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查阅钱学森的资料,我简直惊呆了,万没想到钱家竟是个大师频出的大家族。
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当年号称“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这早已众所周知。钱学森的家人们,竟也个个非等闲之辈。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叔叔是钱泽夫,叔叔家道中途没落后,钱父便主动负担起侄子钱学榘姐弟的学费。
钱学森其实是个谢尔顿一样的天才人物,又比堂弟钱学榘年长,据说钱学榘当年很多选择,都深受钱学森的影响。
钱学森1934年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于1935年入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钱学榘也于1936年赴美,同样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兄弟俩先后进入同一名校同一系,一时之间传为美谈。
钱学森后来回国,他的赫赫功绩无需赘述,钱学榘则留在了美国,成为出色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拥有许多航空技术专利,曾任美国波音公司的工程师。
钱学榘的长子钱永佑,是斯坦福大学George D. Smith讲席教授,创立分子和细胞生理系。三子钱永健是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钱永健
目瞪口呆了吗?厉害得还在后头。
和钱学森并称为“三钱”的钱伟长、钱三强,不是碰巧同姓这么简单,他们是同族,也就是说,系出一脉。
钱三强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的儿子。这么说吧,当年劝鲁迅先生做点文章的,就是钱玄同(详见《呐喊•自序》)。
钱玄同在国语运动中的建树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定国音常用字汇(历时10年,合计12220字)。
2、创建以白话文编辑的国语教科书。
3、起草《第一批简体字表》(计2300余字)。
4、拟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钱玄同与钱三强
钱三强虽然没有继承老子的衣钵从文,却成了中国原子弹之父。
早在1946年春,钱三强与他的伙伴就取得了重大成绩,他们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
这一发现有多厉害呢?导师约里奥曾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
钱三强还曾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同为物理学家,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钱伟长是中国力学之父,他是钱穆长兄钱挚之长子,也就是说是钱穆的亲侄子,“伟长”名字便是钱穆所赐。
钱伟长1941年,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 我文科生不懂这些高深的理论,但是,据说爱因斯坦看了钱伟长的论文后曾这样评价:
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钱伟长还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我也不懂,反正很厉害就是了)。
钱伟长运动细胞还超发达,在清华期间,已经是大学足球队的主力左前锋。1937年,还入选中国国家足球队并参加了在菲律宾举行的远东运动会。娘个腿,我反正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钱伟长父亲早亡,是被叔父钱穆教养成人的,钱穆也是个相当了不得的人物,不但被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钱伟长与钱穆
钱穆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并于1967年赴台,在台北去世后,钱伟长曾写下一副长长的挽联,表达对叔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生我者父母,幼吾者贤叔,旧事数从头,感念深恩宁有尽;于公为老师,在家为尊长,今朝俱往矣,缅怀遗范不胜悲。
钱家厉害的人物,还有一位为人尽知的钱钟书,而且和钱穆颇有渊源。
钱穆管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叫叔父,钱基博命儿子钱钟书称钱穆为叔父(有点乱儿,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可能已经很远了,我觉得这样称呼更多地是出于尊重)。
钱钟书不用细说,连小学生都知道,虽然大家对他的了解,大多和我一样只是看过《围城》而已。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著名的古文学家、教育家。
钱钟书还有个堂弟钱钟韩,是著名的热力学家,因为年纪相仿,常常被族人相提并论。
钱钟书与钱基博
这些名字,哪一个提起来,都是威名赫赫、声振国内外,都值得大书特书。
他们都出自“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钱家。
钱家,是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liú)之后。
繁衍于江南一带的钱氏家族,自唐末以来便开枝散叶,人才辈出,载入史册的名家逾千人,近代更是出现人才“井喷”现象。让人不由地深思,姓钱的人为啥个个这么牛?难不成真是“基因”的伟大力量?
02
钱镠(852-932年),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和天堂齐名的“苏杭”的奠基人。
钱镠出身微寒,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后来到浙西镇将董昌手下当部将。因屡建战功,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他转而讨伐平董昌。
钱镠
公元897年,钱镠平定董昌、统一两浙,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特意赐给他金书铁券,上有“恕卿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等语。
这在封建时代可谓至高无上的“家族荣誉”,相当于“免死金牌”,钱镠对此却非常惶恐,清醒地告诫家人不得恃宠而骄,违法乱纪。并同时颁布了八条家规,要求大家必须铭记于心,严格执行。
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吴国却经济繁荣,文士荟萃。他还曾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从此“钱塘富庶盛于东南”。
除了颁布“八训”,临终前,钱鏐还向子孙们提出了十条要求,即所谓的“十训”:
现在看来,钱氏家训虽然有着历史局限性,但很多条条框框依然不过时。“须当呜鼓而攻”,更可以看出家教之严。
钱氏后人中人才辈出,与钱氏家训密不可分。钱学森父亲钱均夫就曾说:
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训在中国历史上起着积极折作用,优良的家训可以涵养良好的家风,进而影响社会整个风气甚至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03
钱氏后人秉承祖训,绍续家风,历朝历代都是佳话。宋朝皇帝称 “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清乾隆帝也感佩其家族教子有道,在南巡时御赐“清芬世守”匾额。
钱氏还有著名的“五状元”,分别是元钱用壬、明钱福、钱士昇;清钱维城、三元及第钱棨。
到了近代更是人才“井喷”,文坛硕儒、科技巨擘、国学大师云集,海内外“院士”子弟数以百计,坊间素有“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 协副主 席、十八两院院士”的赞誉。这简直像是一个被加持过的家族,太牛叉了。
钱氏的家风是什么呢?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钱镠所倡导、所精心经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