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烟火气,叫小店小铺。数以亿计、遍布城乡的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分布千行百业,它们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虽然规模小,但数量大活力足,是吸纳就业、推动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小微企业活,则就业旺、经济兴。伴随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小微企业“喊渴”、银行“喊难”的矛盾局面是否有所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否能从根本上得到破解?2025年新春之际,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访了沪上多家银行和小微企业,探寻金融“一笔一画做普惠”发生的变化。
学透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学透通”)是一家医疗科技企业,致力于通过科技为患者调整健康管理方案。手里有技术、市场有需求,然而研发和推广“全院全程医健管理”智能管理系统却有点底气不足——资金有些捉襟见肘。
通常来说新系统、新方案的持续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学透通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周兴远感叹,作为一家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小微企业,尽管企业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市场前景,但规模较小、资产有限,融资难的问题时刻困扰着他。
一个“难”字,道出了小微企业闯荡市场感受到的压力和挑战。
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面临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周兴远印象里,传统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估较为保守,融资门槛高、审批流程复杂……“我们不知道从哪些渠道,能够真正快速获得资金支持。后来工行上海市分行的客户经理先是打电话,又主动上门拜访,来了解我们小企业的需求。”周兴远说。
去年出台的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目的之一正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工行静安支行普惠客户经理王曙俊看来,机制落地之前,银行大多采用线下走访的方式,逐一了解客户的融资需求和痛点,效率相对比较慢。“而机制落地以后,线上线下并行。在上海金融监管局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快更优更高效地了解企业融资需求,及时助力其新系统研发和市场推广”。
2024年10月15日至今,上海全市工作专班共走访企业8.6万户,其中有融资需求的4万户企业被纳入“推荐清单”,上海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向2.7万户企业提供授信2037亿元,累计放贷1289亿元。
新的一年,学透通研发的“全院全程医健管理”智能管理系统将在医院正式落地和推广。周兴远希望,能以优质服务赋能医护、造福患者,而金融服务能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帮助更多小微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破解了信息不对称难题后,怎样能够提升银行全心全意帮助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真正敢贷能贷更愿贷?
“客户需要大量的工业激光设备。一张订单从签订合同,到制作、验收、收款,需要垫资一段时间,我们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上海镭射谷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镭射谷科技”)总经理叶田中感慨,虽然有了激光设备,有时却拿不下订单。
叶田中告诉记者,早先公司研发了很多技术领先设备,却缺少推广费用。“接触过几家银行,无人愿贷”。
订单成不了,一切努力都是白下功夫。对于像上海镭射谷科技这样的初创科技小微企业来说,成本高、受众少、资金缺,每一个订单都要付出更多努力。
叶田中无奈之时,上海银行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找到了他。
“工业激光设备是高科技产品,市场应用广泛,是国家重点支持行业。”上海银行信贷人士多次调研后认识到,上海镭射谷科技虽然成立不久,但有大量优质客户,发展潜力比较大,愿意提供资金支持。
“我们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沟通,排摸企业最需要的金融服务方案,针对该初创型科技制造类企业轻资产的特点,匹配免担保费且政府财政贴息的创业担保业务150万元。”上海银行总行营业部白玉支行行长曲希佳介绍,对于创立初期的优质企业,银行要“敢贷”。
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下,曲希佳和团队及时帮助上海镭射谷科技获得第一笔银行贷款。公司资金难题得解,订单陆续顺利到手。“公司有了银行贷款,周转资金充裕了,最近我们迅速拿下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订单。比如赫比国际、浙江长盛滑动轴承、英众集团、楷徽集团等,业绩显著提升。”叶田中说,多亏了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和银行支持。
随着类似上海镭射谷科技这样的一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后,2024年上海普惠小微贷款规模也持续增长,余额预计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