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回答得非常精彩,可是他取得胜利了吗?环顾当下,倒恰恰是一个尤涅斯库叫嚣声更大的世界。
原文 :《布莱希特的戏剧遗产》
作者 | 中央戏剧学院 麻文琦
图片 | 网络
布莱希特身体上的“软肋”是心脏,年轻的时候就曾被它狠狠地折腾过一次,等到生命的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它的爆发。死后的布莱希特,围绕他的心脏有两个传言:一个是按照他的要求在心脏处插上了一把匕首,这真是一次高级的“行为艺术”,这位20世纪伟大的剧场艺术家将自己的死亡设计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表达;还有一个传言同样意味深长,说法是他的心脏病是被东德的“史塔西”所引爆,如此传言的目的无非是想让相信此传言的人们感叹,一位拥戴社会主义实践的艺术家是如何悲剧性地被误解。
显然,第二个传言要比第一个折射出更多的时代信息:因为苏东阵营已然灰飞烟灭,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在西方世界普遍地被污名化……那么,在如此时代背景下,布莱希特的命运又会变得怎样呢?我们得承认,他已经不再是时代的宠儿啦,更具体地说就是,他的戏剧理论中的那个最核心的概念——陌生化,应该没有谁会认真地在剧场中去实践了。对此,我很想来聊聊自己的一些看法。
布莱希特曾在一篇访谈体文章里,借由一位虚设的观众向自己提问:“布莱希特先生,您的意思是,与创作攸关的是经典思想家的指示:人们的思想意识取决于人们的社会存在?”他自问自答道:“是的,这是一种在旧的创作艺术中没有考虑到的新的观察方法。”
在这段短短的问答里,蕴含着他陌生化理论中一重关键的意思——戏剧运用陌生化方法的目的在于,引导观众对舞台上的人物行动进行社会历史分析。另外,布莱希特还有一句话也值得关注,他这样写道:“要把社会状况作为历史的可以改进的去看待,此乃陌生化方法的前提。因此,陌生化方法具有战斗的性质。”在这段话里,则蕴含着他陌生化理论中另一重关键的意思——戏剧运用陌生化方法的目的在于,引导观众意识到没有永恒的存在,一切都会被改变。实际上,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如果不从眼花缭乱的方法着眼,只从运用各种方法所想产生的功能来概括,很简单,就是两个词——可认识和可改变。
假设我们熟悉马克思那句讨论哲学的作用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那么,我们就能明白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中“可认识/可改变”的思想灵感到底来自于哪儿。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复杂结构解释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辩证,由此便产生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因解释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由此便产生了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革命原理。恰恰是这种哲学思想,方才启发了布莱希特高举“陌生化”旗帜的戏剧实践方向;也是因为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这种血缘关系,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方才有了一个影子概念叫做“历史化”,他说:“陌生化就是历史化,亦即说,把这些事件和人物作为历史的、暂时的去表现。”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当布莱希特所主张的陌生化功能能够完满地在剧场中实现,那观众将会无比荣幸地欣赏到最具现实性、最有智慧、最有勇气的戏剧演出,因为按照“可认识/可改变”的原则,一切具有迷惑性的现实表象都会被深刻穿透,一切具有沉重性的现实问题都不会被表现为无奈命运。但问题是,就连布莱希特本人都会面临陌生化功能无法完满实现的困境。
二战后,布莱希特在东德按照自己的美学设想进行了一系列的舞台实践,他曾经执导过一出反映集体农庄改革生活的作品《卡茲格拉本》,但观众看完演出后并不买账,布莱希特面对批评不免有些抱怨,采访者于是说道:“您可能又会说新戏剧需要新观众啦!”布莱希特变得愧疚起来,他说:“是的,但我不应该经常这样讲话,如果没有产生效果,是创作者的责任。不过,对观众也确实应该提出新要求。”
那会是什么要求呢?布莱希特举了一个例子: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观众会对他发出嘲笑,嘲笑他的吝啬。但是在高利贷是资本的常态经营方式时,阿巴贡是不会被嘲笑的。阿巴贡之所以变成笑话,是因为资本经营方式的改变造成的。那么,那些懂得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知识的观众,就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在舞台上去欣赏吝啬性格的表演,而是应该产生新的要求,要求创作者在舞台上把吝啬当做社会性现象来表演。布莱希特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他在实践中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他的唯物史观作为哲学基础的戏剧演出,是需要唯物史观作为思想构造的观众的参与的。因此,他感叹道:“立场的选择是戏剧艺术的另一个主要部分,这种选择必须在剧院以外进行。”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其舞台实践的命运,取决于剧场以外人们立场的选择。这正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在某个剧院上演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一出古希腊的悲剧。按道理说,历史的发展已经将它彻底的陌生化了,但是俄狄浦斯的宿命依然给观众们带来了审美的快感。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现实生活的艰难,是那么容易让人们在思想深处滋生出一种无力、一种匮乏、一种无奈的命运感。个体在庞大、复杂、矛盾的现实世界面前,是非常容易产生不可知论和不可改变感的。
当年,在布莱希特坚强地运用唯物史观在观察分析世界的时候,尤涅斯库却是习惯性在荒诞哲学的支配下感受着整个世界的溃败。有一次,尤涅斯库将布莱希特拦截在一家咖啡店里,向他表达抗议,他说:布莱希特先生,您的艺术是错误的,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布莱希特沉稳地回击说:既然世界是不可认识的,那您又是如何认识到的呢?布莱希特回答得非常精彩,可是他取得胜利了吗?环顾当下,倒恰恰是一个尤涅斯库叫嚣声更大的世界。
唯物史观退却的地方,要么是资本主义者轰鸣着“历史的终结”,要么是后现代主义者喧嚣着“世界的不确定性”,正是在这样的精神背景里,当代剧场艺术的宠儿是一种被称呼为“后戏剧剧场”的东西,而布莱希特,他的戏剧遗产早已被拆分成各种手法——叙事人、说唱、字幕、投影、表演的跳进跳出等等等等,因为只有艺术形式的遗产,所以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在当今剧场里已然死去。
但是,我盼望着它的复活,这自然取决于我们在剧场以外、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的立场的选择。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88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