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三联工作多少算有点误打误撞。2016年底,我在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做了大半年运营后,非常想回到媒体行业,上网到处搜索媒体招聘信息,正好看到三联生活周刊在招聘调查记者。那两年,微信公众号已经处于流量爆发期,今日头条正冉冉升起,在主流舆论里,传统媒体的没落已进入日薄西山的尾声阶段。我当时对周刊了解不多,觉得它既不是我理想中的所谓硬派媒体,也不代表潮水的方向,但本着“先找到工作再说”的心态,还是赶紧投了简历。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收到回音。不死心,我又上微博搜索三联相关的信息,居然找到主编李鸿谷的微博账号。我立即私信给他发了三大段冗长的自白信息,啰里啰嗦、忐忑不安地陈述自己多想得到这份工作。过了两天,李大人给我回信息,“你没有留手机号,你可联络吴琪”,后面跟着一串手机号。真是大乌龙!原来我的手机号填错了一个数字,怪不得那段时间投出的简历,一个回音也无。这些案件都带有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征,就是从案件一发生就进入了网络舆论的视野,网络舆论就是其中特别重要的参与力量和影响因素,事件的走向都不仅仅发生在线下,而是现实和网络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在上世纪就断言,媒介是人类器官与意识的延伸,在手机已几乎植入每个人手掌的今天,这一论断已不是隐喻,而是时代的显性现象。也因此,对一个新媒体时代的记者来说,如果你对自我的期待是真相传播者,那么你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你是在为谁寻找什么样的真相,你又如何看待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如何在这两个世界中与他人互动。到这里,我需要岔开话题,讲讲我自己的经历。我出生在渝东北一个非常偏远的农村,从小是留守儿童,走的是经典“村小—乡镇初中—县城高中”式生产队做题家升学路线。进入大学后,第一堂课上,身边的一个同班男同学找我搭话,“你玩过超级玛丽吗?”我困惑地摇摇头说“没有”。那个男生惊讶地瞥了我一眼,低声惊呼“你好可怜啊,你简直没有童年!”随即冷淡地终止了对话。要到很久以后我才领悟到,他大概是认为,我看起来像个书呆子,小时候一定苦学苦背,课业繁重,以至于如此风靡的小学生电子游戏都没机会玩。但实际上,从小在村里放养长大的我,既没有苦学苦练,也不知道超级玛丽是什么。我经历的完全是另一种童年模式,我听不懂他在说什么,所以我们的沟通效率为0。这个对话像一个寓言,概括了我充满自卑的大学生活。作为一个内心敏感的农村学生,我过去的荣耀在此不值一提,我的寒酸、无知和笨拙则分外突出。在整个中小学阶段,我都以活泼开朗著称,但进入大城市的大学校园后,我像一只孵蛋期的抱鸡母,缩着脖子窝在草丛里一动不动,生人勿视,生人勿近,生人勿言,总之,一个标准的i人。我还记得,大二的暑假,我的同班同学已经有人进入新华社实习,而我能给自己找到的暑期工作是,谎称自己高中学历,在已经荒废的空荡荡的上海世博会展馆里当夜班女保安。一个更优秀的新闻系大学生当然也可能会找这样的工作,并将它变成一个实习项目,敏锐观察,详细记录,再完成一篇优秀的纪实作品。但我的确是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在挣那一个月2000块的工资。是的,人生的“真相”向我展露了完全陌生的一面。整个大学四年,乃至毕业以后的数年,我不得不打起精神探索现代城市生活,努力融入这个对我来说称得上是全方位的异乡世界。
回到三联的工作话题。2017年8月,南京南站发生了一起青年男子当众猥亵女童事件,我很感兴趣,当时就写了一篇微信评述文章。不过,随着继续跟进,事件的后续采访却卡住了,因为事情发生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很多隐秘的行为外人无法得知,也无法采访,法律上的性质又相对模糊,难以深入。而从事件引发的反响和讨论,所有人都感觉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的重大选题,甚至也许值得做一个封面。我记得,对做封面的想法,一开始李大人不太同意,觉得这个话题虽然重要,但弥漫性的沉默之下,作为媒体其实并不好寻找选题成立的核心要点。当时我也参与了讨论,犹豫了好一会儿,我说,我知道一个故事,是我非常非常亲近的一个发小,她在童年时就遭到不同亲朋近邻的性侵,后来在成长的过程里,出于受害者的直觉,她敏锐地扫描出自己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儿童性侵受害者,并且和他们交换了自己的故事。这些孩子,不光性格、相貌、家庭背景各异,甚至性别也有男有女。而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全都对自己的经历守口如瓶。海面之下,有庞大的冰山。我的朋友,是海面下冰山的一部分,并且能描述出冰山的轮廓。听了这个故事后,李大人决定做这个封面,并且让我主导。后来,我一方面采访了众多专家、社工和心理咨询师,梳理了国内对儿童性侵的认知和处理现状,完成了主文;另一方面,我采访了我的朋友,完成了“性侵受害者的隐秘联盟”这篇口述。在封面导言里,我的同事徐菁菁这样概括这个封面的意义,“从真相走向共识,这便是我们谈论儿童性侵的出发点:在向魔鬼全面宣战之前,我们先来打破沉默,看清它的面目”。而对我个人来说,完成这个封面,还有另一重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我终于可以完整、清晰、冷静地讲出那个被长久尘封的故事了,那个曾经让我抱着我的朋友痛哭,扎根在我成长里最隐秘也最沉痛的故事。而当这个故事真的被写出来后,我的朋友说,她感到最后一处伤口也结痂了,终于彻底轻松。在这个讲述里,她当然描述了性侵带给她的羞耻、绝望与痛苦,她曾经为什么本能地选择沉默,但更重要的是,在对那些同样受到伤害的朋友的观察与总结里,她清晰地意识到了社会机制本身出现了什么问题,她可以如何反击命运。讲述成为一种力量甚至权力,让她拥有平视的视角,得以重新打量并认识我们曾经共同身处的世界。我也清楚地知道,通过她,我提供的绝不止是一个猎奇故事,而是一份包含了反思与批判的社会观察样本。在这个封面过后,我还做过好几篇跟性侵相关的口述文章。一位全国某著名三甲医院的女医生告诉我,她曾被困在和业内大牛不健康的两性关系里,而其中最难以向人讲述的是,PUA和渣男并不能概括那位男性对她的所作所为,她的痛苦来自于,关系里的爱与伤害同样多且真实,就像一碗糖浆里裹满了玻璃渣;一位家庭背景不俗的女硕士则告诉我,她被导师步步引向陷阱,并在临门一脚认清并拒绝进入陷阱后,遭到长久的报复;一位干练的都市白领则告诉我,她曾在参与公益读书会后,被名声在外的导师骗喝烈酒后,在酒店遭到猥亵,而她后来才发现,这位导师实际是业内惯犯,只是之前的人习惯性选择了沉默。这些讲述者与我朋友的成长背景和经历截然不同,但在性侵害事件里,我和我朋友,我朋友和她们,其实生活在同一个价值和行为体系里。她们,更准确来说,是所有的我们,都是这个价值和行为体系塑造出来的个体,而如今,我们都在对这个价值和行为体系做出反应,当无数这样的反应汇集起来,必然重塑这个体系。正是在做这样报道的过程里,我不断重新认识自己,我的人生底色与我长久存身的异乡世界不再格格不入,壁垒分明。在三联,主编一直提倡大家在稿件里使用第一人称的“我”进行叙事:“我”看到什么,“我”听到什么,“我”如何理解……一开始我特别不适应,觉得有悖客观中立的新闻伦理。但年龄稍微大一些,当我能够更坦诚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作为活生生的单独个体的珍贵和局限时,我的确能更深入地理解现实世界的丰富与复杂了。我甚至渐渐不再提“真相”这个词语,因为所谓“真相”,只是认知相对于事实的投射,很多时候,记者需要先有认知,才能看到一个错综复杂的事件里那些幽微的细节。还想起一件事,2019年在采访北大吴谢宇弑母案时,在最初的报道里,吴谢宇被呈现的是完美学霸形象,不光智商高、学习好,情商也非常高,朋友众多。但在我的采访里,不少人都注意到,吴谢宇在人际交往方面其实有些笨拙且程式化,比如会在深夜突然给很多人同时发送信息,“你好,在干嘛?”跟不管熟不熟悉的人都会拍肩膀打招呼。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发地——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家属院(张雷 摄)
后来我意识到,描述吴谢宇情商高的,主要是他的高中同学。而高中,正是吴谢宇的学霸特质最突出的阶段,所谓的情商高,完全可能是学习成绩带来的隐形福利。对一个记者来说,这是可完全核实的“真相”吗?当然不是。但它重要吗,我认为是重要的,因为它所提供的思考方向,旁证了绩优主义至上的教育体系里,人可能会被如何塑造。也是在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我对自己大学后的性格变化释怀了。大学固然使我自卑,但我在中学阶段的好人缘,恐怕也并不是因为我擅长广结善缘,而是那时其他的同学更擅长发现我身上的优点而已。做记者,尤其是做三联记者的这些年里,总有人问我,你见过什么样的名人,得知过哪些惊天秘闻,事实是,作为社会记者,我确实没有见过多少社会名流,所知道的社会现实也仅仅是我的智识所能得知的那些,别无秘境。但对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做记者的这些年,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恰恰是那些普通人的普通人生。所以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在武汉采写的三篇报道,主人公分别是百步亭社区的一户普通居民,武汉青山区的一个普通老人和武汉硚口区的一个普通社区书记。在2020年的俄乌冲突里,作为新媒体编辑,我选择重点记录的是一个收留难民的普通乌克兰房东,一个普通中国留学生的撤侨之旅。我如实记录下他们的完整遭遇,他们的坚强与怯懦,勇敢与无奈,还有他们的幸与不幸。在俄乌冲突中,收留难民的普通乌克兰房东的地下室被改成了公共防空洞,防空警报响起来了以后周边的邻居都会过来躲避(口述者供图)刚做记者的时候,老记者总谆谆告诫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采访对象,都要平等以待,不卑不亢。在自尊心的驱动下,刚刚当记者的时候,我总是在采访所谓重要人物时提醒自己记起这一原则,尽力“不卑”。但多做了一些年头的记者后,我渐渐意识到,面对一个普通的采访对象,甚至一个新闻事件里的周边采访对象时,能放下预设和偏见,重视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做到“不亢”可能更加重要。
如今的新媒体相比我在2017年入职三联时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今日头条已入黄昏,微信公众号也成为下行平台的代名词,但我却不再有远离潮头的恐慌。见自己,见广大现实,见众生,感谢李大人当初回复我的私信;也感谢有一群读者,愿意喜欢这样的内容,一直订阅这份杂志。以及,今年的订阅季又开始啦,欢迎大家继续订阅。(一个猝不及防的广告:))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