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卓越父母成长课堂
汇集全球最好亲子教育资源,成就中华三代家庭文化传承。让父母成长,让孩子绽放,让千万家庭笑起来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卓越父母成长课堂

她将3个儿子全都送进斯坦福!告诫父母不该做这8件事情!

卓越父母成长课堂  · 公众号  · 育儿  · 2017-08-02 07:03

正文


从当红的少女歌手到斯坦福教育学博士,又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今天带大家来看看这位妈咪的精彩故事。



从当红歌手到斯坦福博士

出生于香港的陈美龄,在 1970 年代是个红透半边天的歌星。在中国大陆拥有众多的听众,曾一度与邓丽君、翁美玲齐名。

然而,正在自己最红的时候,陈美龄听从父亲的告诫“钱财、名誉如流水。一旦出事立刻会被夺走。但是,知识一旦记入脑子,就不会被人夺去,它会成为你一生的宝物”。

爸爸的话让陈美龄鼓足勇气暂别歌坛,前往多伦多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

时至今日,她也常把这句受用终身的金玉良言挂在嘴边,也同样用它教育着自己的孩子们。

▲ 1988 年 6 月邓丽君和陈美龄在「东京音楽祭」记者会


多伦多大学毕业后,她重返歌坛


30岁在日本结婚。婚后她并没有像其他日本主妇那样停止工作,而是每次把儿子带到工作现场。

这是当时的日本社会不能理解的,引发的争论之大超乎想象,甚至衍生了一个词“Agnes争论”(陈美龄的英文名),陈美龄还因此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

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看到了这期杂志,给陈美龄写了信邀请她去美国继续念书。

她真的就果断地放下手上的工作,考GRE、填申请表、找推荐信,最终真的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那个时候,她的大儿子才2岁多,还怀着二儿子。在独自照顾两个儿子的同时,陈美龄拿到了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 陈美龄抱着二儿子在斯坦福大学毕业


不少人都有疑惑,为什么有了孩子还如此拼?

陈美龄说:

我在育儿方面一个比较大的目标,就是希望孩子们处于最好的环境中,身边围绕着优秀的老师和朋友,接受着许多刺激,从而能够自发地学习。

她认为:孩子永远是第一位,做父母的必须要懂得自我牺牲。并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学到、悟到的教育知识与理念。

时隔30年,陈美龄重回众人视野,是因为她的三个儿子全部考上了她的母校——斯坦福大学。

陈美龄:父母不要做这8件事

一个孩子成功,或许是运气;两个孩子成功,可能靠聪明,三个儿子全部考入斯坦福大学,这100%的“命中率”依靠的正是科学的育儿方法。


为何她的教育能做得如此成功?来看看陈美龄总结的“父母们不要做的 8件事情”吧。




01



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要是比较得多的话,小朋友就会没有信心,他的潜力不敢让父母看到。

自我肯定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是自我肯定力低的小朋友,他们可能会去欺负别人,看不起别人。

不少妈妈心里有疑问: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呢?是因为“智商是硬伤”吗?

我国曾经对青少年人群的智商做过统计研究,研究报告显示:智商低于 90 高于 130 的学生,仅占所有学生的 2%。

也就是说,在非特殊教育的学校,每个班孩子的智商水平大致是相同的。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成绩不好的孩子跟智力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作为家长还是应该把功夫用在正确的方向上,例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努力程度及心理因素等。




02



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

玩具玩了两三个礼拜,他们就会不喜欢了,丢在一边,玩具不会成为他们永久的朋友。

我记得有一个家长跟我说,女儿不喜欢洗澡,我想奖励她(玩具)。我说,你可以说:“好,你洗干净,可以帮妈妈化妆”,这样她一定会喜欢的。

你要让小朋友知道,奖励她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交流的事。

以物质作为诱饵,的确能促使孩子一定程度上按照大人意愿完成任务。

然而,随着奖励次数的增加,孩子一方面对物质的档次、品类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不是出于自觉自愿,也就是内在动力来取得更大的成绩。

因此,奖励孩子要注意:

① 当孩子不需要物质激励也能出色完成某活动时,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给孩子奖励。

② 尽可能采取人际交流式的奖励:例如口头表扬、鼓掌、拍拍孩子肩膀,给孩子一个拥抱等,或是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看电影,给孩子买喜欢的书籍与手工制作用品等。




03



不要制定每天的时间表

有很多妈妈,教育小孩的时候,为他们定制每天的时间表,做好功课才能玩。

我会让他们在学习时感觉在玩,在玩的时候也会学到东西,让玩和学习分不开。

时间表的确有助于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但妈妈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寓教于乐,怎么松弛有度,让孩子的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而不是疲于应付妈妈交与的任务。




04



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

提高分数的课外班,给小孩的想法就是:学习就是为了分数。如果能把多年的补习费用,用在全家去旅游上,会更好。

比如说我的大孩子喜欢鱼,差不多日本能去的水族馆,我们都去过了。

给孩子上辅导班、兴趣班,如同开小灶加餐,是目前社会上的普遍现象。但,没有哪个学业突出的孩子是“补”出来的。

报课外班并不一定不好,但得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下面两类孩子才需要报班:

① 学习能力特别强,课本知识无法满足其需求,学校老师已经不能指导了。

② 学习困难,存在薄弱环节,跟不上学校正常的教学节奏,必须额外补差。




05



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懂得选择非常重要,从小我就训练他们,比如说去买冰淇淋,自己选择什么口味的。

我大儿子读高中时,想去美国留学,我当然希望他选择 NO.1,或者是 NO.2 也好,可是他选的是 NO.7。

他选的学校是,每一名新生都配一匹马,他们每天要先照顾了自己的马才能去吃早饭,这是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他读得很高兴,成绩也很好,学校也教得很好,他的选择是对的。

很多家长会做孩子的保护伞,企图一开始就让孩子避开挫折,帮孩子选择处理一切事情。

另外,父母常常也会不放心孩子的选择。可是,孩子往往是在无形中接受并认同了父母的担心,慢慢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能选择的。

不要害怕孩子会走弯路、会遇到问题和挫折,因为那才是帮助他们成长最好的土壤。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不要去过多的干涉。




06



不要打孩子

打是很快能让他们认错,但是他明白事情的原委了吗?孩子做错事,妈妈当“唐僧”才最有效。

当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我会一直和他们谈话,直到他们接受、认可为止。才两岁的儿子犯错,我都能说教四个小时。

打孩子会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情,还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不用讲道理,孩子年幼对很多事情都懵懂不明,爸妈更应该耐心帮助孩子了解,做一个讲道理的父母。




07



不要因为工作忽略孩子

我也是职业女性,经常见不到孩子们,我的大孩子很喜欢鱼,每天睡觉之间我就会陪他玩 10-15 分钟钓鱼的游戏,他到现在都记得,说妈妈你是鱼,我是渔夫。

妈妈和小孩待在一起的时间,哪怕是 2 分钟,5 分钟也是天堂,对孩子的影响会很大。

现在的父母离家庭教育越来越远了,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等理由,成为父母们忽视教育孩子的主要借口。

可是,父母毕竟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有必要在忙碌中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对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关爱,这样才能使家庭更加和谐,孩子才会更加敬爱你们。



08



孩子发问,不要让他“等一等”

孩子问我问题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说你等一下。可是有些时候我在炒菜,他们会走来问我:妈妈,妈妈,天为什么会是蓝色的?

这个时候,我根本答不上来,我会把火关掉,说:“你问得真好,等下我们一起去找答案”。

孩子天性好奇,喜欢探索,对不知道的东西就会来问父母,但是有时候父母们工作生活忙,孩子发问时就会让他“等一等”。

可一等之后,或许家长忘记了,或许孩子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孩子的探索欲望就消失了。

所以,当孩子在发问时,家长们能够放下手头的工作尽量放下,陪孩子一起探索学习,不懂不要紧,带着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即增进亲子关系,也学到了知识。


结语:陈美龄所提到的“父母不要做的 8 件事情”看似简单,很多家长却常常忽略掉。

把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的传奇我们无法复制,但教育方法都是可以传播和习得的。

希望我们为人父母的都能好好思索,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精华文章(直接点击标题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