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
陈忻儿童心理 · 成功案例背后有什么秘诀? · 23 小时前 |
武志红 · 你适合做什么工作?答案藏在你的性格里 · 22 小时前 |
壹心理 · 为什么伴侣和妈妈的关系,决定了你们的婚姻结局? · 昨天 |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如何在初次见面时拿下CRUSH丨印象分提升宝典 · 4 天前 |
武志红 · 夫妻吵架、小孩拖拉、事业瓶颈,本质都是同一个问题 · 2 天前 |
大学堂
﹀
﹀
﹀
最近,学堂君的朋友圈出现了这么些奇怪的群……
“骑士勇士球迷对骂互喷”
“9键 26键互喷群”了解一下
“枣粽vs肉粽对骂”要加吗
???这是啥朋友圈病毒?
学堂君潜入一个“江湖派vs学院派心理学对骂群”观察了半天,感觉自己发现了微信互骂群的本质——
这可能是一种 新潮的 冲突解决策略!
一言不合来互喷吧 | 冲突
我们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相处,肯定不只有互帮互助、友善关爱 和商业互吹 ,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一方的观念或行为不被另一方接受时,产生的不和谐就是冲突。其实每年,全国范围内都会上演几次大规模冲突——粽子吃甜的还是咸的?豆腐脑吃甜的还是咸的?汤圆(?)吃甜的还是咸的?
A支持一种观点,B热爱相反的另一种观点,两种观点辩论要争高下,这就是一种争执对立的冲突。如果兴头上互相嘲讽,这时冲突可能就不只是观点互搏了,眼瞅着“你说啥”“说你咋地”的拳头就要落下来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冲突情境,尤其是在具有匿名性的网络世界里,互杠互怼吃瓜看戏的情节可是天天上演啊。这些冲突一般都是“ 破坏性冲突 ”,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来这种冲突可不怎么棒棒,可能会把最初的冲突问题扩大升级,比如“骑士勇士球迷互骂群”从问候技术扩大到问候对方球迷的祖宗十八代,再演变下去可能要变成肉体破坏了吧/瑟瑟发抖。
不过,冲突并不都这么“暴力”,还有一种冲突就佛系许多,“ 建设性冲突 ”发生频率低,伴随的情感强度也低,往往能采用协商折衷等方式解决[1],比如男女朋友今晚想吃的菜不一样,需要商量一下去哪吃 (等等这真的是一个低频冲突吗?等等这还有得商量吗?) 。
当然,冲突可不只发生在成人间,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就会因为争玩具、争老师的关注、争谁说得对而起冲突,学术网上一搜“同伴冲突”看一下有多少题目带“幼儿”“儿童”的就知道啦。
互喷再怎么猛烈,大部分情况下,喷也不是目的,让对方同意自己观点或承认自己才是强者的手段。所以,它其实是一种冲突解决策略—— 强制 (coercive)。采用强制策略的人只会关注自己的利益——让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去牺牲他人利益——骂对方让对方自尊受损。
诶,这真的是解决策略而不是火上浇油策略吗,看上去就很糟糕啊!
还好,冲突解决策略并不只有这一种。经过许多研究者的研究、讨论(不是互喷啦),目前主流的冲突解决策略有五种,除了强制,还有 问题解决 (problem solving)、 折衷 (compromise)、 顺从 (accommodating)、 回避 (avoiding)[2]。
问题解决 策略既关注自己的利益,也关注他人的利益,充分考虑双方的要求来寻求双方都满意的问题解决方式 (太难了) 。
折衷 策略比起问题解决策略让步了一些,往往希望双方都各让一步,不再非得坚持自己的要求而是各自降低一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采取 顺从 策略的人就很“顺从”,高度关注对方的利益而压抑自己的需要,比如对方怼啥自己都回一句“您说的有道理”。
采取 回避 策略的人呢,其实就会直接离开冲突情境、回避有争议的问题,别说在群里潜水吃瓜了,怕是连群都不会加,唯恐波及自己……
图注:箭头所指的方向,程度更高
那么都是谁会加互喷群骂个痛快,谁加了群也是默默潜水,又是谁远远躲开这样的互喷群呢?
影响冲突解决策略的原因有很多,从个人特征方面来说,年龄、性别、社交地位、人格因素等都有影响[3]。
“我们不是二年级的小孩子了有事别总找老师” | 年龄
前文说到,有许多同伴冲突的研究关注小朋友,2年级的小朋友选择“借助第三方帮助”——告老师的比较多,4年级的小朋友选择“直接攻击”——别哔哔直接上手打(危险动作请勿模仿)的比较多[4]。
综合来看, 小朋友更多采用强制策略,青少年更多使用折衷策略,到了成年早期就会更多佛系回避 。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采用的解决策略越来越多[3]。
如果有人遇到冲突只会拉群互喷,可能是ta心理年龄还太不成熟吧,大家就体谅体谅吧 ,直接拉黑就好了 ……
“女孩子家家不好喷人的啦” | 性别
虽然以往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说男性女性采取哪种策略更多,但更多研究者还是认为,性别差异是会存在的,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往往更多地教育男孩要果断独立,而女孩要学会关心别人。有研究就发现, 在游戏中起冲突时,小女孩更倾向于折衷或回避,小男孩就会用暴力、威胁等强制策略 [5]。
学堂君大胆猜测,球迷互喷群也是男性更多吧,不过这是因为互喷呢,还是因为球迷中男性比较多呢_(:з)∠)_
“你们越不欢迎我,我越要喷你们” | 社交地位
研究发现, 受欢迎的儿童往往会采取折衷策略来解决冲突,而被拒绝的儿童往往会选择不恰当的解决策略 [6]。另外,如果儿童觉得自己比对手地位高,也会更倾向于选择命令、要求这样的解决策略[3]。
可能那些特别爱喷人的人,会觉得自己就是微信群之神吧。
“我这个人,就是爱喷人哦” | 宜人性
还记得我们的 大五人格 吗! 宜人性越高,越意味着利他、信任、共情等特质, 而低宜人性则相反 ,宜人性更低的人们更常感觉到冲突,对冲突的评价更消极,也更觉得强制策略有效。
但如果把“宜人性低”当做为“随便喷人”开脱的理由,这就会让学堂君想起这个段子了:
“你为什么插队?”
“因为我素质低!”
还真是无法反驳呢……
学堂君之前还写过 我说脏话,但我是个好姑娘。 提到了脏话和咒骂根植于人的本能,但无论如何,随意喷人是不对的,出口成脏是会被鄙视的,既然还有其他温和的冲突解决策略,为什么非要用互喷群来强制对方呢?
当然,也会有读者觉得,“我就是闲得无聊加个群玩玩”,这些娱乐化的群,可能就不算在冲突解决策略里啦,而是满足吃饱喝足后的社交需求。
顺便一提,学堂君潜入的那个“江湖派VS学院派心理学对骂群”,最后大家也没有骂起来。
可能是因为,学心理学的人,共情能力比较高,说着说着就会演变成“我能理解你”吧_(:з)∠)_
学堂君虽然没有通过吵架解决过问题,但有一个秘技:首先挑起矛盾,等吵到高潮后,首先道歉,谦虚沟通,问题就解决啦~ 毕竟也算一种 留面子效应?
以上纯属虚构,如模仿失败,纯属巧合。(逃)
(逃前再说一句:在网络上找到一个抒发自己情绪的地方虽好, 可不要贪杯哦 过分打扰被骂人变成网络暴力哦)
参考文献:
[1]Howe, N., Rinaldi, C. M., Jennings, M., & Petrakos, H. (2010). "no!the lambs can stay out because they got cozies": constructive anddestructive sibling conflict, pretend play, and social understanding. Child Development , 73 (5), 1460-1473.
[2] Evert, V. D. V. (1997). Complex interpersonal conflict behaviour:,Theoretical frontiers.. Complexinterpersonal conflict behaviour . Psychology Press.
[3] 鞠亮, 邹泓, 李一茗. (2004).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心理发展与教 育 , 20 (2), 84-88.
[4] 周宗奎. (1997). 小学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5] Black, K. A. (2000). Gender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behavior dur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ask with bestfriends., 35(139), 499-512.
[6]周燕, 翁亚君. (1997). 8—15岁儿童冲突解决策略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 ,V13 (1), 26-29.
作者 | 959
编辑 | J16
(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