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下午,分论坛五“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1”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217室举行。分论坛主持人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冲副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王可、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胡鹏、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皮亚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冲、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陈俊为本场分论坛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王可报告的主题为《互联网:经济活动的空间“离心力”》。作者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验证了互联网使用对距离因素所带来影响的抵消和缓解,从而说明互联网对经济活动空间向心性的冲击。以家庭创业活动为例的实证结果表明,偏远的地理位置阻碍了经济活动的开展,而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距离的阻碍,成为经济活动的一股空间“离心力”,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互联网获取消息的类别和制度因素对互联网的作用效果产生影响,并且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递的有力工具,其作用不可被其他媒介替代。这些研究发现有助于理解互联网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并为农村等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启示。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胡鹏报告的主题为《政府行为是否促进了中国传统市场的发展?》。作者借助《清实录》、《清代报价资料库》和《清代道光和宣统间粮价表》,在重建政府行为序列的基础上,以1776—1840年华北小麦市场为例,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法和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政府行为对中国传统市场发展的影响。数理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行为对市场整合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传统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成熟的制度设置为政府行为提供了保障,政府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多以灾害应对的形式展现,政府的“强势”并不意味对市场主体的压制。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皮亚彬报告的主题为《大国内城市体系模型:区位、禀赋与一体化》。作者将城市间距离、空间异质特征和城市拥挤成本纳入一个三地区两部门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市场规模和区域一体化水平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前三类因素的作用的大小受区域一体化水平影响。随着区域一体化水平由低到高,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形态依次为向中心城市集聚、向城市群集聚,以及向偏远地区扩散。区域一体化水平高低还决定了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会产生极化效应还是辐射效应。研究还发现,区域一体化水平提高可以降低偏远地区的区位劣势并提升其禀赋优势的相对作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冲报告的主题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可达性与企业生产率》。作者借鉴Donaldson and Hornbeck(2016)的方法,利用高度细化的全国交通路网分布图,估算了我国331个城市两两间的最短运输时间,并进一步得到每个城市的市场可达性(Market Access)指标,全面衡量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致的成本降低、市场扩大及竞争加剧效应。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1998-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分析了市场可达性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影响及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场可达性提升显著地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分析表明,市场可达性扩大对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以及初始生产率水平高的企业有更强的促进效应。上述发现的机制是交通运输成本下降带来的市场竞争效应,使得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同时资源也向更具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配重新置。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陈俊报告的主题为《创新企业集聚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知识外溢视角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作者在考虑空间知识外溢的情况下,利用多区域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研究了创新企业集聚如何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者进一步根据理论模型推导出空间杜宾模型回归方程,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区际专利合作关系空间权重矩阵,实证发现通过空间知识外溢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反馈效应,劳动投入、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水平和R&D投入对本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直接效应,同时,R&D投入和劳动人员回流对合作区域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溢出效应。作者据此认为,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创新企业集聚通过空间知识外溢的作用有利于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并有可能促使区域经济差距向逐渐缩小的趋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