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研究
发布经济学研究会议信息、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信息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募格学术  ·  DeepSeek急招!月薪20K—110K! ... ·  昨天  
政事儿  ·  中方提出严正交涉 ·  昨天  
中国政府网  ·  习近平同文莱苏丹哈桑纳尔会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研究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分论坛简讯(5-8)

经济研究  · 公众号  ·  · 2017-10-20 16:00

正文

分论坛五: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1

2017年9月23日下午,分论坛五“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1”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217室举行。分论坛主持人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冲副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王可、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胡鹏、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皮亚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冲、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陈俊为本场分论坛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王可报告的主题为《互联网:经济活动的空间“离心力”》。作者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验证了互联网使用对距离因素所带来影响的抵消和缓解,从而说明互联网对经济活动空间向心性的冲击。以家庭创业活动为例的实证结果表明,偏远的地理位置阻碍了经济活动的开展,而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距离的阻碍,成为经济活动的一股空间“离心力”,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互联网获取消息的类别和制度因素对互联网的作用效果产生影响,并且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递的有力工具,其作用不可被其他媒介替代。这些研究发现有助于理解互联网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并为农村等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启示。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胡鹏报告的主题为《政府行为是否促进了中国传统市场的发展?》。作者借助《清实录》、《清代报价资料库》和《清代道光和宣统间粮价表》,在重建政府行为序列的基础上,以1776—1840年华北小麦市场为例,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法和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政府行为对中国传统市场发展的影响。数理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行为对市场整合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传统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成熟的制度设置为政府行为提供了保障,政府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多以灾害应对的形式展现,政府的“强势”并不意味对市场主体的压制。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皮亚彬报告的主题为《大国内城市体系模型:区位、禀赋与一体化》。作者将城市间距离、空间异质特征和城市拥挤成本纳入一个三地区两部门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市场规模和区域一体化水平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前三类因素的作用的大小受区域一体化水平影响。随着区域一体化水平由低到高,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形态依次为向中心城市集聚、向城市群集聚,以及向偏远地区扩散。区域一体化水平高低还决定了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会产生极化效应还是辐射效应。研究还发现,区域一体化水平提高可以降低偏远地区的区位劣势并提升其禀赋优势的相对作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冲报告的主题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可达性与企业生产率》。作者借鉴Donaldson and Hornbeck(2016)的方法,利用高度细化的全国交通路网分布图,估算了我国331个城市两两间的最短运输时间,并进一步得到每个城市的市场可达性(Market Access)指标,全面衡量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致的成本降低、市场扩大及竞争加剧效应。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1998-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分析了市场可达性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影响及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场可达性提升显著地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分析表明,市场可达性扩大对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以及初始生产率水平高的企业有更强的促进效应。上述发现的机制是交通运输成本下降带来的市场竞争效应,使得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同时资源也向更具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配重新置。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陈俊报告的主题为《创新企业集聚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知识外溢视角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作者在考虑空间知识外溢的情况下,利用多区域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研究了创新企业集聚如何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者进一步根据理论模型推导出空间杜宾模型回归方程,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区际专利合作关系空间权重矩阵,实证发现通过空间知识外溢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反馈效应,劳动投入、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水平和R&D投入对本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直接效应,同时,R&D投入和劳动人员回流对合作区域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溢出效应。作者据此认为,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创新企业集聚通过空间知识外溢的作用有利于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并有可能促使区域经济差距向逐渐缩小的趋势发展。

分论坛六:国际经济学与世界经济1

2017年9月23日下午,分论坛六“国际经济学与世界经济1”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321室举行。分论坛主持人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侯成琪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徐建炜、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李兵、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彭涛、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李杰、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杨亚平为本场分论坛带来精彩的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徐建炜报告的题目是《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运输方式偏好:时间至上还是费用优先》。作者利用结构引力模型考察了运输时间和费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的影响,权衡了“一带一路”国家运输时间和费用之间的贸易等价关系,发现集装箱运输时间缩短1天相应于运输费用节省27.2美元。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带来的运输时间缩短与运输费用上升进行了情景模拟,发现“时间—费用”的贸易净效应为正。作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缩短运输时间将有效地提升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李兵报告的题目是《城市规模、人口结构与不可贸易品多样性》。作者结合大众点评网站2015年餐饮数据和全国城市层面的人口与土地等数据,发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对于一个城市的不可贸易品消费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人口数量增加1%,菜品种类会增加0.528%至0.696%;而人口结构,即流动人口比重上升一个百分点,菜品丰富度会上升2.19%到3.56%,也就是说流动人口不仅为城市带来了他们家乡的特色菜品,还促使城市中创造了新的菜品。在此基础上,作者用菜品多样性作为福利指标,通过数值模拟,估算出中国城市规模在服从不同参数的对数正态分布下,整体的福利变化情况,以及每一个城市的福利变化,结果显示当前大城市限制人口流动意味着巨大的整体福利损失,尤其是对大城市的损害更大,但是对中小城市具有保护作用。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彭涛报告的题目是《外资风险投资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作者以2000年至2015年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进行上市的中国企业为样本,考察外资风险投资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内资风险投资,外资风险投资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深度与广度,表现为外资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有更多的海外销售收入,并且外资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在海外交易所上市的可能性更高。企业的国际化倾向更明显,或者外资风险投资的投资经验更丰富,外资风险投资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深度和广度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此外,外资风险投资持股的企业在上市过程中更容易得到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外资投资银行的支持。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李杰报告的题目是《出口网络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李捷瑜等将企业出口网络引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内生性选择模型,分析出口网络构建对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通过对生产率高(低)的企业并购生产率低(高)的企业以及绿地投资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分析,本文发现企业出口网络越大,会对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产生促进作用;同时,直接投资目标国国内收入水平,会对这种促进作用产生一定影响。进而,本文利用 2002—2015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企业的出口网络扩大对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以及绿地投资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影响的结论。同时,实证结果还表明,投资目标国国内收入水平,会对这种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杨亚平报告的题目是《东道国营商环境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选址》。作者利用2003-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企业对世界上190个经济体的投资项目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OFDI企业倾向于在整体营商环境更好的国家投资选址,特别是针对弱势制度国家的投资;我国不同投资动机的OFDI企业选址表现出对营商环境便利度不同子类指标的“异质性偏好”:资源开发型OFDI偏好办理施工许可证和保护投资者的便利度;商贸服务型OFDI偏好执行合同便利度;当地生产型OFDI偏好缴纳税款和执行合同的便利度;技术研发型OFDI 偏好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具有“国家特定优势”,东道国便利的营商环境对中央企业的OFDI选址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促进地方OFDI企业对其的投资。利用基因距离作为营商环境的工具变量和使用不同的基因距离测算工具进行估计,检验结果仍然具有稳健性。

分论坛七:国际经济学与世界经济2

2017年9月23日下午,分论坛七“国际经济学与世界经济2”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305室举行。分论坛主持人为《经济研究》编辑部王利娜。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诸竹君、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王智烜、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戴魁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李敬子为本场分论坛带来精彩的报告。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诸竹君报告的主题为《信心比黄金重要吗: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制造业企业竞争力》。作者针对中国面临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的现象,基于扩展的 Melitz & Ottaviano 模型,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引入该模型加以讨论,论证了其对制造业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市场规模效应”和“质量升级效应”的作用渠道。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数据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入世后平均意义上企业加成率下降,较少企业能克服质量升级的生产率门槛值;(2)对出口企业的检验发现,较高生产率的持续出口企业负向“加成率效应”小于较低生产率的首次出口企业;(3)针对子样本异质性的检验发现,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和民营企业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降低后负向“加成率效应”更为明显。因此,推动出口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战略,一方面需要降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需要切实提升产品质量,以实现出口优质优价和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转变。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王智烜报告的题目是《文化差异比制度差异更重要吗?——来自中国对非出口商品结构的经验证据》。国际经济新形势下,文化和制度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愈发明显,作者考察了中国与非洲之间的文化和制度差异性对双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者利用2003-2015年中国对非16个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研究发现:从整体和商品结构看,文化差异显著促进了中国对非出口,而制度差异的影响并不明显;具体细化到指标,不确定性规避、自我放纵、男性度和长期导向四个文化差异指标对中非贸易的影响显著大于权利距离和个人主义差异的影响,表达与问责差异对中非贸易的影响远大于腐败控制、政府效能、政治稳定与无暴力程度、法治水平和监管质量五个制度差异指标的影响。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戴魁早报告的题目是《技术市场发展如何影响出口技术复杂度——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经验证据》。作者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1995-2015年省级层面的数据,分析了技术市场发展对高技术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技术市场发展显著地促进了高技术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而且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得这种提升效应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技术市场发展的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入世后的影响增强了,金融危机后的影响却减弱了。技术市场发展对高技术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效应,主要是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转化、提升技术交易水平和增强技术溢出效果等途径和机制实现的。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具有较高技术密集度、外向度和垂直专业化程度等特征的高技术企业,其出口技术复杂度受到技术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李敬子报告的题目是《非位似偏好、非线性本地市场效应与中国服务业出口:理论与经验分析》。作者在经典本地市场效应模型的基础上,放松位似偏好假设,将CD-CES效用函数与Stone-Geary偏好结合,构建基于非位似偏好下的服务贸易模型,并把相对总需求分解为相对需求规模与相对需求结构,从理论上推导出相对需求规模与需求结构对服务业出口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条件。同时,基于1995~2011年中国与38国的服务业双边贸易数据,采用面板门槛Threshold模型讨论服务业出口的阈值效应,从实证上验证了服务业出口的非线性本地市场效应。研究发现,非位似偏好下,中国整体服务业表现出显著的需求规模作用的本地市场效应和需求结构作用的逆向本地市场效应,并且后者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即相对需求结构对相对出口的作用会随着相对市场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当相对市场规模越大时,相对需求结构的逆向效应越强。分类型与分部门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需求结构均随市场规模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与整体服务业的两种效应一致,不同生产性细分行业的两种效应较为相似但强度不同;而消费性服务业仅在市场规模较小时表现出正向需求结构作用的本地市场效应,不同消费性细分行业两种效应差异显著。


分论坛八:人口、劳动与健康经济学1

2017年9月23日下午,分论坛八“人口、劳动与健康经济学1”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306室举行。分论坛主持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黄英伟。中央财经大学纪珽、清华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院田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封世蓝、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黄英伟、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李丁为本场分论坛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