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原创 ·
作者|林之柏
时间跨入2025年,最大的科技风口仍是AI。
一方面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来自贝恩咨询的统计显示,全球AI产业规模超7000亿美元,预计未来10年规模将增长13倍以上。另一方面则是AI行业迈入下半场,竞争的焦点从原来的“快占位置”升级到了“深度耕耘”。
这些变化都是AI行业进一步成熟的信号——基础层格局基本确定;技术层,是产业的框架和筋骨,价值不言而喻,但由于其投入高、落地难,商业化前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应用层商业化路径明确、需求持续增长,成为了目前行业公认的AI下半场最重要的赛点。
基于AI技术研发的各类硬件、软件、应用产品,已然成为各行各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截至2024年6月,生成式AI已在国内超过120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用户规模达2.3亿。意识到人们越来越离不开AI,各路玩家纷纷下场开卷:这当中有实力雄厚的科技巨头,如百度、字节等;有资本热捧的新晋独角兽,如月之暗面;还有一些背靠大厂的软硬件厂商,比如雷鸟、小度等。
以硬件起家的雷鸟,过去一段时间频繁落子AI产业:先是在AR眼镜中加入更多AI元素,如上线操作系统RayNeo AI OS,以改善人机交互效率;在刚结束不久的CES 2025,雷鸟推出了首款AI拍摄眼镜雷鸟V3,独立AI应用ChatBird也于去年下半年正式上线。
从系统到AI眼镜、再到AI应用步步深入,一张AR+AI产业蓝图逐渐清晰了起来。
详解雷鸟AR+AI产业版图:
硬件、软件、应用一手抓
背靠大集团,自带硬件基因和深厚技术功底,加上多年的细心灌溉,奠定了其在AR眼镜赛道的头部地位
——从数据上看,根据第三方机构洛图科技的报告,雷鸟在2024年全面AR眼镜市场的份额为35.6%,排名中国第一;而在去年双十一期间,根据京东商智、天猫生意参谋的统计,雷鸟在京东、天猫双平台XR销量榜排名第一,行业市场占有率高达42%。此外,在海外市场,雷鸟也多次拿下黑五、亚马逊会员日品类销量第一的好成绩。
(注:XR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涵盖了所有类型的混合现实体验,包括VR、AR、MR。)
雷鸟最新产品雷鸟V3 AI拍摄眼镜
图源:雷鸟
但问题来了,按照“历史经验”和商业逻辑,如果只发展硬件,其实很容易受制于软件和内容生态。纵观科技行业,苹果、特斯拉等企业,无一例外地都走向了“软硬结合”的一体化发展之路。
马斯克曾自信地表示,特斯拉既是一家车企,同时也会成为顶尖的软件公司,让FSD自动驾驶系统、OTA付费升级和高级车联网三大软件服务成为拉动收入、利润增长的新引擎。苹果软硬一体化战略的成功更是毋庸置疑,根据2024财年四季度财报,苹果软件服务收入25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毛利率高达74%,收入和利润的占比分别达到26%和44%。
从这个角度着眼,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雷鸟要积极投身AI应用的赛道,以“AR+AI”的新阵型来放眼更长远的发展。
而他们选择的切入点则有着软硬一体的一脉相承:在做硬件的时候,雷鸟一直强调关注用户真实使用场景,认为优秀的产品应该是陪伴用户生活、成长的。进入AI应用领域,雷鸟同样把落脚点放在用户需求的场景身上——近日,雷鸟旗下的AI陪伴应用ChatBird就凭借其创新的AI虚拟社交圈玩法,成为了行业的一匹黑马,入选量子位智库2024「原生AI 100」应用榜单。
据了解,ChatBird注册用户30日后留存为
20.1%
,最高活跃天数占比
99.1%
,用户激活1个月后活跃比例达到
9.5%
,在同类应用中名列前茅。
陪伴型AI应用其实不是一个新鲜的赛道,市面上活跃着许多玩家,如猫箱、星野、筑梦岛等等。那么,年轻的ChatBird凭什么迅速站稳脚跟?有两个独特之处值得一谈。
第一,ChatBird善于营造真实感,让用户感觉到自己真的在建立一个圈子、经历一段成长、和真实的TA共同成长。
以最基础的聊天功能为例,在ChatBird和虚拟人交流时确实能感受到满满的“人味儿”,而不是千篇一律的AI流水线式生成对话。比如当你和有多年“积极摸鱼”经验的“显眼鱼”交流职场话题时,对方总会给出不走套路的回应。
如果你陷入内耗,问他“每天都休息不无聊吗”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休息才是最有意思的事”;当你吐槽“每天都不想上班”但又没有实力躺平的时候,别以为他会给你打鸡血,他只会撂下一句“你真可怜……”;当然,也别指望他鼓励你换个工作、换种生活,他只会秉持一贯的哲学劝你“不如乖乖躺平”,就像你生活中会遇到的那种有点丧、有点毒舌但思路清晰的朋友一样。
真实感、交互感的强化,体现了ChatBird在理解力、数据及指令处理能力上的优势。
陪伴型AI应用的底层逻辑并不复杂,感知-理解-生成-输出,是最简单的AI数据处理链路,要改善体验无非就是围绕这几个环节做文章。ChatBird能以高频次、更自然的语言回应用户的聊天信息,表明其语言感知的高流畅性,且对理解和生成两个环节实现了很好的优化。当用户活跃时间足够长,数据不断积累,或许就会发现虚拟人越来越懂自己,双方甚至能像现实中的朋友那样争论、拌嘴,而不是像一台机器那样讨好你,这无疑是陪伴型AI应用最理想的存在状态。
图源:ChatBird
第二,ChatBird在破圈方面做出了不少尝试,希望摆脱传统陪伴型AI应用在圈层、话题方面的界限。
在此之前,乙游、二次元聊天应用之所以一直局限在较为小众的圈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角色人设、对话场景和话题设置不够真实、接地气,大多停留在为用户“造梦”的阶段。“造梦”当然没有错,但这样一来就会和现实生活脱钩,无法服务好真实世界,只能停留在虚拟世界里。
相比之下,ChatBird上的对话场景和话题挑战就具有满满生活气息。
比如想交流专业知识的用户,可以和“建筑师Lee”一起分享对建筑大师扎哈的崇拜,或者一起吐槽建模软件SketchUp的渲染卡顿、设计院的严重加班。喜欢聊生活话题的用户,则可以向美妆博主“千年美女”讨教哪款粉底液看起来更轻薄,什么样的肤色配什么样的唇彩,对方还会贴心地给你介绍护肤品的成分和性价比。
陪伴型AI应用面临的一个难题是难以突破次元空间限制,在真实生活场景发挥作用。ChatBird无疑理解了当中的精髓,贴近广大用户的亲身经历的话题、人物设定,不仅仅是为了赢得用户共鸣,更是为了真正融入用户的生活之中,提供场景化的建议和帮助。这一差异化优势背后,体现了ChatBird多场景交互能力的提升。AI能高效感知并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话题,便更容易融入现实,更清晰地洞察用户需求。
图源:ChatBird
从造梦回归现实,是陪伴型AI应用未来的主流趋势之一,而这也让陪伴型AI应用能够更加深入地"渗透"用户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带来更大的应用价值与市场增长空间。根据腾讯研究院的报告,预计到2027年,AI陪伴市场规模达到千亿级别,其中AI应用的占比要稍高于AI硬件。
但行业并不能盲目乐观。去年以来,全球多款同类应用遭到下架整改。虽然部分国家的监管机构并未给出具体下架原因,但内容价值导向、功能设置上的争议由来已久,足以让行业提高警惕,也让从业者们对陪伴型AI应用的未来发展策略更加谨慎与细化。
基于行业现状和用户诉求,我们认为陪伴型AI应用未来主要有三个值得重视的优化方向:
首先是在功能上,要把更多自主权交给用户,提高用户参与度。
比如ChatBird就正在开发用户影响虚拟人成长,参与到虚拟人人生关键抉择中的新功能。官方会设置相关的话题,让虚拟人根据情境主动向用户寻求建议:和舍友闹矛盾时是该忍气吞声还是主动回击?面对热衷“鸡娃”的家长该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用户给出的回应,会左右虚拟人接下来的选择,继而影响其性格、价值观的养成和往后的故事走向。
这一优化方向,主要也是为了顺应场景化迭代、交互升级的大趋势,让现实场景和虚拟世界的连接更深入,让用户参与到虚拟世界的场景、角色塑造中,并进一步打破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同时减少系统对用户和虚拟人的干预,把主动权交到用户手中,而不是让系统控制角色和用户。
其次,在设计上,人物情节、功能都要进一步细化、立体化。
ChatBird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角色都不是扁平化和一成不变的,随着聊天和话题的深入,可以看到明显的角色成长弧光。比如“厂妹”这个角色,初看是“丧”且迷茫的,会跟你抱怨在电子厂打工每天就是“睁眼上班闭眼睡觉”,过着机械化的生活。但深入聊下去,聊到学习、未来的生活这些话题时,她会慢慢“打开心扉”告诉你,她梦想着有一天“攒够钱重返学校”,然后赚很多钱、做自己想做的工作。
这些设计,体现了ChatBird数据处理的流畅度和场景感知的精细度,只有这样才能训练出性格立体、有深度的虚拟人角色。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未来让用户保持新鲜感与参与热情,并随着使用频次的增加持续挖掘虚拟人角色、场景的魅力。
图源:ChatBird
最后,在价值取向上,紧扣社会真实议题,给用户提供有建设性的参考意见,而不只是充当一个倾听者。
这正是监管层积极倡导的方向:陪伴型AI应用不能取代真人,但可以弥补现实社会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某些空缺,为恐惧社交又渴望社交的用户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
正如上文所说,ChatBird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话题和角色人设十分接地气,努力突破传统AI应用在场景化方面的局限。以职场话题圈子为例,用户可以向“杠精”前辈请教如何拒绝领导的不合理工作、如何缓解内耗情绪;OL女律师的角色,甚至可以为你提供普法、维权等专业建议。
随着下一阶段的钻研不断深入,ChatBird有望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尤其是通过大语言模型和多Agent框架的结合,在用户向虚拟人请教现实问题时,系统可以构建评判Agent与行为的评分机制,实时评估用户行为的合理性,并传递给虚拟人Agent,从而让虚拟人做出合理的回应——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一个能真正读懂现实世界、读懂用户并反过来为用户建言献策的AI应用。
硬件基因融合AI思维,
雷鸟为跨界玩家提供解题新思路
AI改造万物的时代潮流不可扭转,跨界、融合乃大势所趋。尤其对于以硬件为基础的数码3C、家电、智能家居等企业而言,AI正在深刻改变智能硬件的底层设计逻辑,要让硬件从一种工具转变为一个真正的“智能大脑”。
但想从硬件顺利跨入AI领域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思维转换不过来,带着做硬件的套路搞AI,往往是费力不讨好。雷鸟的经验实践或许给正在拥抱AI的行业提供了新启示——
不需要完全丢掉过去的经验和思考方式,只是要把思路打开,让硬件基因和AI思维结合起来;做硬件积累的技术、数据技术可以为AI所用,反之亦然。
我们看到雷鸟的"AR"与"AI"其实并非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相乘"——AR与AI相辅相成,彼此成就,并形成一个"硬件+AI+应用"的一体化的战略生态。
在这个生态中,眼镜硬件是前哨。它能够不断积累真实世界的数据,尤其是软件很难获得的多模态、第一视角的交互,为AI的深化蓄力。
比如当我们使用雷鸟V3时,拿起一个水瓶喝水,在这个过程中,AI眼镜不仅“看到”了桌子和水杯的静态信息,还观察到了我们拿起水杯等具体意图和互动行为,这种理解能力对AI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机器人领域。
当数据收集、训练再到功能优化这条链路打通之后,AI在场景感知、交互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就会体现得相当明显。
正如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所言,AI眼镜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增强和理解人类的日常行为与互动,这对AI技术的发展具有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