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完成香港双重主要上市,平台经济迎来重大利好,股价上涨。文章回顾了阿里巴巴的业绩回升、与拼多多的竞争、业务调整及估值问题。马云通过内部信反思,阿里需要迎接市场挑战。阿里巴巴在流量增长陷入瓶颈、路线分歧等问题的压力下,通过组织架构变革、出售非核心资产、聚焦核心业务等措施应对挑战。
近期,阿里巴巴完成香港双重主要上市,标志着平台经济迎来重大利好。这对阿里巴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市值和市场地位。
阿里巴巴的业绩出现回升,但在与拼多多的竞争中面临挑战。拼多多以农产品领域的拼单模式和“砍一刀”的裂变方式快速扩大用户规模,对阿里巴巴造成了冲击。阿里巴巴通过跟进模仿和一系列调整来应对竞争,但效果有限。
面对内部和外部的压力,阿里巴巴进行了一系列业务调整和估值调整。包括拆分非核心业务,加强核心业务的发展,同时调整估值策略,寻求合理的估值水平。这些措施旨在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马云通过内部信反思过去阿里的错误,并强调阿里巴巴不认命。这表明公司愿意面对挑战,积极寻求变革和创新,以实现持续的发展。
国家定调了!一系列积极信号为平台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阿里迎来新生。
最近,阿里捷报频传!
先是8月28日,阿里巴巴完成香港双重主要上市。紧接着,8月份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对外宣布,阿里巴巴完成三年整改。随着国家政策的明确,平台经济迎来重大利好,阿里股价应声上涨。
作为行业头部玩家的阿里,在拼多多、抖音等新兴力量的冲击下,市占率、市值持续承压。近年来,阿里内部更是经历了剧烈的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变动,业绩表现起伏不定,导致外界总有声音质疑阿里。
马云见状通过内部信反思,坦陈过去数年阿里犯下了错误,需要以归零的心态再度起航,迎接市场挑战。
变革,始于创始人内心,言外之意更透着倔强与凶猛:阿里不认命。
本次阿里回归港股,时间节点设计得刚刚好。
8月15日,阿里巴巴2024年公布第二季度财报,阿里该季度营收2432.4亿元,上年同期营收2341.56亿元,同比增长4%,各业务板块除淘天集团外全面飘红,而作为第一大业务,淘天集团在2024年第一季度时隔两年重回GMV双位数增长、在第二季度实现GMV快速增长。
数据出炉,市场一片叫好,而在这之前,阿里的日子很不好过。
2019年,马云退休,阿里进入多事之秋,兄弟公司蚂蚁上市失败、拼多多追赶、抖音入局,接连的市场变化导致市场对阿里的信心动摇,反映到市值上,2020年超过8000亿美元抵达高点后,阿里股价连跌三年,如今已不足四分之一。
阿里势衰,主要原因在于阿里流量增长陷入瓶颈,又延伸出拥抱商家还是拥抱用户的路线分歧,形成基础面恶性循环。
市场信心的动摇,间接导致阿里一直回购自己的股票,2023年阿里花费95亿美元回购了总计8.979亿股普通股,而在过去的2024财年,阿里巴巴累计投入125亿美元用于回购,回购规模位居中概股第一。
但是,阿里的股价一直未能企稳,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对抗烈度攀升的商业环境下,身处美国市场的中概股集体遭遇暴击,强如阿里也未能幸免,外部的商业土壤并不利于阿里的生存。
在这一背景下,阿里西退东进也就成为了必然,自然香港就是阿里再次上市的目的地。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阿里早已在香港完成二次上市,而本次再回港是形成美国、香港双重主要上市的格局。
二次上市指已上市的海外发行人,将该等交易所作为其主要上市地,同时申请在港交所主板进行二次上市。二次上市后,发行人所发行的股票可以在主要上市地和香港同时进行上市交易。
双重主要上市则指在一个或多个交易所做主要上市的发行人同时申请在港交所申请主要上市,与二次上市的主要区别在于交易地主体地位等同。
说直白点,阿里巴巴的港股股价,将独立于美股股价,或者说独立于美国市场土壤。
这一点,对阿里这种体量的中概股来说,至关重要。在8月23日发布公告后,阿里巴巴在美股市场股价上涨,涨幅达到3%,股价创下5月以来的新高,市场一片看好。
这种情绪对阿里来说,久违了。
很难想象,马云这几年的退休生活是否舒心,但在外界看来,他呈现出一种“退而不休”的状态。
2019年,张勇接棒退休的马云,操盘阿里巴巴,而此时阿里已经在互联网红利潮中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无论在资本层面还是业务层面,都呈现出扩张型思维,优酷、虾米音乐、万网、高德地图、饿了么、银泰、大润发等几十家企业都被纳入了阿里的商业帝国版图,而彼时竞争对手拼多多、抖音都未曾成为一极,流量见底说也没有形成舆论,于是后马云时代的阿里步入危机时反应迟缓,等到竞争对手杀到跟前,才大梦方醒。
打醒阿里的是拼多多。2015年上线之初,拼多多主打农产品领域的拼单模式,为了扩大用户规模,还创立“砍一刀”这种既土又高效的裂变方式,在2016-2018年间,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增长都在一亿左右。虽然拼多多初期用户规模增速很快,但由于业务重叠度不高,与阿里电商的目标用户群体还是泾渭分明。
真正的变化从2019年开始,当年618拼多多推出“百亿补贴”之后,原本阿里在特大城市、大城市的用户群体,开始向拼多多倾斜,而据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19-2021年拼多多特大城市、大城市用户增速分别达到了38.2%和43.4%。
对阿里更大的打击来自拼多多去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后的交易日,当时拼多多总营收为688.404亿元,同比增长94%,在高增长业绩的刺激下,拼多多股价涨超18%,总市值一举超越阿里巴巴。
败给了农村起家的拼多多,对阿里的打击很大,内网中有员工悲观直呼:“那个看着不起眼的砍一刀,快成老大哥了。”
当时阿里面对困境的思路是被人超越,就要跟进模仿。淘天从去年年底开始,开始与拼多多贴身肉搏,加码低价,向用户权益倾斜,先后上线了先用后付、仅退款、88VIP退货免运费等策略,都能从拼多多的运营中找到影子。
不过,随后的结果虽然是淘天GMV同比高单位数增长、订单量同比双位数增长,88VIP会员规模增至超4200万人,但肉搏的副作用也显现出来:淘天的客户管理收入(CMR)增速大幅下降,显然低价策略的受益方并不包括商家。
画虎不成反类犬,阿里再遇尴尬。拼多多能凭借超高人效、低价策略和对卖家的重视,占据淘天的电商份额,但阿里的价值体系下,同样的打法却没有相同的效果,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路线,显然对阿里来说更紧迫。
于是阿里大转向的一幕出现了,淘天对仅退款政策做出一系列调整,加强了对商家权益的保护;淘宝也在同一时段开始有意放弃低价策略,关注用户价值的实现。
但是,放弃低价,就会影响自己的高增长,保留低价又打击商家积极性,两难之下,阿里选择牺牲自己的短期利润。在业绩电话会上,阿里高管强调,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也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的资本支出,开销重点集中在保卫电商大盘、拓展阿里云及海外业务。
用利润保基础盘,阿里回到了互联网大战的年代,这不是一个容易让人接受的选择,但却是最符合现实的选择,回归港股后,阿里在绝对体量和盈利能力都有保障的情况下,才能持续拉升市值,相比于拼多多的攻城略地,阿里回港成功之时,也意味着必须做出反击了。
03
诚然,阿里放弃利润,转向流量与规模,其用意还是想向市场证明谁是老大。在资本逻辑下,谁市场份额高,谁话语权重,谁的市值就高;同样,市值又是佐证市场地位的重要数据,是向投资人交差的必答题。
被后来者赶超的阿里,躲不过关于市值的拷问,千里迢迢回港,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但在拉高市值这件事上,时机是个不可捉摸的因素。
在这个方面,与阿里同血脉的蚂蚁集体有着切肤之痛,2020年蚂蚁集团上市只差临门一脚,甚至在AH两地已经发布发行定价公告,发行价格确定为68.8元/股(H股发行价80港元/股,换算后一致),据此蚂蚁集体估值约2.1万亿元,上市成功就能成为A股市值一哥。就在全球市场目光聚焦蚂蚁的时候,这家超级金融科技集体坐拥天时地利,但独缺人和,上市计划功亏一篑后,蚂蚁集团今年的估值已跌到了5700亿元,与当年的风光不可同日而语,再度IPO的消息也时隐时现,看得出蚂蚁上市的节奏也大幅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