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纳米人
最新、最全、最前沿的纳米资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马靖昊说会计  ·  加州高铁不用查,中国内审人喊话特朗普! ·  2 天前  
会计雅苑  ·  入股价格未确定能否认定股份支付已授予? ·  3 天前  
马靖昊说会计  ·  费用资产化?把费用变资产,听着就离谱!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纳米人

Nature子刊:热学和力学耦合作用加剧层状正极材料的失效!

纳米人  · 公众号  ·  · 2018-06-26 07:39

正文


第一作者:闫鹏飞、郑建明、Tianwu Chen

通讯作者:王崇民、SulinZhang、闫鹏飞

通讯单位: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宾州州立大学帕克分校、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亮点:

1. 实现了原位条件下诱发裂纹,并进行了电镜观察,为原位研究裂纹的形核和扩展机制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2. 揭示了驱动裂纹产生的驱动力来自多场耦合效应,特别是力学与热学的耦合作用,提出“爆米花”裂纹机制。

3. 丰富了裂纹形核的刃型位错机制。

充分利用层状正极材料中的锂源,是提高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通过高电压循环提高锂脱出量的方法,往往会加剧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界面的副反应,正极表面相变和溶解(腐蚀),以及晶间裂纹和晶内裂纹的产生,从而导致电池性能的快速衰减。这些材料衰退机制与电化学,热学以及力学效应耦合相关。然而针对这种耦合效应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有鉴于此,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 王崇民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 闫鹏飞教授 和宾州州立大学 Sulin Zhang 教授 合作,通过原位TEM,原位XRD以及有限元模拟,证明在层状富镍正极材料 LiNi 0.6 Mn 0.2 Co 0.2 O 2 (NMC622)中,电化学,热学以及力学耦合作用是导致晶内裂纹产生的主要驱动力。

图1为NMC622不同圈数的充放电曲线,循环性能曲线,微循环二次颗粒的STEM-HAADF图,以及不同电压区间循环后材料的电镜照片。由图可知,高电位循环下NMC622会产生大量的晶内裂纹,造成性能衰减。



图1. 高电位循环下LiNi 0.6 Mn 0.2 Co 0.2 O 2 (NMC622)会产生大量的晶内裂纹,造成性能衰减。

图2 表征了4.8 V高电位循环后的NMC622样品中刃位错的存在情况。图2(a)为(003)面-刃位错处形成裂纹。2(b)三个晶内裂纹标为1,2,3. 黄色箭头表示裂纹尾端。图2(c, d) 为图(b)中红色和蓝色框的放大图,可以看出(102)面-刃位错促成了裂纹形核。由此可以得出,刃位错是材料晶内裂纹的形核点。


图2. 4.8 V高电位循环后的NMC622样品中刃位错作为晶内裂纹的形核点。

图3显示了热效应对NMC622样品中裂纹形成的影响。图3(a, b)为加热前脱锂的NMC622的HAADF照片(不同倍数),图a中的插图为选区电子衍射。图3(c-f)为 加热到275°C后,脱锂的NMC622的HADDF照片(不同倍数),图c, e中的插图为选取电子衍射和傅里叶变换图。可以看出,加热后,裂纹明显扩展开来,并且形成了尖晶石状的“pit”区域。


图3. 原位加热诱导裂纹形核和增殖。

图4 采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原位观察了裂纹的增殖。图4(a)加热过程中,低倍图像表明了裂纹的扩展(红色虚线表示同一位置)。图4(b)图中黄色框部分晶格像表明加热过程中结构改变,裂纹变宽以及扩展。图4(c)显示了热过程中裂纹的演变过程示意图。总的来说,首先在裂纹表面发生热分解,从层状结构转变为岩盐结构,同时释放出氧气,进一步升高温度,远离裂纹的内部区域也发生热分解,从裂纹处释放更多氧气,层状结构的混排加剧,并推进裂纹的扩展。


图4 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原位观察裂纹增殖。

图5给出了原位加热的XRD测量层状结构的变化(比较峰的位置和强度)及对应截面样品的电镜图。图中给出的HAADF照片,显示了晶粒内部的裂纹。进一步证实裂纹在加热过程中的产生是一种体相材料的衰退,而不是表面效应。


图5. 用原位加热XRD研究加热过程中材料的变化。

图6利用有限元模拟,证明了成分不均匀和晶内释放氧气造成的压力的耦合作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