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日本设计小站
设计无国界,关注日本设计小站,驻足细节。感受日本设计的美,字里行间体会日本设计的力量,让设计改变生活,用设计提高审美,在日本设计中学会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城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17 小时前  
南城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17 小时前  
逆行的狗  ·  搭建属于你自己的AI知识库 ·  昨天  
逆行的狗  ·  搭建属于你自己的AI知识库 ·  昨天  
昆明警方发布  ·  “顶流”眼中的昆明公安 ·  2 天前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常青松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日本设计小站

这夫妻俩用2年时间,花5万爆改深山老房,在乡下过着烧陶制器的简单生活。

日本设计小站  · 公众号  ·  · 2017-09-18 09:00

正文

后台回复「 设计说

日站君会为您推送一条设计物语

365天,365句经典,每天只更新一次哦


From:东方手艺人(ID:shouyiren2050)



有一对小夫妻,每天坐在乡下小屋前,

一口茶,一眼山色,一声鸟鸣,

早上跟着村里的大爷大妈一起买菜,

下午认真煮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晚上在屋子里烧窑制作器皿,

认真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





虫鸟为伴的工作室,抬头见山,水边行走,

我们常被身边的细小所感动。

没有追赶,只是闲庭漫步。

我们为自己的生活创作,

进而也就创造了自己的生活。






刘其弈在 2006 年,

考入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雕塑专业,

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开始了创作。






因为从小就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成长,

所以景德镇的农村生活,

让他们感到非常自然而舒适。






而且,从父母身上继承那一份,

对生活的朴实诉求,

也使得他们对于生活变得很容易满足。

2009 年开始,刘其弈建立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

以柴烧创 作为主。






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陈知音,

于 2011 年加入了其弈工作室,

一边从事自由创作,

同时也兼顾大家的生活起居。






见证一块软软的泥土,

从你手中慢慢变成一个有生命的器物,

这一份神奇让我们非常着迷。

而且遥想它的生命可能超过一万年,

因而从不敢草率对待。






其弈说:这儿夜不闭户的状态很好,

自然环境也让我们拥有相对更多的选择,

不用太操心外界的力量。






越过一条清澈的山泉,

穿过一段翠绿宁谧的山路,

离景德镇市区一小时的湘湖村,

不足一百人,山脚下有一间屋,

坐北朝南,面向小河。

这里是青年陶艺家刘其弈和陈知音的“世外居所”。





2011年,

他们花了四万八千元在景德镇郊外,

山里买了套年久失修的老房子,

用了2年时间慢慢改造它。





底下一侧划成半开放的长廊,

一侧是工作室,楼上一个卧室,

一个悬空的放作品的地方,

然后是一个卸去墙体的连接部,

放着茶桌,另一端是四方形的厨房。





房子带有半成品的特质,

门口三块大石头引向堂屋。

现在,他们在山里过着田园般的生活,

烧陶、创作、用自己烧制的碗碟享用乡间美味,

日子简单又充实。






他们并非为隐而隐,

只是单纯地因为需要慢下来,

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和生活。

这种脚踩在泥土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让其弈感受到人情味在生活里变得很重。






种茶,耕田, 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低,

亲自动手解决的事情,

逐渐带来了一种生活的踏实感,

也愈发让他在自己的创作里找到快乐和感动。






创作是孤独的,乡野生活是平淡的,

但其弈却认为,

感性的创作是不孤独的,

交流的对象就是作品本身。





反而如果交流的对象是人,

可能会孤独,

话题,身份,随机性的变换,

有时会让人觉得突兀。





他不愿意称自己为陶艺家,

他说他喜欢匠人这个名字,

代表着一种对手艺的长期执着,

一种对器皿的态度。





提起传统的一些手艺,

比如烧大缸,烧瓦片的慢慢消失,

归咎起来,除了是销售空间的消失,

更是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再与其发生联系。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让人学会闲适,

就像他得闲时制茶,

本质就是闲适,

是希望能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他的柴烧,每一个作品仅有 一件,

永远无法复刻出第二个,

凝结着火、泥土、树木,

那一刻的天地精华,

留存的是同样不可复制、逝去的光阴。





其弈说:从第一个窑开始,

不算太难的过程,变成了一个自娱自乐的过程,

到后面逐渐发现这是一个自我孕育的过程,

是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控制。





他也有他的坚持,

从开始到现在,从来不接客户订单,

做的东西一直都坚持自己的方式方法。





作品不断变得成熟,慢慢有人开始喜欢,

一些人变成了朋友,

作品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又是一种自我表达的窗口。

物件从创作者的生活转移出来,

又变成对方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在乡村的生活,大部分是宁静无声的,

偶尔村里办个红白喜事,

才会显得吵闹一些,

刘其弈的柴窑,一年烧不了几次,

大多时候,看看书,喂喂鸡,农忙时插下秧苗。





收获季节时,又要打成大米。

身边的朋友都在风风火火的,

拼事业、拼职位、拼薪酬,

他却改装了面包车,

和自己的妻子,四处随意的旅行。






2014年他们开着车在中国南方转了一年,

用车上载的迷你窑烧出了很多东西。

那些器物颜色朴实厚重,

一如他们回归简单低调的生活状态。





陈知音的炒菜手艺很棒,

戏称为“农家小炒味”。

闲余时间,他们俩喜欢呆在家里,

喝喝茶、看看书,朋友来了,

从菜地里摘些新鲜蔬菜,

炒几个小菜,小酒一壶,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做自己喜欢的事,

让喜欢的事有价值,

这是刘其弈和陈知音夫妻俩的生活信条。





选择居住在乡野,

也是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在创作的过程中回归到,

最原始的和物对话的状态。





他始终对集体的力量充满畏惧,

那种升温过度的,

统一的叫好或者叫差,

会抹杀掉创作的个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