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朝文社  ·  英国开征“富人税”,中国富豪套现跑路 ·  15 小时前  
国家人文历史  ·  这个突厥王族甘心四代做唐朝的“西域守护神”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杜月笙善于识人于微末,曾与一个赌徒结拜,6年 ... ·  5 天前  
鱼羊史记  ·  女生给你看这三个隐私,是真的对你动情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人物 | 孔子的真实模样如何?他是如何封圣的?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6-15 17:47

正文

说起孔子,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极为深远的人物。由孔子创立,其后人发展完善的儒家思想,从大处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从小处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则对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文化教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到底长什么样?

传说孔子弟子子贡雕刻的孔子夫妇楷木像。像高60厘米,孔子长袍大袖手捧朝笏,斤官夫大长裙垂地,二人形象生动。现收藏于曲阜孔庙

据《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在曲阜民间,也有着“七出”之说,即指孔子牙齿暴露在唇外,鼻孔朝天,耳朵很大,眼睛突出,合起来看,就是七窍突出。

听起来这长相甚是奇怪,实在叫人不敢恭维。

当然,关于孔子这样奇特的相貌,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古人对伟人相貌的夸张描述。东汉王充在《论衡》中道“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羽”。可见古人对伟人的相貌一般都是描写得十分夸张。

现在人们能够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孔子像,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有汉代的,有当代的;从形象上说,有帝王形象的、先师形象的、平民形象的;从内容上说,有读书的、讲学的、从政的、周游列国的等。可谓层出不穷,应有尽有。

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笔下的孔子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孔子像,传说是孔子弟子子贡雕刻的孔子夫妇楷木像。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是汉画像石上的孔子像。2007年10月,在山东东平县发现的汉墓壁画中,有一幅是保存完好的孔子见老子的彩色壁画,色泽鲜艳,线条清晰。这也是比较而言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孔子画像。

吴道子所画的孔子行教像

唐代著名画家王维、阎立本、吴道子等都画有孔子像,其中, 吴道子所画的孔子行教像 ,广为流传,影响最大,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成为迄今最流行的孔子像。

孔子燕居图

另一幅流传甚广的孔子像,是 《孔子燕居图》

《孔子燕居图》为明代某位不知其名的画家所绘,现在陈列于曲阜孔府的三堂里的东厢房里。所谓“燕居”,就是闲居在家,独自一人闲暇无事的状态。《论语》“述而”中说孔子平常在家里生活得很舒展,不是一天到晚皱起眉头在忧愁,他休养得很好,非常爽朗舒展,而且活泼愉快。

由于历史久远,谁也不知孔子究竟长得什么样子。尽管如此,人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孔子形象,孔子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人们可以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理解孔子,崇敬孔子。


孔子是如何封圣的?


孔子在世时,已有人称孔子为圣人,但孔子本人不接受圣人的称号。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不过,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后,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越来越尊贵:

汉平帝封他为“褒成宣尼公”;北魏称“文圣尼父”;唐始称他为“圣人”,封为“文宣王”,元再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改称“至圣先师”;清加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又复称“至圣先师”。

“至圣先师”这个称号早在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就有了,当时鲁国国君鲁哀公在曲阜阙里,以孔子的故居,立以为庙,派人看守,并内藏孔子的衣冠、琴、书诸物,并命岁时奉祀,谥号为至圣先师。

如今曲阜 孔庙大成殿 内正中,就高悬着“至圣先师”巨匾,其下神龛贴金雕龙,内供孔子彩绘塑像。

曲阜孔庙“大成殿”,与泰山岱庙里的“天贶殿”、故宫“太和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殿前“大成殿”竖匾是清朝雍正皇帝写的

说到对后世孔子的尊崇,“万仞宫墙”不得不提。

万仞宫墙出自《论语》,原是子贡回应别人说他比孔子更贤明的话:“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数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

万仞宫墙

古时七尺或八尺叫作一仞,后人觉得"数仞"不足以表达出对孔子的敬仰,就改为“万仞”。


清乾隆皇帝为表示对孔子的尊崇,在仰圣门(阜城的正南门))上又换上了自己御笔书写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现在,去到曲阜城的南大门,便能看到 万仞宫墙。

孔府大门 也是个值得一说的地方。


具体说来是孔府门前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並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此联据说是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所提,但请注意这里面两个字的写法,“冨”也就是“富”字,去除一点,“宀”成为“冖”。后人解读为“富贵无顶”的寓意,“章”字的“早”出头,说明了孔子的文章,“破日冲天”。可见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孔林正门

另一处说明孔子地位尊崇的是 “孔林”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

孔子死后,其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孔林占地面积三千余亩 (约二百余万平方米) ,有孔子及其历代子孙的墓葬十余万座。孔林的埋葬在二千四百余年中全无间断,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目之多,保存之完好,作为氏族墓葬区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

孔子性情如何?


说起孔子,既然是“至圣先师”,会觉得他是一板一眼的人物。其实,从《论语》以及后人的论著里,可以感受到孔子的多样性情。

也许他有些“一根筋”,对他内心坚守的东西有着强大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也许他是一个乐观的人,用博大的内心来面对一切困苦——“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也许他是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人,笑看时间与苍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也许他是一个潇洒的人——“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渔父》)

最后这句是庄子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 杏林 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弟子们读书,孔子则坐在杏坛上弦歌鼓琴。这是多么的潇洒惬意啊!

杏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