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微信Blog,用于分享各种新鲜资讯
51好读  ›  专栏  ›  槽边往事

做返自己

槽边往事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2-17 11:16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关于电影产业的观后感和电影的发展趋势。作者提到电影工业过于追求商业化和迎合观众口味的趋势,导致电影质量下降,观众产生厌倦情绪。作者认为电影应该更注重故事本身的质量和深度,而不是仅仅追求票房。同时,作者呼吁电影从业者回归初心,关注自我表达,而不是盲目追求市场热点和大众喜好。作者还提到了自己对于电影工业发展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于未来电影产业的期待。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错过热门电影和读者反馈

作者因未观看热门大片而错过读者推荐的电影,引起读者反馈和讨论。

关键观点2: 电影工业的商业化与观众情绪变化

电影工业追求商业化和迎合观众导致口碑反转和票房下滑的趋势。

关键观点3: 故事的重要性与个人表达

作者认为电影应当注重故事本身的质量和深度,强调个人表达和观众情感共鸣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4: 全球化背景下的电影制作挑战与机遇

作者讨论了香港导演北上的经历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电影制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观点5: 未来电影产业的期待与展望

作者提出电影产业应回归初心,关注自我表达和创新,期待未来电影产业的变革和发展。


正文

这几年我不去电影院,错过了几乎所有的火热大片。读者在留言区里不断游说:《XXX》你一定要去看看!希望你谈谈对《 XXXX》 的观后感。我不知道这些朋友现在是否还在订阅我的文章,如果还在的话,我想问一句:
「如今你觉得那些片子如何?」
我自己看到的是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许多当年恨不得怼着我的脸营销的电影,在今天逐渐口碑反转,曾经的票房成绩都成为了诈骗的证据。一个趋势是电影票房在下滑,和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前相比,人们越来越不爱去电影院。
当然,有人又要说那句老话了---「要学会讲故事」。这六个字我一个字都不信,具体讲什么故事,具体如何讲,又要向谁学?这不是一句明显的空话么?如今全球的电影都不好看,难道全球的编剧导演都失去了讲故事的能力?
在我看来,电影工业不是失去了讲故事的能力,而是太强调给所有人讲故事的能力,以此实现票房放卫星。在美国,能让所有民众都愿意看的电影就是漫威电影,这些年做了一堆。在中国,能覆盖所有民众的娱乐产品其实是小品,于是喜剧小品电影做了一堆。毫无疑问,这个策略是成功的,都赚钱了,而且赚得还不少。
问题在于,观众是会厌的。观众有 High 点不假,但是也架不住电影工业拿根小棍儿经年累月地戳在同一个 High 点上,戳到现在观众早就无感了。国民电影,现象级电影,社交货币电影,不看就没法和人聊天的电影,人们会厌的。可乐再好,连着喝三五年,也会想着弄杯咖啡或者茶来喝喝吧?更何况戳 High 点这件事,如今短剧做得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烈度更高。
其实好电影,无论是否商业片,都有作者电影的成份在,也就是说,导演希望通过电影表达一点属于个人的东西。而一旦一个人要表达,必然会有一群人喜欢,另一群人讨厌,很难成为全民电影,于是票房就不能最大化。但电影不就是干这个的么?20 岁出头看《德克萨斯的巴黎》,坐都坐不住,想要殴打导演。40 多岁再看,感觉自己同样也在荒漠中游荡,忍不住泪如雨下。
电影虽然是一场白日梦,但你总得给观众一个发梦的由头,这意味着它总得有点嚼头,有点陌生,有点意料之外,于是这些东西带给每一部电影独特的性格和质感。许多影迷在多年后谈到自己当年最心爱的电影,口气就像是在谈论一位多年老友。
香港导演北上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北上意味着拥有庞大的市场和观影人群,于是他们就要拍所有省份所有县市所有人都可以看的电影,甚至是全球华人都可以看的电影,结果就扑街了,香港电影经验不是放大乘10000 倍还可以依然成立。
这两年香港导演拍个本地故事,拍个自己想讲的故事,反而赢得了本地的票房和尊重,也赢得了大陆观众的喜爱。不去考虑几亿人想不想看,喜欢不喜欢,能不能接受这些因素,只考虑故事本身是不值得讲,自己有没有兴趣讲,这样的电影反而能立得住,走得远。
值得讲的好故事永远是好故事。就像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En man som heter Ove),2015 年的片子。演员我完全不认识,长得也不上镜。对白全是瑞典语,我不看字幕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电影拍摄的是北欧的生活,完全在我的生活经验之外。对我有什么影响么?完全没有,我喜欢这个故事,喜欢欧维这个人。我没去过瑞典,也不了解当地的社会和文化,但我就是单纯喜欢故事。
不是说我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品味独特,美国人照样买了版权去,让汤姆·汉克斯再翻拍一遍。我想,如果那帮瑞典人在乎什么「全球电影市场」、「打入好莱坞」、「荡平宝莱坞」,那么这部片子拍出来多半没有什么意思。说起来我根本不相信一个逻辑:你自己都不喜欢,没有兴趣的内容,然后你琢磨如何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人人都掏钱买票。
出发点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拍一部自己想拍的电影,和拍一部预期所有人都喜欢的电影,那是两回事。它们都有可能成功,但是放在漫长的时光里去看,其中一种可能更有生命力,和观众的关系也会更为紧密。
回想前几年的几部片子,比如《路边野餐》,比如《椒麻堂会》,都很地域化,都很个人化,也都遭到了很多批评。前者被批评为向大师致敬过多,后者被批评为根本不是电影。但我很喜欢,理由就一点:它们都有导演的自我表达,而且的确成功地表达了出来。那在今天,我们再用这些电影和院线里正在热映的电影做一下比较,又会是什么一种感受呢?
我这种做互联网产品的人,在多年的观察中有一个发现:真正伟大的产品在最初那一刻,产品经理只是想着解决一部分人的某一个问题,甚至只是自己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因为成功解决,于是开始扩散外溢,最后大多数人都承认这也是自己的一个需求。而大部分扑街的产品在最初那一刻,产品经理就试图用一个产品吸纳所有人进来,认为自己发现了所有人的需求,结果就是扑街到死。
粤语里有一句话:食支双喜,做返自己。意思是抽一支红双喜香烟,做回自己。双喜不重要,这里主要是用来押韵,还有为了双和单的对照。我认为自产品上,多年来人们都在追求占领全部市场,获得所有用户,因而产生了大量平庸无趣,粗制滥造的产品。又因为社交网络平台的帮助,可以用营销把这些破烂包装成某种值得一试的精品。于是,在每一个单点上,每一个分众人群上,没有谁得到过真正的满意,也没有谁能做到真正的极致,一切都只是对付。
那么做返自己也许是现时的一个可选项。不要上来就希望做成全球的,全国的,全省的,全公全母,先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和自己类似的那一小群人喜欢的再说。成和败都有命数的成份在,但是做返自己起码能先拥有一个较为坚实的立足点,然后等待着命运的垂青。
我打算明年开始重返电影院,但在这之前我需要一个理由。

⚠️吸烟有害健康,请勿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

题图标题:《节日木屋》
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AI算法提供:Midjourney V6.1
Prompt:A log cabin by a lakeside, nestled at the edge of a misty forest, adorned with Christmas decorations. --sref 2638688955 --ar 16:9 --v 6.1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零》

和菜头的小肉手
Midjourney V6.1
 南派三叔专区

南派,这张《瞅你咋地送给你。

 《槽边往事》专营店营业中

以上几款产品的详细介绍参见:《新品美食推荐

👆👆👆👆👆《来了,他带着礼物来了》红包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