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几乎可以绝对地说管理组合是离不开对信用债的了解和把握的。无论宏观分析做的再666,也只能是对方向进行粗线条地研判。无论是资管还是自营盘,一家机构的组合总体收益很难仅仅通过利率债的价差收益来实现,最终投资的落实仍然需要用信用债来实现。如何根据风险收益比配置或交易信用债其实是门非常大的学问。
根据小肯自己的体会,宏观是好上手(都是从讲宏观故事开始),但精通确实很有难度,对理论、量化和对数据的体悟力都有很高要求。但信用则是上手不难但很“繁”,毕竟是浩如烟海的发行人主体,满屏的价格。需要下苦功夫去一点一点积累。在小肯看来对信用的掌握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听说过很多的信用主体,对于资质谁强谁弱有基本概念。
做到前半句其实并不是特别难,就每天梳理成交、梳理新发行,日积月累就能够有收获。但后半句就需要下苦功夫了。国内信用债的评级辨识度是很低的,对于大部分机构可投的实质上只有AAA,AA+和AA三个等级,但每个等级的债券资质可以说千差万别。所以同一期限、同一外部评级的债券市场价格也有不小的差异。对于如何甄别具体的资质,各家买方或卖方机构普遍建立了内评体系,其等级较外部评级更细。这里小肯推荐小伙伴们可参照以下几个渠道:
自家内评、中金卖方信用组每周发布的信用分析周报、还有微信公众号“rating狗”和“债券狗”等。对于还有什么别的值得推荐的渠道欢迎后台留言或小窗小肯啊,先谢过了!
在具体阅读的时候,除了评级本身,还需要关注各种评级体系认定评级的核心理由和指标在哪里。
一个常见问题是需要看得有多细。小肯倒是觉得因为精力有限,在大面积梳理行业搭建体系时,确实没法做到把每家公司都看到报表脚注中的每一行字(当然对样本公司除外),多说一句。当了解了很多企业的资质后,再去看卖方信用组或者股票组的行业研究报告,就通透了很多。不再有镜中月水中花的迷离感了。
另外,国内外各家评级公司的官网上都会有很多评级技术的资料(其实就是行业知识和一些行业特定的关注点),推荐大家找来读读。
第二个层次难度远比第一个层次大,则是关注在外评、真实资质、债券流动性影响下的信用主体的价格水平和与比较标准的偏离度。
其实就是定价,每一只债交易在什么价格才合理,出现多少落差的时候就可能有机会。熟知这一点就难了。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是每天关注QB(无法在家看)或者Wind BBQ(可以在家看,但少一家国利)的二级成交记录以及Wind中的当日一级发行情况。还有就是关注中债隐含评级。该评级是包含了市场成交价格和发行主体披露信息后的,其分布和外评存在较大区别,上一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