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0.1%):
上周机械板块上涨,但涨幅较弱,成长方向有调整压力。
央行4月7日宣布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8%,较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运行在50%以下后重返景气区间,反映出经济运行边际改善,回升明显。全球制造业需求有望共振向上。关注有进口替代逻
辑的刀具、机床,全球份额持续提升的叉车、注塑机等方向
。
汽车(0.8%):
上周汽车上涨,但涨幅较弱,成长方向有调整压力。
2024年3月25~31日国内乘联会零售销量67.1万辆,同比2023年3月25~31日+1.40%;其中新能源20.8万辆,同比+8%,渗透率31%。今年以来乘用车累计零售484.1万辆,同比增长13%,3月1~31日,乘用车市场零售169.9万辆,同比+7%。
3月,主要车企新能源车销量大多环比回暖。3月,春节假期过后市场需求释放,叠加性价比新车的推出和部分现有车型价格调整,比亚迪、埃安、理想在内的多家主要新能源车企销量环比均显著增长,且大部分主要车企销量同比呈正增长。根据公司公告和各车企官方公众号,3月份主要车企的新能源车交付量&销量中,比亚迪月销量达30.2万辆,同增46%,环增147%。广汽埃安月销量达到3.25万辆,同降19%,环增95%。新势力车企中,3月理想/问界/蔚来/零跑/小鹏/极氪交付量分别达2.90/3.17/1.19/1.46/0.90/1.30万辆,分别实现同增39%/762%/14%/136%/29%/95%。
重要事件:1)两部门印发《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从金融支持方面推动汽车以旧换新;2)特斯拉FSD迭代速度加快,马斯克宣布将在8月8日发布Robotaxi,有望带动智能化加速渗透;3)2024年3月,11家新能源车企合计交付47.2万辆,同比+46%,环比+108%,销量表现逐步恢复。
(
图片来自网络
)
3月末,特斯拉FSD V12.3.3开始向美国部分用户推送,可免费试用一个月,加入了端到端神经网络。这一版本被认为相比此前迭代较大,其核心在于引入端到端神经网络。FSD功能设置里这么描述自己:在驾驶员监督下,FSD(Supervised)系统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驾驶,可以变换车道、选择岔路口以跟随导航路线、绕过其他车辆和物体并进行左转和右转。使
用该功能时,驾驶员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它仍不能使车辆实现自动驾驶。
电力设备(2.4%):
上周电力设备上涨,宏观数据有改善提振市场风险偏好。
行业动态:周产业链价格涨跌互现,碳酸锂价格小幅上涨,电解钴、磷酸铁锂等环节价格小幅下降,当前产业链价格博弈较为浓厚,未来碳酸锂环节仍是决定电池企业成本压力的重要因素。锂电关注供给侧格局演化和新材料应用。中游电芯及锂电材料环节新建产能投资趋缓,1Q24价格竞争逐渐进入尾声,24年行业变化重点关注份额变动,看好价格战下份额逆势提升的头部企业(电池、负极和结构件环节)。继续关注新技术和海外市场。4C快充24年有望加速渗透至10~20万车型,对应负极包覆材料、导电炭黑及硅基负极等需求提升较大。欧美电池产能有望于24~26年逐年落地,核心关注国内锂电供应链海外进程。
光伏方面,上周块料均价整体下跌至每公斤63元左右,颗粒硅均价水平降至每公斤56元,预计节后的整体价格水平仍有下跌风险;不区分规格硅片成交价格均下跌,P型M10, G12尺寸硅片成交价格来到每片1.7~1.8与2.1~2.3元人民币,N型M10, G12 尺寸成交价格来到每片1.6~1.7与2.5~-2.7元人民币,各规格跌幅达到3~8%不等;本周电池片成交价格小幅下滑,P型 M10尺寸落在每瓦0.36~0.37元人民币、G12尺寸成交价格也维持每瓦0.35~0.36元人民币的价格水平,N型M10 TOPCon电池均价来到每瓦0.42~0.43元人民币,TOPCon(M10)与PERC电池片价差缩小至每瓦0.06~0.08元人民币不等
;本周组件价格略降,182 PERC双玻组件价格区间约每瓦0.8~0.93元人民币,TOPCon组件价格区间约在每瓦 0.85~1元人民币。
军工(-2.0%):
上周军工板块下跌,成长板块调整。
1-2M24中国造船订单高增,头部船企接单份额提升。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1-2M24我国造船完工量8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5.4%;新接订单量15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4.4%;在手订单量1491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1.3%。1-2M24,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在手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6.5%、69.5%和56.1%,均位居世界第一。从国内主要船厂接单份额上看,2023年我国新接订单量前十家船厂份额为60.7%,1-2M4提升至79.1%,头部船厂接单份额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