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人说
投资人说致力于寻找具有匠人精神的投资人,多角度呈现投资人所看到的世界,经常关注我们你可以获得充满趣味的思维启迪,还有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ounder Park  ·  拿下诺贝尔奖、Anthropic创始人最看好 ... ·  3 天前  
木紫说股  ·  爽!上车!! ·  4 天前  
木紫说股  ·  爽!上车!! ·  4 天前  
集微网  ·  英特尔代工再遭重挫,前ASML ... ·  5 天前  
集微网  ·  英特尔代工再遭重挫,前ASML ... ·  5 天前  
投行业务资讯  ·  首创证券高管人员任职变动、变更会计师事务所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人说

专访约印创投 · 董迷芳:投资是投趋势,而不仅仅是生意

投资人说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6-05 19:30

正文

分享趣味的思维启迪,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投资人说


图:约印医疗基金执行董事、

清华经管学院MBA讲师、

中子星企明 · 星计划导师 董迷芳女士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引起社会矛盾激化,创业者可否借资本助力医疗发展,改善现状?资本最看重哪些推动医疗变革的商业模式?投资人如何选择创业公司?北大医学出身的董迷芳,谈及对医疗行业的看法,总是笑言:「学医多年,虽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但医疗的梦想和情怀一直都在。」学医后保送北大研习卫生经济学,跨界的背景,使她熟知医疗规律,深谙资本,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以下是她的分享。


作者|Cris闫   校对|George苑   编辑|Noah陈



1

医改首要强基层,强基层首要强医生



医改会沿什么路径进行?解决的根本在供给侧改革。医保支付不足的巨大压力倒逼医改推进,分级诊疗成必由之路,90%常见多发病必须在基层医院解决。但是中国600多万医生,分布在各级医院,诊疗水平参差不齐,高质量的诊疗服务供需严重失衡。所以,只有把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医生这个群体变大变强,提高各级医生的均质化程度,尤其是强基层,分级诊疗、医联体这些医改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施行。医生多点执业的真正放开,才会有医生品牌的建立,届时,患者就医不会只认医院品牌,也会逐渐认可医生品牌,才能放心去基层就医。所以医生群体标准化、均质化的变革是中国医改必须要解决的,否则分级诊疗就是讲故事。


医疗行业到底是「得医生者得天下」,还是「得病人者得天下」,我更相信前者。因为在医疗领域,供需极度不平衡,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病人跟着医生跑是常态,也是必然规律。所以,强基层,强医生是约印拟重点布局的赛道。



2

几个细分赛道



国内何时出现专注于医疗领域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其实以前投资是不分行业的,TMT曾是投资最兴盛的一个,医疗大家普遍不看好,因为成长周期太长,收益有限,但在08年经济危机之后,TMT死掉了一大片,只有医疗行业依然坚挺。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医疗是可以赚钱的,而且稳健。资本的一轮潮涨潮退后,发现医疗行业不是裸泳者,才有了专门看医疗的投资人。所以2010年,成为国内医疗投资的元年。


狭义的医疗服务就是医院。民营医院这个领域很多投资机构都喜欢,觉得稳健不亏钱,投资偏好也大致相同:「大专科」「小综合」。但是,深耕基层民营医院多年,我觉得有句话特别合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投资最怕人云亦云,投资人需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而思考和判断必须来源于深入实践。


民营医院首重「品牌,树一个品牌,十年磨一剑,也因如此,具有优秀品牌的民营医院标的极具稀缺性。民营医院最大的难点在于人才梯队建设,进而是学科梯队建设,医疗服务需要一个提供过硬综合服务能力的团队,而团队的成长磨合需要经历漫长过程。其次,医院这个行业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政策的限制,比如医院牌照的审批、医保报销的范围和额度等限制了医院的增长;地域的限制:地域决定了医院的服务半径,每家医院服务人群相对有限,一家医院在进入成熟期后,很难高速增长,连锁化经营成为必由之路。专科医院的连锁相对容易,综合医院的连锁几乎难上加难。关键是要求医技力量和运营能力皆强的团队。最后一点,创始人的初心也很重要,这一点作为投资人尤其看中。医疗行业出身的创始人往往具有很强的医疗情怀,希望做一家具有品牌的百年老店,注重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品牌运营,这时借力资本来复制和扩张是我们喜欢的一种模式。


「精准医疗+海归创业」是约印医疗基金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泛生子基因的标签。在国外掌握高精尖技术同时具备家国情怀的海归创业是资本市场很青睐的一个话题,也是这个时代的潮流。海创项目如何落地?过程就体现了资本的作用,考验资本到底能在多深的程度上理解产业,有多强的企业操盘经验,包括引进什么样的投资者才会让企业更安全,如何组建适应本土化发展的团队等。如果做的是一件首创的事,像IVD(体外诊断)领域,所有新产品、新技术在面向医疗这个市场时都面临大量的教育工作。势必要求团队很接地气,懂中国医疗,懂渠道,有资源。泛生子已经从一个癌症精准治疗的后起之秀成为一家位列第一梯队的企业,除掌握了该领域技术的制高点之外,资本运作也是助力成功的因素之一。


移动互联网医疗企业要努力形成造血能力,为自己的梦想买单。这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领域。基因上,它具备了互联网「轻,复制快,想象空间巨大」等优势,又兼具医疗行业的稳定性,理论上具备了成为独角兽的「基因」。2012年开始,移动端硬件设备的兴起,掀起一股热潮。医疗行业也被「移动化」,因为很多痛点都有望被互联网+的方式解决,所以大量资本涌入,但从2015年下半年,突然遇冷。二级市场发生巨变,传递到一级市场,一级市场的钱少了。移动医疗公司融不到钱,阵亡了一批。


烧钱不落地是移动互联网医疗最大的痛点。讲流量,讲转化,实际上最后并没有转化成有效的付费行为,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不切交易,没有造血能力,这是所有互联网医疗的通病。我们也投互联网医疗,大家可能觉得这是悖论,只因互联网医疗投资也不能因噎废食,不可否认仍然有很多优秀企业。


那互联网医疗能赚钱吗?能!但要看你切的是哪个赛道,目标人群是不是「最值钱」的那批人,这批人对平台的粘性怎么样。


我们主投互联网医疗3.0时代的企业,3.0时代的特点是不再相信花钱买流量,企业一定要有造血能力,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入口和平台」。互联网领域其实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第一是内容,所有互联网平台都缺优质的内容;第二是交易,互联网有好的流量也形成一定的粘性,但离交易太远。比如有些医生社区,医生也用平台工具进行社交,但对医生的刚需解决不强,粘性不够,离付费太远,没有产品或服务引发付费冲动。


我们投过的两个项目,分别切中了这两点。医微讯(柳叶刀客)是内容提供商,名医主刀切交易。医微讯最初做内容,帮助世界500强器械企业做新产品上市推广。9年的服务积累了人体八大系统超过一千多个模型解析,这是他们最核心的内容来源。后来做成了柳叶刀客,定位于为初级外科医生学习手术提供入门级的入口和平台。基于处在金字塔顶尖位置的外科医生做服务,同时也切中了想要影响外科医生的药商、器械商的营销需求。所以在聚集外科医生流量的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付费,未来有望成为平台和入口,支撑更多的商业模式。名医主刀从最初的手术「O2O」平台,到现在的「O+O」平台,线上形成的流量和付费,在强化off line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成为基层手术室综合运营服务提供者。


投资决策需要基于全面的客观分析。有些企业能够解决痛点刚需,但解决了问题未必就会产生好的商业模式,有了好的商业模式也未必会有好的投资回报。具备多重要素才能创业成功,做实业当真不易。医疗互联网尤其是切医患诊疗的企业,线上运行重、成本高、周期长、毛利低、短期盈利不现实……此时真的很考验投资机构的耐心和产业情怀。创业和投资很像,都始于一个情怀和梦想,但是回到现实,都需要努力赚钱来丰满她。所以,要做一个客观的投资分析,需要基于多方面考虑,团队、赛道、商业模式、投资时点都很重要。



3

团队、赛道、时点



一周收到50个以上的BP是常有的,但大部分BP看一下,或者电话一下(就pass了),见面的项目可能就十几个。投资人怎么看一个项目?我认为这三点很重要。


1.创始人的基因决定了企业方向,而不是BP展现的


一个项目诞生的根本原因在创始人,他过去的从业背景,对行业痛点的理解,个人在技术和资源上的积累,这些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方向,而不是BP展现给投资人的方向。对于一个BP,我一般不看行业介绍,会看看产品,后边的「故事」扫一眼。很多情况下,这些「故事」都是人云亦云,不是每个创始人都能把「别人的想法」落地,这要看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和他的格局。所以,创始人的「基因」很重要,一个人出来创业,最终的方向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沿着他内心的想法在进行,最终的高度由这个企业家能力的天花板决定,每个企业基本循这个规律发展。投资人想要改变一个企业家很难,要做的就是认识并了解这个企业家,欣赏他的优势,又能弥补或者容忍他的短板,这样才能「相爱不相杀」。


当然团队也很重要。要看企业家能找到什么样的合伙人来一起完成梦想。有些团队股份相当集中,创始人百分之百,这种项目,我们非常谨慎。在创业过程中,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没有合伙人,没有背靠背的兄弟,即便CEO三头六臂,也很难做成独角兽企业。


2.选择赛道,顺势而为


赛道的选择很关键,首先这个赛道需要有相对大的机会,其次符合国家政策和未来医疗的发展趋势,因为医疗是个强政策依赖性行业。最初创业时,创业者都是基于自己过往的职业经历,但有时候,可能最初就选了一个不性感的赛道。比如某个领域的天花板就十亿,哪怕你做得很牛,占了20%的市场份额,营收也只有两亿。低于30亿的赛道,投资人是不看好的,至少从一些美元机构出来的专业投资人不会看,因为专业的投资机构更喜欢大的行业和爆发式的增长。


「当诸侯」还是「得天下」,这是创始团队需要想清楚的问题。具体说,想做小而美还是成为大的平台型企业?想做成上市公司还是一家小的百年老店?创业企业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时,应该何去何从?每个创业企业家最初都有一个上市梦,有些行业适合,有些不适合。即便适合的行业,也需要创始团队能力强、格局大,有成长性,才可支撑这个梦想。投资人是投一个趋势,一种能带来行业变革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一个生意。


3.创业企业要努力形成造血能力,不能完全依靠资本来买单


对于这些问题,我最想跟大家说的是,一定要认清楚自身短板是什么,长处是什么,资源是什么,创业的初心是什么。如果有短板,就选一个搭档弥补短板,厘清政策顺势而为。厘清政策顺势而为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适当时需要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看赛道,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同时,锻炼团队,努力造血,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4.找到对的投资关系


「不光投钱,还要关注钱背后的资源」是一句投资圈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具体而言,首先,找到理解自己生意模式的投资人。创业企业都会跌宕起伏,这就要求投资人能包容理解。约印医疗基金创立于2015年,是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构,团队成员拥有资深的医疗产业背景及医疗行业投资背景。我们基于对医疗行业的深刻理解和独立的行业分析,愿寻找中国医疗领域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的企业,与医疗健康领域创业者并肩前行。其次,成为企业的资本合伙人。企业家一般第一次创业,对于资本市场经验较少,但是专业的投资机构会在企业创业之初规划好资本化之路,避免企业在融资上过多耗费精力甚至走弯路。最后,投资机构如果有成功的企业操盘经验,丰富的行业资源,宜在恰当的时点对接对的资源给企业。


总结一下,好的投资人对于企业家而言,应该是一个知己,一个资本合伙人,一个资源广、眼界宽的BD。



4

问答



投资人说:怎么看远程医疗?


董迷芳:远程医疗是现在医改最热的几个词之一。赛道对,国家政策很支持,是刚需,也是痛点。但面临同样的问题,远程医疗中的很大一部分比重是远程会诊,低频,低毛利,运营成本高,盈利需要一个过程。


远程医疗经过了划时代的发展。1.0时代是网上咨询,2.0时代实际上是在卖设备,后续的运营服务跟不上,我们去调研,很多设备都躺在医院的角落里蒙尘,但到了3.0时代就不一样了。有做得好的企业,旨在做强运营。不但把设备卖到医院,还帮助基层医院对接资源,配专门的运营人员发起与大医院的会诊,并且进行全流程的跟踪服务。但这个模式盈利较难,个人认为国家应该给出政策上的扶持,帮助这类企业做强做大。


投资人说:哪些投资领域,是您比较关注的?


董迷芳:每一个投资人因为背景不同,会选择不同的赛道。我是学医出身,一直在关注医疗实践中的痛点和刚需。简单讲,分两头。一头是大三甲医院,这是互联网公司都想攻下的山头,因为他们占据了中国最核心的医疗资源,服务好他们,会诞生很多大的机会。另一端是基层医院,未来需要解决绝大部分基层百姓的就医问题,实现「大病不出县」。


大三甲医院的的痛点是增效问题,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我看好医院的智能化和物联网赛道,是刚需,但需要解决回款周期长、服务半径有限的问题。


基层医院最重要的是医技力量的提升。这个赛道中,玩家众多,很考验一个公司的资源协调及整体运营能力。最难是基层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如何真正把技术沉淀在基层将成为取胜的关键。




【转载须知】

1.本文为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原创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依法享有汇编权及注释权;

2.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添加微信号:maserati_dong。


推荐阅读:(点击文字或图片均可阅读)


专访云启资本 · 郑瑞庭:智能硬件本身并没有错,未来仍然机会多多




专访创大资本 · 许洪波:技术成本已经非常之低,未来伟大的创新可能诞生在某个角落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