没那么“卷”。
更多人考虑到已经
在同济学习四年,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学点不一样的,和我一样选择了留学。
所以在咱们环境设计这个专业,拿到保研名额还是比较容易的,至于后续想跨专业保研,准备相应作品集就行。
而来到H·ART也是我在这种跨学科环境中继续探索的一个过程,不得不说
从我个人感觉来看,H·ART和同济还是挺“搭”的。
比如一样喜欢交叉跨学科
,那时我对于室内设计没什么概念,只知道这东西和造房子相关。但在一次H·ART冬令营中,我与两位游戏专业的同学跨专业合作后,被他们的想法感染到了:
这种观念后来内化成了我作品集设计的主题(也被H·ART的老师支持了),让我在设计产出上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去做什么样的建筑、什么风格的室内,
我所做的更多是一种偏向于叙事化与引导人们交互的载体。
又比如会为我的想法提供许多技术上的支持
,像我的一个环保项目就涉及到了H·ART老师教的“波坍塌函数”。
一顿操作下来,这份“成分复杂”的作品集让我拿到各式各样的offer,
有UCL偏交互的、皇艺偏实践的、爱丁堡室内的等等。
听着抽象,但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我最喜欢的项目,大家就懂了👇
因为项目较大,
是我和H·ART另外一个同学合作完成的,她目前也拿到了UCL的offer哦
,说不定过段时间大家也能看到她的分享啦~
项目主题聚焦于快时尚过度浪费的问题,灵感来源于有一天看书,
我发现了
非洲肯尼亚的存在。
这个地方很矛盾,作为原料出产国,
它出产大量衣服原料到快消工厂,被市场被售卖。但大部分肯尼亚居民都没有经济能力去享受这些产品
,只能从其他国家
进口二手衣物从而满足日常穿着需求。
好的衣服尚且可以继续被利用,但用旧了的衣服却只能成为垃圾,垃圾的囤积影响肯尼亚人的生活,怎么办呢?
一把铲子干到底,人们选择了
填埋衣物去掩盖困境,结果又因原料问题衣服难以被分解,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土地资源利用。
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聚焦这点,我和组员大胆预设
能否把废弃衣物转化为建筑
,既解决了衣物垃圾困境,又满足当地建筑需求。为了实现这个预设做了许多探索,最后结合H·ART老师的建议,我们先将
不同衣物的面料拆分为相同的材料体:
再组合材料体形成原料模块,然后用参数函数去将这些不同的材料结合成封闭建筑:
从我和队友做的实验来看,这个方案是具有可行性的。就是不知道考虑起成本后,这个方案是否能被用上,至少也是一种畅想啦,
无论是否会被实现,也希望有一天能找到共赢方案,让肯尼亚人的生活更美好。
看到这,大家估计就get到我开头对作品集抽象的形容了,也就是说比起单纯的可见设计,
我更希望能借用空间去表达、达成一些景愿,从而做一些对社会有利的事情。
后续在和H·ART老师们沟通的时候,老师也提到
加入参数化板块在申请UCL时还是很有优势的
。根据我实际面试下来的经验,
这种比较新的技术英国接受度都比较高,老师们看到后offer往往给的也比较爽快,希望这个建议也能帮助到一些同学~
如果你也很喜欢尝试新事物,也想试试从不同知识视角进行设计,真的很推荐大家来H·ART试试,在这学习
既能跟着老师学到完整的设计
知识体系、还能接触到较为前沿的软件去满足设计需求
,会收获到许多成长的!
关于如何拿到综合+艺术校跨专业offer,如果需要这里还有一些建议~
作为一个大二下就开始在H·ART学习,陆陆续续做了6个项目,并且在
申请前就已经顺利完成项目,很快赶上了第一批申请(这也是老师们最推荐的进度)
,offer也下来得也很顺的“J人”。
所有专业都投完了再来汉艺,赶上大扫除(心空落落的)
大家很难想象这样的我,在做
第一个项目时几乎折腾了小半年,还因为后面做的项目更好,直接把第一个项目给删了
,没放入作品集中。可以说做了近乎半年的“无用功”。
如果不是后面时间富裕,别说删项目,学参数化、装置编程了,甚至连项目能不能赶完都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