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个月开始, 就不断收到空气污染预警的短信
环境问题每天都如影随形的牵扯着每个人的生活
同时也让扒叔想起一部前一阵看过的短片
豆瓣评分9.5,看过这部短片的人70%以上都给了五星
而这只是短片版本,正片长达81分钟,在imdb上高达9.7分
不仅拿下了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单元大奖
导演王久良也因本片被大量媒体和观众熟知
与目前大家能看到的26分钟短片不同,81分钟电影版的更为震撼
有人特地为此去询问了导演王久良,怎么才能看到正片
导演希望电影版可以在国内院线公映,为这件事也在奔走
如果运气好的话电影顺利放映,扒叔会自掏腰包第一时间请大家去看
但也有可能,因为电影版中的内容太过“敏感”,与观众无缘
因为片子里讲述的,是极为触目惊心的真实现象。
《塑料王国》
海报封面上的小女孩,是故事的主人公——依姐
她的家乡在四川彝族自治州,11个贫困县之中的一个
四年前她的父亲答应要供她上学,无奈学费凑不出,一家人来到沿海城市,做起“塑料生意”——
把废旧的塑料制品分拣、粉碎、造粒,做成原料再进行重复利用
尽管没读过书,但也能凭借经验也能分清什么是聚酯、聚乙烯、聚丙烯
“塑料生意”这一行并不好干,生活环境恶劣,环境污染大,他们自己心里明镜似的
其实俺也不愿意干,这个东西又脏又有污染,
俺自己也知道对俺自己也不好,
俺为了生存没有办法
无法被加工的废旧塑料就地烧掉,呛人的有毒气体毫无遮拦的飘向天空,人闻了生病,庄家也跟着遭殃
加工废旧塑料的过程中会污染水源,附近河流都漂浮着白色的泡沫,饮用只能买附近村民兜售的山泉水。
在影片拍摄时,依姐已经12岁了,之前父亲承诺供她上学,也迟迟没落实,在这些垃圾堆里一呆就是四年。
而她似乎也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水源被污染,洗澡洗头就用被污染的脏水,节省购买山泉水的开支。
四周散发着垃圾的恶臭,妹妹的脸上也落上苍蝇,小女孩似乎已经习惯了,大眼睛连眨都不眨一下。
无知无畏的小男孩,把水灌在针筒里喝的津津有味,但没人清楚这些医疗垃圾里之前装过什么药品。
医用塑胶手套对他们来说是“怪兽”,吹起气来就可以玩一下午,而这些医用手套之前的用途他们不知道。
即使是分拣垃圾,但这活儿也有成本
每割一斤塑料就能挣1毛钱,刨去生活费,两口子一个月下来,能存2000多。
在美国,
一吨未经分拣的废旧塑料是9美元,就连把这些废物运输到港口装船的费用都不够,
是在倒贴钱。
因为玻璃和金属类的垃圾不便于运输,那些质量较轻、污染较大、难以处理的塑料则被
打包装箱,运往中国。
国外的人力成本高,垃圾处理的成本比直接买新的还要昂贵,于是这些垃圾全部运往了中国
许多人靠这行挣钱,价格也越抬越高,
中国的买主能出别人两倍以上的价钱
许多国家都乐得这些污染环境的塑料有人处理
如果把垃圾免费给我们,就属于非法倾倒,是违法的。
于是全世界的废旧塑料都以低价销往了中国,中国不仅仅是世界工厂,还是世界的垃圾场。
在依姐的家里,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的垃圾废品
美国的报纸、法国的矿泉水瓶、德国的玩具、日本的包装袋、英国的海报、澳洲的腐烂发霉的牛奶盒…
依姐的童年就在这样的垃圾堆中度过,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从废品开始
在来到塑料加工厂后,依姐的父母每天忙于分拣塑料垃圾,而在这里还降下家中第五个孩子,照顾小妹妹的责任就落在了依姐身上
依姐的弟弟在辨认废旧塑料上的德国国旗。
有毒的气体、被污染的水和粮食,正一点点侵蚀着他们
年纪稍大一些来这里奋斗小伙子面对镜头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身体应该是坏了,但不查身体了。
死也没关系,没钱没办法啊。
有一次,依姐在污染的河沟里捞十公分长的死鱼,母亲拿去把鱼炸出来,分给导演王久良一碗。
两家大人孩子在昏黄的白炽灯下大快朵颐
这段在阿姆斯特丹放映时,引来疑问:“你有没有告诉他们:这鱼不能吃?”
导演王久良说:“如果孩子捞鱼,我会制止。
但他们父亲跟着,母亲做的鱼。我不能说‘这鱼可能有毒’——你说‘有毒’或‘污染’,他们认为你看不起他们。我当时说,这鱼可能不干净。他们说没事,洗干净就可以了,还让我吃。其实我也吃了。”
而这些话,也是导演足够和他们熟络后才敢说