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
广西特聘专家,民建镇江市委副主委)
乡村创业的内涵特征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发生在乡村空间,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农民为主体。如果从传统观念来看,乡村创业要具备这三个特征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推动乡村走出“农业单一结构”的路径,总是认为必须借助产业资本,以推进大规模工业化的专业化生产。基于这样的认识,乡村创业自然不必非得与农业相关,在现实中,乡村创业所进入的行业,从产业属性来说也是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或者重化工业。这些离农化产业之所以会随工商资本走进乡村,主要是因为与城市相比,它们所需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在乡村具有相对成本优势。退一步说,即使乡村创业所从事的领域与农业相关,是用工业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比如用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手段,通过拉长农业产业链来改变乡村传统农业,其创业主体也不太可能是农民,因为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所依赖的资本与技术等要素,对农民来说都是难以跨越的瓶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
要么认为乡村创业不太可能发生,要么
认为乡村创业就是乡村工业化。但是,如果没有乡村创业,就不会有乡村产业兴旺;如果乡村创业就是推行乡村工业化,就会造成乡村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失去绿水青山,殃及乡村农民。由此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应该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信条,在这一信条下,乡村创业就需要体现上述三个内涵特征。那么,新的发展理念下乡村创业何以能够发生呢?这
是因为
满足了两个条件:
一是存在有能力和意愿进行乡村创业的农民;二是存在以农业为基础衍生新业态的可能性。
我们先来看看
第一个条件,
即存在有能力及意愿进行乡村创业的农民。
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850万,在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3100万,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说明以农民为主体发展乡村创业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返乡农民工越来越多。
《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2.88亿的农民工总量中,在“乡内”就地就近就业的本地农民工逐年上升,2018年达到1.157亿人,而与此同时,进城的农民工数量则出现下降,幅度达到1.5%。
这一现象跟一些极力主张通过发展大城市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观点形成强烈的反差!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城乡二元特征尚存在制度惯性,农民工进城融入城市困难重重;二是源于房价高企的城市生活成本,成了大多数农民工无法翻越的留城门槛;三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农民工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城市产业的劳动力需求结构错位,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门路越来越窄。这些返乡的农民工中,有不少人通过多年的城市非农产业务工经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行业经验、管理知识、渠道关系等,跟进城之前相比,各种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升。
(2)乡村产业基础条件改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量农民工即便进城务工有着重重困难,也会不断涌向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这是因为在传统的乡村社会里,除了从事农业几乎别无选择,而有限的土地使得农村存在大量边际报酬为零的劳动力。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政府相继推出了许多促进三农发展的举措,比如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农村互联网建设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等,使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为乡村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乡村与外部市场连接的技术进步。
传统的乡村社会是闭塞的,因为这种闭塞,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范围狭小,量增价跌的“蛛网”就始终成为乡村农业发展之困。如今有了
多方共享的农村互联网电商平台、四通八达的高铁快速运输系统、网点密集的城乡物流体系,这些新型技术的运用,降低了市场信息搜寻的成本,扩大了农村产业发展的市场半径,增强了乡村生产者与城市消费者的供需联系。
由此,使得原本闭塞的乡村市场与乡村外部的大市场实现了有机连接,为乡村创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返乡农民工身上累积的人力资本,提升了其返乡创业的能力,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城乡衔接的技术进步,为乡村创业拓展市场空间提供了可能,由此提高了乡村居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从事乡村创业的意愿,这是乡村创业能够发生的重要现实基础。
再来看看
第二个条件,即以农业为基础衍生新业态的可能性
。现在很多怀疑乡村创业的观点,将返乡等同于进村,回村等同于种田。在这样的观念下,基于对农业现代化必须依赖于规模的认知,他们认为目前中国农村以农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导致的土地碎片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制约。所以他们坚信,农民不可能通过乡村创业来实现自身发展,唯一的路径是必须依赖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我看来,
以农业现代化的规律来看,乡村创业如果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回乡种田”,的确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原因在于,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土地规模很难实现,主要是资本进入农村需要面对诸多的个体农民才能获得足够规模的土地,显然这个谈判的成本非常高昂。这是因为,如今的
中国存在城乡两个完全不同的产业要素定价机制,而且,大多数农村生产要素不是依农村市场来定价的,而是被动地由城市市场定价,城市市场的定价显然高于农村市场,所以,当资本进入农村之后,如果想按农村市场进行要素定价,由于价格过低农民不会答应,如果以城市市场进行要素定价,由于价格过高创业就很难获得理想收益。
所以,如果把返乡创业看作是种田,自然也就很难成功了。从国际经验来看,作为粮食安全保障的“回乡种田”,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政府提供种粮补贴几乎是一种惯例。
如果不把农民返乡简单地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回村种田”,那么,以农业为基础衍生新业态,应该是乡村创业的重要方向。这在现实上具有多大的可能性呢?在我看来,这是完全可能的。
一方面因为,
创新技术提高了农业产业链分工的可能性。
传统农业的分工程度很低,这是农业不能象工业一样获得高收益的原因,而限制农业分工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技术,因为农业深受自然的影响。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正在逐渐突破自然的限制,为产业链分工奠定了基础。比如如今种植蔬菜瓜果,可以通过设施农业来控制土壤、水肥、温度,使得农业渐渐远离了时令。作为乡村创业者,可以在技术支持下进行农产品的错峰种植,走出农产品时令限制下增产不增收的“蛛网困境”,而获得高收益。因为农业获取高收益存在可能,也就为产业链分工奠定了基础。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新技术支持下的高端农产品生产,产业链分工程度是比较高的,从品种培育,设施供给,田间管理,采摘储藏,物流运输,销售服务等等,都可以由专门的组织来完成。农业产业链拉伸不再受局限,其原因就在于技术上使农产品不再属于低收益产品。我们可以将这种基于技术创新形成的经济称为创新经济,那么,农业技术创新提供的创新经济,使乡村围绕农业产业创业活动成为可能。比如,镇江句容市的白兔镇是著名的草莓之乡,培育出来的“白雪公主”草莓新品种一粒就卖20元,在这样的高收益之下,才有能力支持从品种培育,日光温室大棚提供、草莓种植技术指导、田间管理服务,销售电商服务等长长的产业链分工,而且产业链各环节都能够有相当的收益。江苏沭阳的花木产业,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分工更为精细,仅这一个产业带来的产值就在百亿以上。
另一方面因为,
城乡消费的差异性为农业多功能开发提供了市场空间。
如果说通过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是任何地方都有条件实现,那么,即便不依赖技术创新,而是依赖农业多功能的开发来实现农业附加值增加,难度相对要低得多。比如说,农业的观赏功能可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的浅层加工,可以发展农村特色传统小吃,农业的生态功能可以发展绿色康养产业。但是,农业功能开发形成的产品需要有市场,过去之所以没有形成这样的农业多元化经营,主要是因为城乡生活同属于贫困的低水平陷阱中,既没有能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也没有市场需求农业的多种功能产品。如今中国已经迈过了温饱的门槛,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发达地区,在城市,许多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吃得饱,追求吃得好,更追求活得快乐,活得健康。农村农业作为稀缺的“绿色健康”生态产品提供的重要空间,在这里衍生出来的产品、业态,正是城市居民在城市难以获取的,城乡产业的异质性,给了乡村诸多的机会,这些机会成为乡村创业得以发生的重要基础。在我家乡江西吉安,就有水南腐竹、八都板鸭、井冈蜜柚、尚贤高粱酒等等来自于农业衍生的土特产品,在“互联网+”的时代,这样的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向天南地北。城乡消费需求的异质性在互联网技术、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支持下正成为许多农民乡村创业的重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