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讲师成长研习社  ·  令人唏嘘的武汉“孕妇选美比赛”,撕开了当下社 ... ·  3 天前  
讲师成长研习社  ·  令人唏嘘的武汉“孕妇选美比赛”,撕开了当下社 ... ·  3 天前  
南方周末  ·  为什么刷完短视频反而感觉无聊?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卖家在国外、发采购视频都是套路?小心!你可能遇到了假海外代购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26 21:05

正文

打开朋友圈,如果还没几个代购好友那你就out了。春节假期明天就到了,除了会亲戚,估计又会有不少人宅在家里“海淘”,足不出户,买遍世界各地。


 

最近,妈妈代购群最近“火”了。有微信公号一连发布三篇触目惊心、阅读量不俗的自述体内容。据了解,该群群主经常在里面售卖国外母婴用品,并称这些国外母婴用品由国外亲戚朋友代购回来。结果,被买主妈妈发现了关于妈妈群代购的更多惊人的细节。原来国外母婴用品代购是分级销售,寄件人是一级代理,加入代理需要交一定的费用。而货品来源不一。



海外代购愈演愈烈

 

近年来,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从海外购物,代购商品种类五花八门,代购业务也在飞速增长。“海外代购”早已成为很多人生活的必备技能。


在微信群、朋友圈里买东西、求代购成为不少年轻人的购物方式。可曾想,原本是为了方便省钱选择微信代购,却屡屡被曝出假货、虚假宣传等乱象。代购商品鱼龙混杂,一些国产货邮寄到国外街边小店,贴标后冒充进口商品,再转回国内销售。

 

隐藏已久的海外代购问题又再度浮现

 

行业的诚信机制未能完全建立起来

 

不少海外华人代购们表示:“客户群主要是身边的亲戚朋友,出于信任来买东西。”而这种以“信任”交易基础的模式对双方来说都缺乏安全感。

套路深 


海外产品代购水太深,你以为你买的是“洋货”,其实是“莆田货”,最后买到的还是“made in china”。



*有购物小票就是正品,不得不说你又天真了


这个太没技术含量了,伪造太容易了。有模板、有打印机就ok了。无需多说,网上一查“代购小票”,答案全都出来了~



*直播代购过程,眼见不一定为实啊!


看着卖家远在国外,发着采购的视频场景,还有什么比这更可靠呢?


朋友圈里满世界飞来飞去,你以为这些都是真的,殊不知有定位软件这一说吗?修改地址不过是分分钟的事儿~人家还有一个很优雅的名字,叫“位置穿越”!



其实,哪有那么多的海外同学和亲戚,有的只是国内庞大的仓库、庞大的上下线代理人。

 

维权难

 

代购被骗,找谁维权?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海外代购更多的是委托代理的关系,个体代购者常常难以被认定为是经营者,因此代购往往建立在双方自觉守信的基础上,“不可控”因素太多,消费者也很难维权。对此,监管存在着不小的难度,从平台到监管部门不妨继续探索,今后还可专门针对海外代购出台相关法规;而对消费者来说,当然还是要擦亮双眼,选择正规的渠道购买。

都找国外代购,难道国外的月亮比较圆?

 

*中药也找代购?不能忍!

 

国人连中药也从海外代购?!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凭啥要从国外搬?如今,越来越多的海淘族不惜大费周折从国外买回各种“洋中药”。

 

—每斤几块钱的银杏叶,德国企业收购后研发制成降低胆固醇的药品,价格翻了几百倍;


-中国古方“六神丸”,被日本企业改造开发出了“救心丹”,每年竟然能够销售一亿多美元……

 

代购的药品如果流入市场,代购人和售卖者可能要负刑事责任。“因为这些药品属于‘未经批准生产、进口’的药品,按照我国法律,这属于售卖假药的行为。

 

*雾霾天,口罩也兴起代购?


2016年12月末一场为期5天的重度雾霾席卷华北,一篇关于各型号口罩功能的评测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人们开始盲目跟风,一时间日本“重松”牌口罩被众多代购大批量囤货,一窝蜂抢购,简直是“一罩难求”。

 

为什么国外的奢侈品等比国内便宜呢?

 

国内与海外的不少商品在质量上、信誉上、价格上、关税上存在较大的差别,促成了代购的实际需求。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由于进口关税和当地的经营成本,在中国销售的奢侈品均价仍比海外高出约40%,从而推动了海外的代购潮。

 

代购监管问题迫在眉睫


海外代购商品是否违法?

 

海外代购方式主要可分为几类:

一是通过设立贸易公司,批量进口;二是个人或专业团队去国外采购运回国内销售;三是在国外购买,再邮寄往国内销售。除了第一类情况是通过物流渠道入关外,另两类方式多是以个人自带和邮寄自用的方式入关,这本身就属于《海关法》禁止的行为。



但是更多的是个人注册的微商,这些都属于无实体店、无营业执照、无信用担保、无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小店,属于个人私下交易,不同于一般的网购,不受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



这些微商的门槛低,建立朋友圈的好友也不一定是实名,加上缺乏完善的交易系统,一旦出现纠纷,其就可以直接删除好友或更换账号逃避责任。由于“微商”是一种新型的电商模式,创立时间较短,而面对新生事物,要求现行的法律面面俱到、完备无缺是不现实的,针对缺少职能部门监管,如何做到全面有效监管,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武司宇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半岛都市报、中国网、中国侨网官方微信、太原日报、大洋网—广州日报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