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跟着历史去漫游,来场中原小城的CityWalk ·  2 天前  
新周刊  ·  无助老人,涌向一家乡村“烧鸡店”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一纸红票与康熙的世界观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时隔7年,我才看到同学那封绝望的求助信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0-11 21:00

正文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葱花薄荷

我在读研时参加了学校的一个社团,社团运营着一个公众号,每周都有心理栏目“青春树洞”与学生交流互动,我是这个栏目的负责人。有情感困惑的同学将问题匿名发到我的邮箱,我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去咨询社会学院的心理学老师,再私下回复那些来信的同学。

就在几个星期前,我整理电子邮箱时,发现了一封当年未读的邮件。

《命定之人》剧照

那是当时一个大三本科生写的,满满一屏幕的字都在控诉自己的“水逆”。他用了很多个激昂的感叹号,仿佛在咆哮控诉这一切:父母突然宣布要离婚;期末两门课都没及格堪称耻辱;在网上向高中女同学表白心意失败,想见面也被拒绝,四年单恋无疾而终;六级刷分一次比一次低,对英语失去了信心;最近钱包丢在了图书馆,里面有半个月的生活费、身份证、校园卡,他连着两天问失物招领处也没有结果……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他崩溃地写下这封邮件,埋怨世界上所有的不幸都被他遇到了,最后一句话里的“打算退学”和“人间不值得”异常扎眼。

这封邮件因为标题不清,我当时略过没有点开。时隔七年才看到,不禁觉得后背发凉,在那个少年的绝望时刻,我居然忽视了他的求助。

“同学你好,不好意思,我现在才看到你在2017年给我发的邮件,如果你看到消息,可以给我回复一下吗?让我知道你现在很好,谢谢。”

我赶紧敲下了文字,点完发送按钮后,陷入了焦虑和自责中。还好我的自责没有持续太久,就收到了他的回复。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谢谢你还记得这件事,我现在很好,那时也很快就恢复了,不用担心。”

我松了一口气,但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又问:“同学,因为感觉那时你的心情很沉重,可是你刚才又写了‘很快恢复’,是怎么做到的?很不可思议。”

他在邮件里向我回忆了他的“快速治愈历程”——

没有收到我的回复,他以为他遇到的是一些我们栏目看不上的小问题,既然别人看不上,那可能是小题大做了,这么一想就释怀了很多——父母离婚后,久久压抑着的母亲反而变得开心了,跟他打电话也欢快了起来;他的两门课都是差一点及格,只要补考时再细心一些就好了;即使失恋,短痛也比长痛要好;丢的身份证可以补办,钱包里本来应该是七百多块钱,那天早上他刚好拿出两百充了校园卡,校园卡恰好被放在了口袋里没有丢,像是不幸中的万幸……想到这里,他就觉得自己想要抱怨的每一件事都不值得抱怨了。再绕着操场跑了两圈,去澡堂冲了澡,吃了顿饱饭,躺在宿舍的床上睡了个懒觉,难过的情绪悄然溜走了。

《舍不得星星》剧照

虽然没有得到我们的帮助,但他靠着“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也安全地跨过了那个坎儿,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这也令我想到自己刚出国读博的时候,语言的隔阂、生活习惯的不适应、物价的“高不可攀”全都化成异国他乡的苦楚,怕家人担心,一个人的孤独无处诉说。几近崩溃的我开始在网上写日记,淋漓尽致地发泄情绪。写完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心情渐渐明朗起来。后来,我学会了观察并记录下身边的小确幸,虽然日子仍然和往常一样没有变化,但每一天都在我的笔下生动起来,也在我的心上跳跃起来。

成长,就是要依靠内在的力量,去跨越那一道道坎儿。毕竟流水的“帮助”、铁打的“自救”,而最强大的治愈方式就是自愈。






排版:桃桃 / 核:米花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个人问题”栏目读者投稿文章。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三联生活周刊》投稿邮箱

个人问题投稿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投稿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读者来信投稿

[email protected]

生活圆桌投稿

[email protected]

头条号“粉丝信箱”

[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