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大学图书馆
“外事问百度,内事问小布”。小布会在这儿向大家及时推送关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最新资讯。回复“帮助”或者"help"可以自助查询热门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大学图书馆

回顾 | “新工科”:对标新经济 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武汉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19-05-27 17:25

正文

本期导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工科”一词逐渐为大家所耳闻。但究竟什么是“新工科”,相较于传统工科有什么差别,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有哪些等等,还有待专业人士为大家答疑解惑。与此同时,“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也在火热进行中,关于大赛的详细解读大家也是翘首以盼。基于此,5月16日晚,我们特邀全国首批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指导教师张沪寅教授在武汉大学图书馆总馆学术报告厅为大家作“‘新工科’:对标新经济 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主题讲座,这也是工学分馆举办的“创客沙龙•创客心分享”第十七期主题活动。武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鹏、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挂职)副书记王园、工学分馆馆长卢林、副馆长杨淼以及参与承办此次活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的同学们、来自全校各相关院系的学生和部分老师近百人参与了此次活动。



图书馆副馆长黄鹏致辞,他首先对大家积极参与这次活动表示感谢。他指出,科技革新、产业结构升级的大环境需要大量新型人才,而发展“新工科”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培养新型人才。图书馆一直以来积极贯彻学校和图书馆“三创”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三创”服务平台,工学分馆举办的“创客沙龙•创客心分享”系列主题活动就是这样的一个活动品牌。他表示今后图书馆将进一步加强与院系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更多的专题活动。也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好学校以及图书馆提供的良好空间和环境,积极践行“三创”理念,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拔尖“三创”人才。



随后,张沪寅教授先为大家介绍了“新工科”及其重要地位。“新工科”一词的热度越来越高,甚至成为了许多高校招生宣传的亮点。“工科”是指工程学科,“新”包含三方面含义:新兴、新型和新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工科也开始转型与发展,出现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新专业,这也是我们国家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对于高校而言,“新工科”需要新理念的指引和新培养模式的支撑;对于社会而言,“新工科”强调的重点则是新结构和新体系。新结构是指结构与产业发展相匹配,既面向当前亟须,又考虑未来发展。新体系是指既要实现高校分类发展,也要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最终要实现产学结合,企业项目与高校科研对接。张教授指出,传统工科及至人文学科也可以通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相结合,加入到“新工科”创新之中。由于传统学科的人才大多局限于本专业的研究,这些交叉学科领域无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作为日后创新创业的一大着眼点。




紧接着,张教授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进行了介绍,并分享了他带领团队参加比赛的经历、感想。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又称“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由教育部与有关部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随着“互联网+”大赛的热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张教授以目前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示例,详细解读了“互联网+”大赛的相关信息,展示了部分优秀团队的相关视频,介绍了历年获奖团队、获奖项目,分析了近年来比赛赛制、赛况等的主要变化,并总结了今年“互联网+”大赛的情况,提出了宝贵建议。他指出,除了传统赛道外,还设有“红色之旅”赛道与师生合作赛道,有扶贫性质的创新作品可以走“红色之旅”赛道,而经验欠缺的同学也可以选择与老师合作,走师生合作赛道进行参赛,大家可仔细权衡,选择合适自己的参赛方式。

张教授对在座同学的个人发展规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个人发展一定要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这样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对社会的贡献才能最大;其次,任何一个团体和个人一定要有充足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必要的危机感,要永远明确自己所未知的世界很大、所面临的事务只是秋毫之末,我们真正应追求的是双手所为之贡献、双眼所为之瞩目的未来;最后,在绝大多数环境下,只要有充足的流动性,社会将会不断地发展。永远不要丧失对规则的信心,更不能依赖于既得的利益,而是保持积极和自信的态度,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永远向上。




最后的提问环节,在座师生提出“武汉大学在支持大学生‘双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传统建筑专业如何向‘新工科’转型”等问题。张教授表示,学校一直致力于统筹、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整体构建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努力开拓第二课堂,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关于传统建筑专业的转型,张教授提到腾讯位于深圳的新办公大楼,集物联网与AI技术与一体,可以说是传统建筑与互联网结合的经典案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实地去考察体验。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充实,信息量非常大,同学们受益匪浅、意犹未尽,活动在大家的交流讨论声中圆满结束。



嘉宾信息


张沪寅,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全国首批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指导教师,教育部新工科专家,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武汉大学“351人才计划”珞珈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武汉大学师德标兵,第六届“我心中的好导师”称号。近年来主持了国家重大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等14项国家级和省市级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QoS,数据中心软件节能,云计算与云存储,网络管理,人工智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