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你听说过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吗?
它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
评论性幻听,听到幻声在评论他的言行;
机能性幻听,在听到一真实声响的同时,出现机能性语言幻听;
被揭露感,脑子一想什么,耳边就听到一个不是他自己的声音在说他所想之事;
释义妄想,比如见到白鸽在飞,就认为父母有大灾大难;
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脑子被控制了,致使自己不由自主地想一些问题。认为自己的思想行为,表情动作都是外力强加的,受外力控制支配,失去了自主性。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可以让患者「药到病除,彻底断根」。
而同时,幸运的是,虽然我一直受它影响,但还能通过自我摸索和专业帮助,过上有意义、有目标的生活。
我们总说“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却忽略了,在它之前的每一根稻草,都是压垮自己的一份子。
01
2016年,我突然在一堂课上又哭又笑,老师发觉到不对后,便让家人带我去看看精神科。
骑自行车的我半路甩掉了骑电动车接我的爸爸,躲在了别人找不到的角落。
我不是故意甩掉他的,只是一直感觉,周围有很多双眼睛在监视着我:
街上的探照灯、衣服上发出响声的拉链,呼啸而过的汽车,都像有双眼睛,森冷地盯着我。
后来,稍微稳定下来的我,在天微亮时才穿过了那条“危机重重”的路,独自回到了家里。
而满县城找了我一晚上的爸爸,一见面就要拉着我去住院。
那时,我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相反,我觉得有病的是我爸。
所以我可劲儿地闹,疾走、吼叫、提出各种要求:要他给我买新手机、买篮球……甚至打他,踢他。
可我觉得自己已经好了,也并不觉得一直吃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就这样,在「住院—回家—再次发病入院」这个循环往复里,我崩溃了。
“我恨这个家!在这个家,我看不到任何希望!我的日子,甚至过得还不如小满(小满是县里的傻子,先天智商不全,靠捡垃圾卖钱养活自己)!”
是的,哪怕不停在吃药、住院,我也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我把这归咎于家庭环境,就是这残缺的家庭,让我变成了不正常的样子。
有病的不是我,是这个破碎的家,是这个没有爱的世界!
那时的我,每天的盼头就是能离开这个囚笼,哪怕一会儿也好!
没想到,就是这次尝试,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第一次启智。
02
那是一个有好多玩具、沙漏和小娃娃的房间,窗边还挂着风铃,在风中摇曳作响。
我们的交流中,提到了我的童年、重组家庭、一部分母爱的缺失:
本不被重视的我,变得更加无足轻重,甚至被各种嫌弃。
我不理解,都是成年人了,为什么对家庭这件事,还是这么儿戏?
为什么,他们可以那么随意地分开?为什么,他们从不考虑我的感受?
但女医生表情很专注,没有看到一丝一毫的不耐烦和嫌弃。
在我终于满心的痛苦与埋怨倾泻出来后,她才开始说话。
她说,
“要是你早点来的话,也许就不用藏着这么多苦了。”
她认为我在吃苦,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简单地将我视作需要被关起来的精神病。
这种被认真倾听、被认真回应、被耐心开导的感觉,真的好温暖啊。
她还告诉我,
“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那不是你的错。”
就是因为你不够好,因为你自甘堕落,他们才会离开你,才会没有人爱你!
在咨询中,医生带我看见了内心那个小女孩,她已经千疮百孔了。
医生告诉我,
“你可以抱抱她,告诉她一切都会好起来,你会保护好她的。”
“对于幼年时期的你来说,你最为重要的感受,就是想得到母亲的关爱。
但这个感受,却一直被周围人否定。他们认为你不能对这样一个‘坏女人’抱有爱与期待。
当你最重要的这个感受被否定,内心就会产生严重的分裂。”
在医生的引导下,我终于明白在我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幼时遭遇到的家庭破碎,母亲的离去,让我陷入极大的不安全感。
因为从小到大,爸爸在我面前提起妈妈时,总是怨恨、愤怒、抹黑。
很可惜,作为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几次的咨询并不能让我的未来总是一帆风顺。
因为这场病,我的学业算是荒废掉了,我也实在没有能量把它补回来。
仅有的好事,大概是厨艺有所长进,抗精神病药慢慢减量。
可后来多次看到现实,看到学业无成的自己,没学到养活自己的本事,还一直在花着亲人辛苦挣的血汗钱,我又一次把自己“攻击”到遍体鳞伤,又一次复发,住院了。
在那段时间里,这位女医生也陪我度过了好几次的崩溃。
她一直在我身边静静地倾听,耐心地开导,坚定地把我从虚妄中拉回现实。
还给了我不少有用的建议,比如写情绪日记和肯定日记。
慢慢地,在书写中,我学会了做自己的“好朋友”,试着去认同自己、肯定自己、赞美自己。
以前,我生病,发作,我恨爸爸,恨妈妈,恨这个破碎的家,更痛恨我自己。
在长时间的咨询中,我慢慢地黏合了自己,也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03
慢慢愈合的我,一小步一小步地往更有意义、更有目标的生活走去。
我找到了一份忙碌且充实的工作,生活也比之前安排得更有秩序了些。
我还认识了与我共度余生的爱人,他的包容和阳光自信也陪着我,支撑着我。
在成为母亲,理解了为人母的不容易后,也足够幸运与母爱再次相遇。
从工作,到怀孕、分娩、带孩子,我的身边都有母亲的云陪伴。
不只是妈妈,更像是一位朋友,耐心地倾听,平等地沟通。
当大雪封山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回忆起第一片秋叶的落下。
心理问题也一样,与其让它堆积得越来越严重,闹到要吃药,去住院,去封闭式隔离治疗。
不如在“第一片秋叶”落下时,及时地去进行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你可以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与那些打不开的心结和解。
在遇到迈不过去的心坎时,也能有一个无条件接纳并给予自己方法的人陪伴。
当你遇到了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在与她的咨访关系中得到滋养,你就能更真实而舒服地连接这个世界。
也能在改变后,在自我接纳中,遇到愿意包容自己的爱人,与母爱再次相遇。
或许,你可能还在挣扎于“不愿意承认自己生病了”的羞耻感中。
我只想说,既然一个得癌症的人,选择积极化疗会被肯定为坚强;
一个身有残疾的人,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会被肯定为坚强;
那我们一个心里得“感冒”的人,想尽办法自救,为什么不能也被肯定为一种坚强呢?
我们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由心而发地变得更好,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生命应是绚烂的,阴霾终会过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去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创业 13 年来,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
为你推荐:
我想告诉你,不论你是缺乏心理学相关经验却对心理学感兴趣,希望把兴趣发展为职业,为自己带来收入的“素人”;还是已经考了心理相关证书,但缺乏从业技能和工作机会,正在为工作发愁的“咨询师预备役”。
只要你
对心理学感兴趣,只要你
有恒心、有耐心、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都有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成为一个专业的助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