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学术要闻或社科要闻,该公众号依托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学术媒体,集学术思想性、理论权威性、资料知识性和公共服务性于一体,及时发布全球重要的学术资讯,追踪和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学科趋势和最新成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李楠或kkk  ·  alva.xyz 是 ai 和 ... ·  14 小时前  
湖北工信  ·  “建成支点 百场千项” | ... ·  21 小时前  
湖北工信  ·  “建成支点 百场千项” | ... ·  21 小时前  
元芳周期交易午评  ·  2.19午评 | ... ·  3 天前  
元芳周期交易午评  ·  2.19午评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常青松 龙希:DeepSeek“领跑”AI的伦理之问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5-02-21 14:2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国产人工智能DeepSeek的崛起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文章指出,DeepSeek的发展是一场关于'人类如何定义自身价值'的文明叩问,并强调了人文关怀在技术开发中的重要性。文章提出了对DeepSeek及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关键点:一是需要在技术设计中植入人文关怀,二是需要行业规范的集体觉醒,三是构建公众参与的启蒙运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DeepSeek的崛起是关于人类价值定义的文明叩问

文章认为DeepSeek的发展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成就,更是一场对人类价值定义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技术异化和价值迷失。

关键观点2: 人文关怀在技术开发中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了人文关怀在技术开发中的重要性,并指出DeepSeek的开发者应在代码世界中栽种人文关怀的常青树,让技术创新守护人间烟火。

关键观点3: 推动人工智能从“技术工具”向“文明载体”的认知升级

文章认为破解人工智能发展中困境的关键在于推动人工智能从单纯的技术工具升级为文明的载体,这需要我们在技术逻辑中植入人文基因。


正文






提要: DeepSeek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类如何定义自身价值”的文明叩问。我们无需恐惧技术,但必须警惕技术异化;不必神化AI,但应引导它成为“善的放大器”。DeepSeek的开发者们或许应常怀敬畏之心,在代码世界栽种人文关怀的常青树,让技术创新守护人间烟火。真正的智能革命从不是冰冷的算力竞赛,而是充满温度的人类文明进化史。


2025年初,国产人工智能DeepSeek实现了中国AI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DeepSeek依托强劲算力,极大拓展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边界。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极具启示性,技术创新在解构传统风险,也在制造人为的价值风险。因此,在追求智能化的进程中,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人文关怀并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整个AI行业乃至全社会亟待面对的挑战。

若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社会可能滑向“效率至上”的单一维度。一方面,DeepSeek凭借“一秒生成商业文案”“一键解决数学难题”“日均处理请求量突破百亿次”的优异表现,被网民称为“数字时代的最强大脑”;另一方面,DeepSeek的突破性在于其“深度思考”能力,但技术越强大,越需警惕“无人文内核的智能”。试想:若医疗AI仅以治愈率为唯一标准,是否可能忽略患者的心理需求?若教育模型仅追求解题正确率,是否会压制个性化创造?

DeepSeek的技术跃迁带来的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折射出一种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向——当算法模型通过海量数据“理解”人类文明时,其底层逻辑往往遵循技术理性至上的原则,将文化传统、社会价值等复杂系统简化为可计算的变量。可见,在技术迭代中,若仅追求效率与市场占有率,很容易忽视对社会伦理的回应、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破解上述困境的关键,在于推动人工智能从“技术工具”向“文明载体”的认知升级。要让DeepSeek真正成为“向善之力”,需在技术逻辑中植入人文基因。

首先,社会需要重视技术设计的价值观前置。DeepSeek的算法架构需从源头嵌入多元价值判断,使AI系统的迭代能够回应费孝通先生所述“文化自觉”命题。例如,在医疗辅助场景设置“生命尊严权重”,避免纯数据驱动的治疗建议;在教育领域引入“创造力激励模型”,而非仅追求标准答案的生成。开发者可借鉴“价值敏感设计”理论,将伦理考量融入技术研发全流程。

其次,社会需要呼唤行业规范的集体觉醒。AI企业需超越商业竞争思维,共建责任共同体。例如,成立跨机构伦理委员会,针对数据偏见、隐私保护等制定行业标准;推行“透明化AI”认证,让用户知晓模型决策逻辑。DeepSeek的开源策略若能延伸至伦理框架共建,或将树立行业新标杆。

最后,积极构建公众参与的启蒙运动。“用AI者亦需懂AI”。通过社区论坛、学校教育等渠道普及数字素养,让公众理解AI的能力边界与社会风险。例如,在义务教育中开设“AI与社会”的选修课,引导学生批判性使用人工智能。只有当用户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监督者,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的主体性。

总之,DeepSeek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类如何定义自身价值”的文明叩问。我们无需恐惧技术,但必须警惕技术异化;不必神化AI,但应引导它成为“善的放大器”。DeepSeek的开发者们或许应常怀敬畏之心,在代码世界栽种人文关怀的常青树,让技术创新守护人间烟火。真正的智能革命从不是冰冷的算力竞赛,而是充满温度的人类文明进化史。


常青松,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龙希,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赛音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邮箱账号:[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