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北京。在剑身达到一定温度后,孙建军从熔炉中迅速取出进行打制,顿时铁星四溅。
就像一把宝剑的诞生要经过烈火焚烧和冷水浸淬一样,铸剑师也常藏身水火之间,一边是盛世的热闹和喧嚣,一边是匠人的冷清与孤独。
文 ✎ 张文政
编辑 ✎ 卜昌炯 刘星雨
眼下有很多看起来很酷的职业,铸剑师是其中之一。在这个热兵器已经盛行数百年的时代,他们仍在孜孜不倦地扬起手中的铁锤,站在旺盛的炉火边,一锤一锤为早就失去用武之地的冷兵器续命。
就像一把宝剑的诞生要经过烈火焚烧和冷水浸淬一样,铸剑师也常藏身水火之间,一边是盛世的热闹和喧嚣,一边是匠人的冷清与孤独。
自2002年在集市上看到有人售卖刀剑而临时起意学着铸剑,39岁的“北漂”孙建军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15年。经历了最初的无人问津、几度被公安部门当作利器收缴,以及一次又一次从头再来后,他逐渐找准了方向和节奏。凭借多年来摸索出来的手艺,如今他成了籍贯所在地湖北孝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孙建军眼里,铸剑这条路很艰辛,也正如铸剑的过程,只有经过水与火的淬炼,才能得到一把好剑。
“人类不仅仅是为了生命的延续,人的努力是有精神向往的。”孙建军告诉《博客天下》。他将自己的铸剑热情解释为“不断地去探索去学习自己心里向往的东西,通过双手把它显现出来”。
孙建军出身铁匠世家,生活在清末的曾祖父是铸造刀剑的高手,祖父擅长打造剪子、菜刀,等到他父亲一代,只有三叔继承了祖辈的手艺,学会铸锄头、斧子、柴刀、镰刀等生活用具。
由于家境贫寒,孙建军没能念到小学毕业。小时候,他的一大爱好就是看三叔打铁。16岁时,他正式跟着三叔学艺。然而好景不长,三叔的铁匠铺维生艰难,没几年便关了门。
孙建军16岁开始跟随叔叔学习铸造技艺,如今租住在北京市通州区一处偏远静谧的村庄,专心铸剑。
20岁那年,孙建军随同村十几个小伙子到北京建筑工地上谋生。直到后来有一天在集市上闲逛,看到有人摆摊做刀剑生意,他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命运之门,决定拾回旧日的手艺。
单纯从技能上讲,孙建军的锻造技术是成熟的,但真正意义上的铸剑还是头一次。他开始到处细致翻阅资料,透过玻璃端详不同年代的冷兵器,钻研如何打造高硬度、锋利、手感上佳的剑器,而世人素来对刀剑外观美感的推崇又促使他自学书法、美术和雕刻。
户外是30多度的高温,面前是近1000度的熔炉,孙建军没干一会儿就已汗如雨下。
在每一天的消耗和看似无穷尽的日子里,孙建军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把铁块放在炉子里烧红,在9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反复折叠、锻打以提纯,大概成形后依古法放一两年,想做时再拿出来,经过最后一次锻打、淬火、铲、锉、磨等工序完成剑条,然后再制作剑首、柄、镡、带扣及鞘。
熔炉中的剑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取出而后打制,孙建军来回拉扯使剑身温度保持均匀,而温度高低全凭多年来的经验。
古语云“十年磨一剑”。剑坯在铸造之前需要在四季不同的温度和湿度中放置一段时间,磨剑时的细致也体现在每一个环节。磨刀石需要提前用水泡数小时,而后打磨至表面光滑,否则任何小的凹槽都会毁坏宝剑,前功尽弃。
通过铸剑,他逐渐解决了生计之忧。他不接受订单,刀剑皆随性而铸,亦无标价,遇到谈得来的朋友,随意多少钱都行,有时甚至主动赠予;若感到不被尊重,会毫不顾忌地将来人呵斥出院门。性格直率的他,就像他最爱的汉剑,剑身平直,朴实粗犷。
两年多前,孙建军还常坐公交到宋庄访友小聚,现在连联系方式都散失了。他在北京东南角六环外的碱厂村租下一间院落,一个人在院里从早到晚钻研手艺,有时干脆连图纸都不画,信手锻打出刀坯来。
孙建军铸造的一把宝剑,剑身上的竖纹是在无数次折叠打制的过程中形成的。为了铸剑,孙建军经常去博物馆参观研究古剑的细节,翻阅相关古籍和传统图案,自学了雕刻、木工、绳艺等技能。
一把好的刀剑不仅要在硬度、锋利度、手感、外观等方面达到水准,更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一个小小的剑夹需要敲打至少3天”。
孙建军竖了一根竹竿试剑,刹那间剑起竿落。多年来的铸剑工作让孙建军的身体产生了诸多病痛,如今他每年只铸造3到5把剑。
他的右臂因长年握锤使力,导致手筋撕裂。为此他不得不缩减工作强度,从最多每年铸三十多把改为现在的三五把。
孙建军很少出门,生活上像个古人,拒绝使用网络、微信等社交工具,平日爱在家煮茶、读书、练字,最推崇《庄子》,上小学的儿子放学回来,晚上会辅导他读古文,假期教他铸剑。
孙建军家的客厅,除了整齐摆放的刀剑,就是书籍和笔墨,这些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孙建军住的小院角落,废弃的剑坯。每次铸剑都需要几块铁坯同时打造,最终挑最好的铁坯进行铸造。
他家的客厅墙上挂有一幅字——由技入道。他说:“我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去传承最古老的技艺。”
文章首发于《博客天下》总第249期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