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39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急诊急救、灾难医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秉承“崇尚生命与科学”的价值观和“仁爱、诚信、敬业、创新”的医院精神,不断探索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模式。【肿瘤资讯】特邀绵阳市中心医院周良学书记就医院的科学管理、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分享经验。
医学科技创新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医院管理的关键
周良学书记:医学科技创新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也是一个重要指标,是医院弯道超车和可持续发展的续航力。我们医院作为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结合学科优势与疾病地域分布特点,以“医工结合”为方向,采用“举院体制”举全院之力打造核医学特色优势学科集群,积极开展集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全链条科研及转化工作,探索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着力培育科研创新文化。
一是搭建生物医学科研和核技术医学转化创新平台。先后投入1.5亿元建成1300m2的核医学临床及临床转化平台、1700m2的生物医学基础实验室、362m2的生物样本库和630m2绵阳市首个SPF级动物实验中心,配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小动物PET-CT等国际领先科研设施设备;成功取得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Ⅳ类证、实验动物许可证,获得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备案许可。同时,依托我院在心脑血管疾病介入、放射及超声介入,呼吸消化内镜和恶性肿瘤的免疫、靶向、精准放疗等综合治疗,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等危急重症综合救治和麻醉舒适化医疗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临床资源,投资近1000万建设临床科研大数据信息平台,构建食管癌、脑卒中、肺癌、心脏瓣膜疾病等专病数据库,整合复杂、碎片化、非结构化的医疗数据,为专病的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研究平台。
二是强化医学科研顶层设计,持续优化科研创新生态。将以前零散的、孤立的、医生或科室自主开展的科研、论文撰写、课题申报,转化为有组织的、聚焦核医学的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通过院级-科级层面论证设置研究方向,既高屋建瓴,又结合科室和专业的实际与特点;同时,通过不断创新,解决科研过程的琐碎繁杂问题,切实解决创新力量和资源分散化、“碎片化”问题,为科研人员腾出时间和解放精力。举例来说,我们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成果、转化、诚信等管理制度20余项,形成科学研究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体系;创新开展一站式科研经费报销,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让科研人员能够更加专注科研;开设科研门诊,解决临床医生在统计学处理、论文撰写、英文写作能力短板;同时面向科研骨干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能力培训等。
三是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实验室运行机制,医工医理融合,利用自有资金设置科研专项,面向全国开放,促进了重点实验室建设;近三年医院利用自有资金投入研究经费1000余万元设立开放课题86项,吸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药科大学、南京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国内顶尖科研人员以PI负责制形式组建多个研究团队开展相关研究,在重点实验室四大研究方向上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进入转化阶段。
近两年,我院获批组建国家卫健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绵阳市麻醉与神经调控重点实验室、绵阳市呼吸病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对每个实验室、研究中心进行了资金匹配,并柔性引进学术带头人促进学科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作为主研单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SCI年平均增长率超过70%,授权专利412项,专利转化3项,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超150万元。
绵阳市中心医院组建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争取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放射性药物研发中心
周良学书记:1.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显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靠前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恶性肿瘤作为目前我国居民第一大死亡原因,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将进一步上升。面向人民健康,迫切需要提高我国对危害人民群众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后期精准治疗水平。
2、临床医学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转变,正在迈向转化医学、精准医学时代,核医学作为精准医学的典型代表,具有诊疗一体化特征,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诊疗的新模式。
3、绵阳作为中国科技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核医学研究方面的优势,拥有稳定自主的同位素供应体系、国内首创医用回旋加速器等设施设备产业链。
基于此,我们在绵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省、市卫健委的指导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下,2021年12月正式获批组建委省共建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确定了放射性核素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研究、FLASH放疗装置研制及临床转化研究、医用回旋加速器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辐射损伤防治药物的基础和转化研究等四大研究方向。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我院已初步具备核医学“产学研用”全场景应用条件,并取得一系列可视化、显性成果。1、在科研转化方面,我们医院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组成的FLASH联合研究团队建成了世界首个基于高能X射线FLASH放疗实验装置,并实现设备小型化且验证了FLASH效应,电子FLASH将在今年6月型检,计划7月开展临床试验。FLASH放射治疗是一种能在几分之一秒内完成肿瘤放疗的前沿技术,FLASH放疗装置临床试验成功并量产后将会在我们绵阳实现全球放疗的第三次革命,这将会为肿瘤患者治疗带来颠覆性改变。我们在2023年10月27日成功承办全国 FLASH 研发暨治疗技术研讨会;医院作为主要联盟成员,成立了全国FLASH 放疗技术创新联盟,会上中物院十所马弘舸(ɡě)书记向全球发布《FLASH 创新联盟绵阳倡议书》,让世界听到绵阳的声音、看到绵阳的力量。2、同时,我们在核医学临床应用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可提供自主生产的18F-FDG、18F-PSMA、68Ga-DOTATATE、68Ga-PSMA核素显像药物和177LU-DOTATATE核素治疗药物;3、开展了临床研究,部分新型核素的临床治疗,疗效良好。4、在中药防辐射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同时对核废水的处理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结果。
未来,我们计划在已建成的研究平台和已取得的研究基础上,组织核医疗、放射性药物相关企业及政策管理部门等优势力量,开展从0到1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科研转化,抢占精准医学先机,解决放射性药物和核医疗设备研发及应用的“卡脖子”问题,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放射性药物研发中心、核医学产业创新平台和核医学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中国的“巴德贝尔卡医学中心”。
在科研管理中,人才是核心资源之一。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才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周良学书记:我们绵阳市中心医院建院于1939年,是四川省地市级首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经过85年的发展,医院的整体实力有明显提升。去年的国考成绩排名第116名,在四川省排名第4名。医院聚集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但这些人才主要是以临床型人才为主,科研方面有短板;因此我院将掌握核心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纳入医院战略资源管理,努力畅通科技、教育、人才的良性循环,秉持“主动技术管理和支持技术创新”理念,为青年才俊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鼓励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将临床问题凝练为科学问题,再用科学方法解决临床问题,我们希望借此推动临床、科研双提升,不仅培养一批优秀临床医生,还努力培养一批临床医学科学家。
一是建立面向临床一线的科研服务平台。开设面向医生、护士等的科研服务门诊,提供科研方案设计、统计学处理等一对一辅导;帮助专业组建医工、医理结合的交叉临床科研团队,结合专业病种特征,开展专病队列研究;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培育孵化院、科两级恒定研究方向。
二是建立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育、激励机制。“内培外引”医院围绕绵阳市委、市政府“人才兴市”战略,努力做到引才有政策、育才有良方、留才有温度、用才有舞台,近两年引进博士后2名、博士2名、硕士4名组建专职科研团队;鼓励员工在职学历学位提升,为攻读博士、博士后员工定制一对一扶持计划;四级手术授权不与职务、职称挂钩,给予符合要求的青年医生四级手术授权,将手术台变为科研台,将临床医生培养为临床科学家;32个专业柔性引进51名国内外知名教授担任学术主任,提升专业临床及科研能力;对在科研和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奖励,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80%归成果发明人所有。
三是开展常态化科研培训。面向临床科研骨干,连续五年投入专项资金,一年两次邀请国内外科学家开展科研理论、科研方法、科研项目申报、高质量SCI论文撰写等封闭式培训,年均培训200人次;每年投入百万设置孵化课题,为年轻优秀科研人才提供前期预研经费。
另外,我们依靠医工结合,把临床医生以及跨学科科研人员组建医工团队,助力科学家的临床研究转化工作。
医院坚持发展与临床重点专科和临床研究中心建设相结合的研究型学科的三位一体战略模式,以高质量医学创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
周良学书记: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能力,随着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推动研究型医院转型升级就成为摆在公立医院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里需要关注四个因素,即“机制体制、恰当目标、人才队伍、资金投入”。结合我们的医院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在保证基础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聚焦患者的就医需求,坚持构建研究型人才、研究型病房、研究型医院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建立临床与科研深度融合的研究型病房、发展与临床重点专科和临床研究中心建设相结合的研究型学科,以高质量研究创新孵育高质量的医院发展。
发展目标:我们医院在去年提出了“四个一”工程和“两中心一平台”的中长期远景发展目标。“四个一”工程是指到建院100年,医院将分步骤实现所有科室排名绵阳第一/并列第一、1/3科室排名省内第一(华西除外)、1/5 科室进入国内第一方阵、1-2个科室进入国际第一方阵。“两中心一平台”是指建成世界级核素药物及核医学相关设备研发中心、世界级核医学临床治疗中心和世界级的核医学临床试验平台。
差距:一是高水平人才匮乏;二是临床与基础、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不足;三是高水平的科研立项与转化不足;四是核素药物、FLSAH放疗的研发力度不足。
下一步发展规划: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自下而上的发力,一体化推动研究型人才、研究型病房、研究型学科发展,打造优势学科集群;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努力实现电子病历应用水平5级;三是着力打造核技术医学转化全场景应用平台,助力建成从核素、放药和核医疗设备的研发、生产、供给到临床应用全链条同城化平台。
主任医师、教授、神经外科学博士、肿瘤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
临床工作以神经内镜技术为主,包括颅底肿瘤(如垂体瘤、颅咽管瘤、脊索瘤等)、脑室及室旁肿瘤、脑积水(包括iNPH)、各类囊肿、脑脊液漏、恶性脑肿瘤特别是脑胶质瘤免疫如CAR-T治疗、溶瘤病毒治疗等。先后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澳大利亚、奥地利等研修神经内镜技术。率先启动并促进了四川省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开展了多种新型、复杂手术,填补了省内空白,部分达国内先进水平。
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部、省、校级科研课题15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奖励5项。参加编、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专著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共一作者、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Mol Ther、J Neurosurg、STTT、JITC、Mol Cancer 等SCI杂志发表60余篇,大于10分多篇,被Nat Rev Clin Oncol、Cancer Discov、Chem Soc Rev、Brain等多种顶级杂志大量引用和肯定,被引2377次,H-index=27;参加美国等举办的国际神经外科大会4次,作会议报道3次;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受邀担任Front Immunol、Cancer Pathogen Ther等多种杂志客座主编、编委或审稿人及多种奖励评审专家等。
先后担任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第8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常委等学术职务20个,是多种SCI杂志审稿人。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Lis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wa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