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 | 北辰在找你(ID:beichenzaizhaoni)
儿子:
爸爸是爱你的,这一点你知道。
只是有的家长总缺乏安全感,因为知道这社会僧多粥少,相当残酷,想获得幸福殊为不易。
我一辈子都在努力变强大,也切切希望你能比我更强。
所以我曾那么强烈地想让你变成我想要的样子,用我的完美主义严格要求你,要你说话大声,做事果断,走路背挺直,见人主动打招呼,不要对谁都掏心掏肺……
我不停地唠叨,叮嘱,修正,责令改变。
而昨天,当我习惯性地纠正你,忽然发现你眼里有隐隐的轻慢和对抗。
我知道,父子之间,总有一天要悄悄展开一场两个男人关于话语权的争夺。而我输你赢,是早已写好的结局。
现在你十八岁了,自我意识觉醒,这场较量,开始了。
我感觉时间紧迫,想趁着我还处在上风,把最要紧的话讲给你。说完这些,将来不管我输人还是输阵,就都不要紧了。
所以,以下几件事,请你认真听好。
你羽翼已丰,即将获得天高任鸟飞的自由。但你一定记得,人活在世,有所为有所不为。
-
会伤害自己的事,不可为。
-
会冒犯别人的事,不可为。
-
会让自己良心不安的事,不可为。
你要守住起码的底线,才有高飞的资格。
人活着,不是活的此时此刻,而是一生一世。
所以不要太急功近利,迫切想要收获。要知道,今天种明天收的都是小孩儿把戏,真正对你人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无不需要长久付出和坚持。
太多事,欲速则不达。今后你做人做事,目标必须有,但目的性不能太强。
就像追女孩子,直冲冲表白往往会把人家吓跑。更好的办法,其实是好好修炼自己,吸引她看到你的光,主动走向你。
格局大的人,胜败都不在一时,能笑到最后,能回头无憾,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人都是自私的,总会下意识地希望自己获益。
这是本性,无可厚非。
但如果只想自己,你难免失去人心,最后孤立无援,反而对自己不利。
所以,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做,这是涸泽而渔。跟人交往、合作时,多想想如何双方同时获益,这是给自己储蓄。
当你能给别人利益,别人自然愿意围绕在你身边,日后当你有需,才不至于太为难。
我不主张拼命去做一件事。
你喜欢音乐,玩音乐的人都作息不规律,据说夜晚灵光乍现,才有创作欲望。
我绝不这么认为,那是管不好自己的人的无力托词。
早晨太阳初升,万物苏醒,难道不能让你耳清目明?
玩音乐的人,爱追逐个性。我不反对标新立异,但你记住,这并不是用抽雪茄,泡酒吧,甚至摇头丸可以带给你的标签,真正的个性在你的音乐风格里,在你的婉转悠扬,或粗犷豪放里。
我认识很多玩摇滚的,他们不长发披肩,不脏辫满头,不酗酒成性,一样干干净净地唱出了青春的呐喊和对世界的呼唤。
同样,玩游戏、说脏话之类的事情,你都要适可而止。
我希望你过健康、干净、向着阳光的生活,这才叫爱自己。
你应该做好人,最大化地帮助别人,但做好人要有底线,不能被人利用和欺负,被人轻视和蒙骗。
人的层次和素质层次不齐,很多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测和防范的,你要在善良之前,先学会保护自己。
任何善良,都不应该以伤害自己为前提。否则,我宁可你冷漠。
没有人的欲望能全部满足,这世界,是学会知足和放弃的人幸福感最强。
所以我不希望你沦为金钱的奴隶,无休无止只知道赚钱。
但是,你也一定不要太穷。
手有余粮,心里才不慌。这是永恒的真理。
你最好要积累足够的财富,那样,就算突如其来的打击到来,也轻易不会击倒你。
不要随便向别人开口,祈求别人的恩施和帮助。世上最难说清的就是人情,所以能不欠就不欠。
这世界,有时特别好,有时特别糟。
如果你总看到满地垃圾,看到那些扔垃圾的丑人,你的心就会很灰。
倒不如多抬头看看开花的洋槐,想想亲人温暖的关怀。
真正幸福的人,一定都懂得用欣赏的目光看世界。
你看到什么,心里就会有什么。而心里有什么,就又会看到什么。
反正怎么也得活着,何不尽量多装些美好在心里呢。
就说这么多。感谢你耐心看完。希望你能懂得一大半,能做到一小半。
成长是件艰苦卓绝的事。希望你从男孩蜕变成男人的路上,不掉落羽毛,不被中伤和折损。
我养你到这么大,我说过那么多废话,其实归根到底,就是盼你这一生,少些艰辛,多点幸福。
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寄予了深切的希望,你是不是也有同感呢?而我们作为父母,要怎样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呢?
那就看看小慧给出的建议吧。
“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是一个能自主的孩子,他(她)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心理学家说,安全感不是依赖感,如果一个孩子需要热情而稳定的感情联系,他也需要学会独处,比如让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间里。
孩子获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时刻在场,即便他看不见您,他心里也会知道您在那里。
专家说,对于孩子的各种需要,大人需要去“回应”,而不要事事“满足”。
要人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能够心情愉悦的另一个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儿童精神病科医生托马斯博士告诉我们,“只有当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能获得某种东西并不取决于他的欲望,而是取决于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内心的充实快乐。”
孩子越早明白这个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一定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正确的做法是,拖延一些。
比如,孩子饿了,可以让他等上几分钟。不要屈从于孩子的所有要求。拒绝孩子一些要求会更有助于他获得精神的平静。
在家庭中接受这种“不如意的现实”的训练,会使孩子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将来生活中的挫折。
孩子发火,第一个办法是转移注意力,想办法让他去自己的房间发火。没有了观众,他自己慢慢地就会安静下来。
适当的惩罚,并贯彻到底。说“不”的策略:不要干巴巴地说不,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行。即便孩子听不懂,他也能懂得你对他的耐心和尊重;
家长之间要意见一致,不能一个说行,一个说不;禁止一件事情的同时可以给他做另外一件事的自由。
如果孩子和别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太胖了,耳朵形状有问题,或者性格与行为很偏激,家长一定不要否认这些事实,而是积极和他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者接受现实。
在这方面,去找专家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小孩子一般会把专家(比如医生)的话当回事。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比如,孩子弄坏了妈妈的首饰,这样说是对的:
“你看,如果你去玩你没权利玩的东西,就会发生这样糟糕事。”
这样说是错的:“你太坏了,你怎么能弄坏我的首饰呢?你成心不让妈妈戴了!”
第一句明确告诉了孩子,他的错误在于他“动了不该动的东西”,并没否定孩子的人品。
第二句话则为孩子定了性,使他很沮丧,打击了他作好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