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跨境电商行业的“心跳曲线”随着国际政策的风向剧烈波动。先是美国邮政(USPS)对中国包裹的收寄服务“一日叫停”,随后特朗普政府取消“800美元以下货物关税豁免”的政策在三天内反转。几乎同一时间,欧盟也传出风声,计划对低价值进口商品加码征税。这一系列“政策地震”让依赖欧美市场的跨境卖家如履薄冰,却也催生了行业新思考:
当“单极市场”风险加剧,如何借势新兴市场与本地化服务重构全球化版图?
一、欧美“高墙”倒逼,国内利好出炉,中国卖家寻找新蓝海
农历新年的喜庆尚未散去,美国市场的一纸新政便让跨境从业者心头一沉。自2月4日起,美国对华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并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尽管三天后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因清关系统“过载”被迫回调,但这场“政策闪击”已暴露了单一市场的脆弱性。
欧洲市场同样暗流涌动。2024年涌入欧盟的46亿件低价值包裹中,超九成来自中国。面对激增的包裹量,2月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了一项针对跨境电商行业的重大政策调整,计划取消价值150欧元以下包裹的免税政策,进一步抬高市场准入门槛。
对依赖跨境直邮小包的中小卖家而言,这场“关税风暴”无异于生死考验。部分企业紧急转向T11清关或海外仓布局,而国内政策也及时响应: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的货物可享“离境即退税”。针对近期欧美政策变动,海外仓模式的运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市场冲击,对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物流时效具有积极作用。长期来看,这也有助于企业在中长期内构建品牌溢价。
二、全球多元化布局下,新兴市场吸引力几何?
当欧美市场“高墙”林立,东南亚与拉美正以惊人的增速成为跨境新热土。
谷歌与淡马锡最新联合报告显示,2024年东南亚电商交易额预计突破1590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越南等市场更以超80%的增速成为“爆单引擎”。当地年轻人口占比高、互联网渗透率快速提升,且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性价比接受度强,为卖家提供了天然的“流量洼地”。
拉美市场同样表现强劲,据Research And Markets数据显示,拉美电商市场年增长率达6.55%,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1947亿美元。巴西、墨西哥等市场已经成为成为卖家分散风险、拓展增量的关键阵地。
三、Shopee本地化履约:破解东南亚与拉美的“物流密码”
对于跨境卖家而言,选择市场只是战略的基石,而要真正抵御风险、提升业绩,还需在关键举措上精准发力。有行业资深观察员认为,加深本地化策略或是应对不确定性政策冲击的有效方式之一,新兴市场的机遇背后,本地化履约能力成为制胜关键已是行业共识。以东南亚电商巨头Shopee为例,其推出的本地化履约服务(LFF)通过“官方仓+三方仓”的灵活模式,履约时效最快可提速70%,彻底改写用户体验规则。
(图源/Shopee)
纸品公司蓝漂的出海路径就是在海外落实“本地化”的成功案例。在出海的初期,蓝漂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选择了成熟、稳定且具有发展潜力的本地化平台Shopee,开启了合作之旅。在Shopee的建议下,蓝漂首先对自己的包装设计进行了本地化改进,以迎合当地消费者的喜好。而在最关键的履约方面,考虑到纸巾产品体积较大、传统运输不便等痛点。蓝漂果断加入Shopee的本地化履约服务,提前备货海外仓,消费者下单后由当地仓库直接发货。此举不仅在成本控制与物流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更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品牌忠诚度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蓝漂坚信,全方位的本地化将是竞争中的关键因素。“我们未来将考虑团队的本地化运营,包括包装、产品视频、直播的本地化,甚至可能实现运营办公的本地化,全面贴近本地市场的优势。”
东南亚市场海外仓与本地化履约模式普及率持续攀升,为卖家出海带来显著优势。本地化履约模式通过本土快速发货、优化物流成本来提升用户体验,同步增强卖家市场竞争力。同时,它还支持灵活售后政策,减少品类限制,助力卖家高效运营与品牌建设。
主营鞋服和家居类的卖家振博分享道,在本地化履约模式下,2024年他们的订单量实现了翻番,且做到95%以上的订单都能当日发货。Shopee官方数据显示,去年11.11大促期间,本地化履约“极速达”和“次日达”销售额增长8倍。12.12大促期间,LFF出仓当量增长6倍。本地化履约凭借其在成本控制、物流时效和买家体验方面的卓越表现,为跨境卖家开辟了一条高效、经济且用户友好的运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